济南名士之一代名臣张养浩

快乐天使

<p class="ql-block">张养浩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1270年出生于济南历城北园云庄(今济南市天桥区张公坟村),1329年(元文宗天历二年)逝世,谥号文忠。济南小清河之滨、西泺河畔的文忠园,就是张养浩的墓。文忠园旁、云锦湖畔,有一座充满文化韵味的仿古风格庭院“张养浩纪念馆”,于2024年9月建成开放。2025年3月9日,笔者参观了张养浩纪念馆,并上文忠园瞻仰了张文忠先生。</p><p class="ql-block">本美篇照片均摄于2025年3月9日</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元代著名作曲家张养浩,2025年3月14日摄于济南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历官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家、政治家。</p><p class="ql-block">纪念馆系统展示了张养浩的生平事迹、为政思想和文学成就,他以文章、政事、功业彪炳史册,</p><p class="ql-block">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竭忠徇国”、“节全始终”立身处世,堪称泉城先贤闻达之翘楚、济南众多名士之杰出代表。笔者印象最深的,或者说张养浩的最感人之处,当属其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p> <p class="ql-block">一代名臣,忠廉勤政。</p><p class="ql-block">张养浩从基层小吏东平学正做起,累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在三十余年的仕宦生涯中,他为官清廉,尤以关心民、直言敢享誉当世。无论身居中枢还是地方为官,他人如其名,长养浩然之气,满腔济世情怀,常以天下苍生为念,集君子底色、仁者情怀、士大夫担当于一体,被时人誉为"一代伟人",堪称儒家政治家的优秀代表。</p><p class="ql-block">顺着他的从政足迹去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御史台“真台椽”</p><p class="ql-block">张养浩洁身自律,甘于清苦自守。首任礼部令史,后改任御史台椽史。虽已为吏数年,生活清贫简朴。平章军国重事兼御史中丞不忽木得知张养浩因病在家休养,前去探望。他看到张养浩居室简陋,没有值钱的装饰与陈设,脱口称赞道:"此真台椽也。"</p> <p class="ql-block">上书振台纲</p><p class="ql-block">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张养浩撰《上董中丞书》,就整肃台纲台纪向御史中丞董士选进言,先述台宪责任之重,后论如何开创御史台工作新局,建议信赏必罚,以振台纲。董士选对张养浩的才能颇为欣赏。张养浩在宪台任满后闲居不久,就以俊才之名任中书省令史。</p> <p class="ql-block">主政堂邑惠民生</p><p class="ql-block">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张养浩吏职考满,选授东昌路堂邑(今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县尹。</p><p class="ql-block">堂邑县水灾连年,加上前县尹荒于政务,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百姓困苦不堪。张养浩感到"一县安危任不轻",以民生为先务,减免赋役,发展生产,加强教化,整顿治安。经过三年努力,堂邑县出现了"田者赢,工贩者足,老幼服于礼节"的局面。当地百姓感念张养浩的恩德,在其卸任后为之立碑,歌颂其事迹。</p> <p class="ql-block">直言敢谏“时政书”</p><p class="ql-block">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张养浩被任为监察御史。面对弊政日渐严重的局面,他心系家国,屡进忠言,但都石沉大海。</p><p class="ql-block">至大三年(1310),张养浩上《时政书》,对混乱的朝政提出尖锐批评,指出十大弊端,要求进行改革。这触怒了皇帝和当权大臣,由此改任翰林待制,后被罗织罪名罢官。他光明磊落、直言敢谏、为国为民的品格广为传诵。</p> <p class="ql-block">主持科举揽人才</p><p class="ql-block">至大四年(1311),元武宗驾崩,元仁宗即位,朝廷施行新政。仁宗素闻张养浩之才,将他召回大都,先后任命他为中书省右司都事、翰林直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仁宗延花二年(1315),张养浩与元明善等主持了元朝恢复科举后的首次会试,选拔出了张起岩、许有壬、黄晋、欧阳玄等人才。</p><p class="ql-block">恢复科举开启了读书人入仕的大门,登科的士子非常感激,纷纷要登门拜谢,却被张养浩婉拒,只是告诫他们说:“诸公但思至公血诚以报国,政自不必谢仆,仆亦不敢受诸公之谢也。”</p> <p class="ql-block">归隐云庄,七聘不出</p><p class="ql-block">1321年(至治元年),因不满政治黑暗,张养浩"功名意懒",遂以父老为由弃官归养,辞官八年。期间,朝廷曾七次征聘,均因朝中党争激烈,政局不稳,令他感到无法实现"致君泽民"的抱负,故始终没有赴任。</p> <p class="ql-block">关中赈灾,卒于任上</p><p class="ql-block">元文宗即位之初,关中地区连年大旱,饥民相食。天历二年(1329),朝廷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御史台御史中丞,命他前去赈灾。他想到"民之流亡,如己流亡",虽年已六十,却立即散尽家财,辞别亲人,"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p><p class="ql-block">在陕西赈灾的四个月中,张养浩一直住在府衙,日夜操劳,多方筹粮,开设粥棚,发放药物,厘定钞值,没有丝毫懈怠。因操劳过度,被疫病侵袭,于天历二年七月二十七日逝于任所,享年60岁。魂归故里,葬于云庄。</p> <p class="ql-block">《三事忠告》, 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作为政治家,张养浩善于总结为政经验,立德立功立言。他在堂邑县尹任上作《牧民忠告》,以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为核心思想;在监察御史任上作《风宪忠告》,以执法为公为核心思想;在参议中书省事任上作《庙堂忠告》,以重民、用贤为核心思想。三部政论合集为《为政忠告》(又称《三事忠告》),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廉政思想、修身思想、行政伦理思想。</p><p class="ql-block">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中,张养浩所著《为政忠告》被收录在"官箴"目下,它的问世丰富了中国官箴文化,堪称是一部古代为官者的教科书,也可视为后世的资政镜鉴。《为政忠告》传世几百年,"虽久不废",历久弥新,为后世推崇,并远播海外,重要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这部书"其言皆切实近理",好读好用;二是作者知行合一,言出行随。张养浩用"箴言"忠告别人,也用"良规"约束自己,不仅立下规矩,而且做出样子。</p> <p class="ql-block">一首元曲,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作为文学家,张养浩诗文兼擅,尤以散曲成就称誉文坛。</p><p class="ql-block">命驾路上,目睹灾民惨像,张养浩悲愤不已,行至陕西潼关,他思接千载,写出了传诵千古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曲石破天惊,成为千古绝唱。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惊世呐喊,短短八个字,立警策之语,发金石之声,揭破了历代王朝不论怎样改朝换代,百姓命运始终悲苦的历史真谛。</p><p class="ql-block">作者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观照历史针砭现实的批判意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张养浩美善兼具的人格情操和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p> <p class="ql-block">张养浩对家乡的湖光山色充满深情。他遍游家乡名泉、名山、名亭、名楼,趵突泉、金线泉、大明湖、华不注山、历下亭、舜祠等,在他的诗歌和散曲中都有呈现,佳作众多。张养浩的七律《趵突泉》是历史上写趵突泉著名诗篇之一,诗的颔联"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如今悬挂在趵突泉边观澜亭上。</p> <p class="ql-block">立德立功立言,风范长存七百年。家乡人民为拥有张养浩这样的同乡而骄傲,济南城为曾拥有张养浩这样的"市民"而自豪。</p><p class="ql-block">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张养浩墓列为山东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6年云庄遗址所在的柳云社区,在张养浩墓地南侧建立了“文忠园”,落成了张养浩塑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