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中国园林

軍友

<p class="ql-block">爱我中国园林</p><p class="ql-block">一一走进中国园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文/军友情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暮春时节,干休所组织老同志游览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中国园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使我们对中国园林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特征、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有了较系统的了解,感受了前人打造园林的智慧,卓尔不凡的技艺和无穷的文化魅力!进而增添了爱我中华园林的深切情怀。</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钟灵毓秀的大地山川,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p> <p class="ql-block">中国园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为世界所瞩目。</p> <p class="ql-block">东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中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佛教传入、道教出现,诸家思想的活跃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园林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园林”一词开始出现,造园活动不再追求宏大的规模,取法自然,造园手法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隐逸思想得以充分体现,异彩纷呈,初步形成了皇家、私家、寺观园林体系。</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寺观大量兴建,寺观园林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由于寺观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寺观园林既具有宗教活动的功能,又具有风景游览的功能,至今仍是我国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地的重要历史依据。</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园林形式更加丰富,造园技艺更加成熟,帝王的南巡北狩,从塞外到江南,促进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的繁荣,出现了一批不同地域、风格迥异的园林作品,留存至今的许多明清历史名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优秀造园家和园林相关论著集中出现。长期积淀的深厚传统文化,成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咫尺山林,再造乾坤”,通过各种技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变化,以达到步移景异的艺术境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显著特征。</p> <p class="ql-block">从古到今,中国园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功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追求,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园林的生成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兼收并蓄,传承创新,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散发出中国文化恒久的魅力和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园林与传统思想、园林与传统文学、园林与 传统书画、园林戏曲音乐、园林人居文化和园林文化交流 六个部分。</p><p class="ql-block">采取文字叙述与实物展出相结合,电子动漫与实体建筑相结合,微观解析与宏观洪托相结合,室内独特设计与户外环境打造相结合,使中国园林在有限的地域内,虚虚实实,相得益彰,得以充分展现。</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典园林以其诗意的造景手法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打造自己园林建筑,营造妙趣横生的居所环境。同时这些建筑手法又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灵感源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栩栩如生的展出令人眼前一亮,不禁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 一一看那亭台楼阁,飞檐青瓦,雕梁画柱,无不凝聚着历史的厚重。不由让人想到王勃《膝王阁序》中语惊四座的绝妙诗句:</p><p class="ql-block">“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p><p class="ql-block"> 借赣江之景,把滕王阁融入其中,道尽了园林中亭台与自然交融的磅礴意境。借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象,构成了诗人描写滕王阁之美,这种远借手法的典范,令有限空间延伸至无限天际,绝妙无比 。</p><p class="ql-block">也会想到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绝句》。诗人 以窗为框,将远山积雪与江船浩渺纳入画中,体现园林依山傍水的框景之妙。窗棂如画框,将动态的山水凝固为静态的诗意。 </p><p class="ql-block">还有李白《过崔八丈水亭》的诗句:“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p><p class="ql-block">形象地描写了飞檐与溪水、窗棂与流云形成虚实相映,展现了建筑与自然的灵动对话,诠释了江南园林中“檐角凌空”的轻盈美学。</p> <p class="ql-block">一一看那小桥流水,溪光潋滟,水榭倒影,仿佛让人置身江南古镇,不由想起李商隐宿骆氏亭,曾有“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句。 </p><p class="ql-block"> 苏州 拙政园“留听阁”便是取此诗意。写有“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盈联,以残荷、雨声营造萧疏之境,体现园林对时序变迁的敏感捕捉。 </p><p class="ql-block">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是运用“临借”手法形容西湖净慈寺 莲叶与碧空、荷花与日光互为映衬的色彩对比之美。 </p><p class="ql-block">“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运用这样的诗句,让绍兴沈园以桥、水、倒影承载历史情感,园林之水不仅是景致,更是记忆的容器,赋予空间以时间的厚度。</p> <p class="ql-block">一一看那曲径洞门,幽深掩映,别有洞天,自然会联想到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千古绝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p><p class="ql-block"> 园林中的洞门与曲径,如苏州园林的月洞门、葫芦门,以几何形态分隔空间,形成“移步换景”的层次感。葫芦门象征“福禄”,蕉叶门寓意“清凉”,形态与文化隐喻浑然一体。 </p><p class="ql-block">“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p><p class="ql-block"> 此句暗合园林“漏景”的手法,通过墙垣花窗隐约透出人声,营造虚实相生的幽寂氛围,“闻木樨香轩”则是以香气引导空间感知。 </p><p class="ql-block">“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把窗框竹影、案头古琴,构成文人园林的书斋雅趣。让洞门与窗棂自然片段化,形成“无心画”般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一一看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仙境天成的美妙,曾记的计成《园冶》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说。 </p><p class="ql-block"> 王维的辋川别业以终南山天然地势造园,借山引水,亭榭隐于林间,实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p><p class="ql-block"> 文人园林常以篱笆、菊丛模拟田园野趣,如拙政园的“秫香馆”,通过植物与远山的呼应,寄托隐逸之思。 </p><p class="ql-block">“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这是诗人王维雨中寄景的情思。 </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借景玉泉山塔,以“远借”手法将山峦塔影纳入园中,形成“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文化是中国园林的灵魂,展览以大量的文献、实物、楹联匾额与书房、戏台、红楼梦大观园场景表达园林中的诗情画意,通过琴棋书画、诗酒茶香等来体现中国人的文人情怀,以及可游、可赏、可居的园林人居文化,通过外销瓷、文献等展示中国园林传播海外的文化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先民对理想生活空间和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p> <p class="ql-block">从先秦到晚清,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体系和异彩纷呈的地域风格。</p><p class="ql-block">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空间的艺术,更是诗画的立体呈现。园林中的诗情画意,通过琴棋书画、诗酒茶香等来体现中国人的文人情怀,以及可游、可赏、可居的园林人居文化。</p><p class="ql-block">诗词与园林互为注解,以文字凝固景致,以景致激活诗意。名人佳句跨越千年,仍能让人在青瓦飞檐下感受“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在曲径流水间体味“物我两忘”的生命境界。</p> <p class="ql-block">中国园林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晢学思想,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卓越的成就,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人类文明史上谱写了一部创造理想家园的灿烂篇章。</p> <p class="ql-block">军友情深编辑制作</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