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 “天人合一”周应春 <p class="ql-block">摘要:本文深入探讨 “天人合一” 理念,从概念溯源、源起、概念解析到现实意义阐述,全面梳理其发展脉络与丰富内涵。通过对《周易》、庄子、《淮南子》及儒家代表人物相关观点的分析,揭示 “天人合一” 思想的形成与演变。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生态环保、精神文明、道德伦理及社会和谐等方面,阐述其重要现实价值,强调践行这一古老思想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关键词:天人合一;概念溯源;源起;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b>一、引言</b></p><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理念,贯穿中华数千年历史,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今时代,重新审视和深入理解 “天人合一” 思想,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天人合一” 概念溯源</b></p><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 这一理念,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难觅踪迹,网络版《成语词典》同样未予收录。直至 2018 年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作出阐释: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自然和人关系的观点,认为天有意志,人事为天意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也可感动天意,二者合为一体。此说由战国时期的子思与孟子率先提出,旨在探寻天与人的相通处,追求二者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2015 年第二版《中华成语词典》里,将 “天人合一” 释为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天与人关系紧密、不可分割,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统一。宋代理学家张载在《正蒙・乾称》中称:“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七中也提到:“天人合一,科学也渐渐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这样,问题似乎并不难解: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p><p class="ql-block">百度百科记载,“天人合一” 属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多流派各有阐述。“天” 涵盖天空、天道、自然大道,道家与道教所言的天,多偏向自然、天道之意。天人合一常指人与道融合,达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之境,也表示天人相互契合、呼应。不过,从这些表述可见,儒、道、释三家阐释有别,像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类说法理解难度较大,“天人相合相应” 同样有待深究。</p><p class="ql-block">向【DeepSeek】询问 “什么是天人合一”,得到如下结果:“天人合一” 哲学内涵深刻,是中国哲学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主张人类顺应天道,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此概念在儒家、道家、阴阳家等学派均有体现,只是具体解释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儒家:道德与天道的统一:儒家认知的 “天”,并非单纯自然之天,更是具道德属性的 “道德之天”(即 “天命”“天理”)。儒家认为,人可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实现与 “天” 的合一。孔子提出 “知天命”“畏天命”,倡导君子顺应天道行事;孟子主张 “尽心知性以知天”,坚信人性本善且与天道相通;汉代董仲舒提出 “天人感应” 学说,认为人的行为影响自然现象(如灾异祥瑞);宋明理学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将其发展为 “天理即人欲”“心即理” 观点,强调通过道德实践达成天人合一。其核心观点是人凭借道德修养契合天理(宇宙法则)。</p><p class="ql-block">道家:自然与无为的合一:道家观念里,“天” 指自然之道。道家主张人摒弃人为造作,回归自然本真状态。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倡导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庄子提出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可通过 “坐忘”“心斋” 等消解自我、融入宇宙。道家核心观点是人去除私欲,回归自然以实现与天道合一。</p><p class="ql-block">中医、风水、武术等领域的应用:“天人合一” 思想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诸多领域均有体现。中医认为人体如小宇宙,与自然环境(四季更迭、五行变化)对应,养生需顺应天时;风水学说强调人居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藏风聚气” 等理念便是例证;武术领域以太极拳为代表,讲究 “天人相应”,诸多招式模仿自然形态,如 “云手”“如封似闭” 等。</p><p class="ql-block">现代意义:生态哲学与可持续发展:当代,“天人合一” 思想被重新解读,成为生态哲学重要理论源泉。它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影响现代环保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便是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b>我这为:上述对“天人合一”的解释或是义都有失偏颇。</b></p> <p class="ql-block"><b>三、“天人合一” 的源起</b></p><p class="ql-block">3.1 《周易》中的 “天人合一”</p><p class="ql-block">《周易》(约公元前 1050~前 500 年)被誉为百经之始,核心阐述 “天、地、人” 三才之道。虽未直接出现 “天人合一” 表述,但其核心理念贯穿《易经》符号系统、阴阳哲学及宇宙观,是 “天人合一” 思想重要源头。</p><p class="ql-block">3.1.1 《周易》的宇宙生成论:天与人的同源</p><p class="ql-block">《易传・系辞上传》载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作为宇宙本源,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人与天地皆源于此,构成天与人 “同构性” 基础。孔颖达疏解 “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生动描绘宇宙从无极到太极,再化生万物的过程,呈现宏大宇宙生成观,为 “天人合一” 中天与人同源观点奠定理论基石。</p><p class="ql-block">3.1.2 《周易》的三才之道:天地人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周易・说卦传》指出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句表明天的运行法则为阴阳,地的法则为柔刚,人的法则为仁义。《周易》将天地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道德准则相连,把天、地、人并称为 “三才”,强调三者遵循统一阴阳法则。阴阳概括自然界两种基本力量或属性,代表对立又依存关系;柔刚描述大地不同特质,象征事物不同形态与变化方式;仁义是儒家倡导的核心道德观念,仁注重人与人关爱、同情与善良,义强调行为正当性、合理性及道德准则。通过此表述,《周易》构建从自然到社会的完整体系,指出人类应遵循天地法则,以仁义规范行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深刻体现天地人浑然一体的 “天人合一” 思想。</p><p class="ql-block">3.1.3 《周易》的 “天人合德”:道德与实践的合一</p><p class="ql-block">乾卦象征 “健”,坤卦象征 “顺”。《周易》主张人效法天的刚健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习地的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通过修养德行实现与天地精神契合。《周易・乾卦・文言》阐释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此句表明伟大之人品德与天地契合,圣明如日月,行动合四季时序,吉凶判断与鬼神变化呼应。天象未显时,其作为不违自然规律;天象出现后,能精准遵循天时行动,展现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思想,强调人应具备高尚品德与卓越智慧,达到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等宇宙万物高度契合与统一。</p><p class="ql-block">3.1.4 《周易》的象数体系:天人感应的符号表达</p><p class="ql-block">八卦象征多样自然现象,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等。通过卦爻变化,《周易》模拟宇宙运行规律。人们借助占卜 “推天道以明人事”,在实际行动中顺应天时,使行为与自然规律协调。《系辞》提出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强调人应仔细观察天地现象,理解宇宙秩序并主动融入。这种 “观象取物” 方式是古人认识自然、探索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天人感应、达到 “天人合一” 的具体实践方法。</p><p class="ql-block">3.1.5 《周易》的 “阴阳之道”:统一的辩证法则</p><p class="ql-block">以泰卦 “天地交而万物通” 为例,阴阳交感是宇宙和谐有序的基础。人类社会同样需遵循阴阳之道,如君臣、父子关系调和要符合阴阳平衡、和谐共生原则。这一法则贯穿天与人,成为 “天人合一” 理念的内在逻辑纽带,揭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周易・系辞下》记载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中可洞察人与天地万物的相通本质联系。</p><p class="ql-block">综上,《周易》的 “天人合一” 思想以阴阳哲学为根本,借助符号系统、道德实践及宇宙论,构建天与人同源、同律、同德的整体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范式。其本质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动态和谐,至今仍深刻影响现代生态哲学与伦理观念。</p><p class="ql-block">3.2 庄子的 “天人合一”</p><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 思想概念最早由庄子(约公元前 369 年~前 286 年)阐述。《庄子・齐物论》中有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经典表述。庄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是自然有机部分,不可与自然对立,应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实现交融共生。此观点展现 “天人合一” 思想早期雏形,为后世相关理念发展奠定重要基础。</p><p class="ql-block">3.3 《淮南子》中的 “天人合一”</p><p class="ql-block">《淮南子》成书于西汉时期(约公元前 139 年前后),书中对 “天人合一” 有深刻丰富论述。</p><p class="ql-block">3.3.1 宇宙整体观视角下的天人合一</p><p class="ql-block">“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生动展现天地运行中相互贯通、作用,万物同属有机整体。从宏观宇宙视野强调天、地、万物紧密联系与内在统一性,阐述广义天人合一思想,揭示宇宙是有机整体,天与人相互影响、作用,构成和谐有序的宇宙生态。</p><p class="ql-block">3.3.2 基于人体与自然同构的天人合一阐述</p><p class="ql-block">“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此段从人体结构与自然现象对应关系,论述天人同构理论。指出人体结构与天架构一一对应,这种同构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直观表现,表明人作为自然部分,与自然本质上相似且关联紧密,彰显人与自然在结构层面的内在统一。</p><p class="ql-block">3.3.3 人体形态与功能对应自然的天人合一表达</p><p class="ql-block">“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此论述以人的头部圆润类比天的圆形,足部方正类比地的方形,将人体四肢、五脏、九窍等生理结构与天的四时更迭、五行生克、风雨寒暑等自然现象及变化规律对应,进一步阐释天与人在形态、功能上的相似与相通。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呈现,表明人与自然在各维度、各层面存在微妙对应联系,揭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映射的内在关系。</p><p class="ql-block">3.4 儒家代表人物 “天人合一” 的观点</p><p class="ql-block">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前 289 年):孟子主张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他认为人充分发掘本心便能知晓本性,了解本性就能认识天命。孟子将内心道德修养与对天命的认知相连,坚信人可通过扩充内心善端,实现与天沟通、契合,在道德实践中体悟天命,达到天人合一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董仲舒(约公元前 179 年~公元前 104 年):董仲舒提出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构建天人感应理论体系。他认为天有意志、情感,与人类社会相互感应。天以灾异警示人类过错,以祥瑞嘉奖善行。因此,董仲舒强调人类应顺应天意,遵循道德规范,维系天人和谐关系,使社会发展契合天道规律。</p><p class="ql-block">张载(1020 年~1077 年):张载首次明确提出 “天人合一” 命题。在《正蒙・乾称》中阐述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意思是儒者通过认知事物达到真诚,再由真诚深化认知,实现天人合一。人通过学习、修养品德,可达到与天合一的崇高境界,完成道德完善与精神超越,既契合天理又不忽视人的主体性。</p><p class="ql-block">朱熹(公元 1130 年 10 月 18 日~1200 年 4 月 23 日):朱熹认为 “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他将天与人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指出天理在人身上体现为人性。人应通过格物致知探究事物道理,认识天理,实现天人合一。在朱熹思想体系中,天与人相互依存、贯通,人通过后天学习、实践践行天理,达成与天合一。</p><p class="ql-block">从现代 “天人合一” 思想可深刻感悟到,自然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贯通且和谐统一。梳理历史上 “天人合一” 思想出现年代:《周易》成书于约公元前 1050 年至前 500 年;庄子生活在约公元前 369 年至前 286 年,阐述 “天人合一” 思想;《淮南子》成书于约公元前 139 年左右,含 “天人合一” 论述;孟子约生活在公元前 372 年至前 289 年,思想体现 “天人合一” 理念;董仲舒约生于公元前 179 年,卒于公元前 104 年,提出相关 “天人合一” 观点;张载生活在 1020 年至 1077 年,明确提出 “天人合一” 命题;朱熹生于公元 1130 年 10 月 18 日,卒于 1200 年 4 月 23 日,对 “天人合一” 思想有独到见解。可见,“天人合一” 思想源于《周易》,而后道家、儒家等诸多学派认可并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四、“天人合一” 的概念</b></p><p class="ql-block">追问 “天人合一”,“天” 与 “人” 概念相对易懂,“合” 可解释为 “相合、合乎、符合”,但 “一” 的确切含义为何?关于 “天人合一” 中 “一” 的内涵,有多重解读。</p><p class="ql-block">其一,“一” 象征整体,表明天与人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自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联、作用,共同形成统一体。如《淮南子》云 “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描绘了天、地、万物的紧密联系与内在统一性。</p><p class="ql-block">其二,“一” 意味着和谐,体现天与人处于和谐融洽状态。庄子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顺应自然、相融共生,便是对 “一” 所代表和谐状态的生动诠释。</p><p class="ql-block">其三,“一” 体现本质相通。以儒家观点为例,其认为天理呈现在人身上即为人性。人通过内心修养或格物致知等方式,能够实现对天理的认知,达成天与人在本质上的契合,这也是 “合一” 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在笔者看来,“天人合一” 中的 “一” 含义并非复杂。毕竟 “天人合一” 属大道范畴,《易经》有云:大道至简。回顾《易经》“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再看《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从这些语句可感悟到,在天地万物生成观点上,《周易》与《老子》相通。“道” 作为万物变化根源,是超越人类直接感知的存在,是宇宙万物生发的源头与动力。这里的 “一”,是变化运行遵循的法则与规律,是促使变化因由按特定方式演变的 “道化” 过程,是混沌未分、蕴含无限可能性的初始状态。</p><p class="ql-block">基于上述分析,可得出结论:<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人合一” 指天与人合乎相同的运行规律。</b>宇宙天地孕育人类,时间上先有宇宙后有人类。人类自诞生起便受宇宙天地影响,逐渐与之同化、趋向同一。比如人独立地面时与疾驰的动车、翱翔的飞机截然不同,但乘坐动车或飞机后,人与动车、飞机紧密相连,成为整体,达成同一状态。“天人合一” 蕴含的道理与之相似。</p> <p class="ql-block"><b>五、“天人合一” 的现实意义</b></p><p class="ql-block">5.1 顺应天地宇宙之规律,方能维系人类自身持续、稳健地发展。</p><p class="ql-block">《荀子・天论》开篇便鲜明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宇宙天地孕育了人类,人类自当遵循自然法则。正如古人所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应与日月同节律,随春夏秋冬更迭之序,顺时而为以养生。于春季,顺应万物生发之势,调养身心;夏日阳气盛极,注重防暑降温,养护阳气;秋季收敛肃杀,敛阴润燥;冬季则宜蛰伏潜藏,养精蓄锐。如此平衡阴阳,方能保养生命,确保人类代代传承、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遵循自然保养生命,不仅关乎身体,更涉及精神。置身自然,呼吸清新空气、沐浴阳光、欣赏美景,能驱散内心的焦虑与浮躁。在森林中漫步,听树叶沙沙、感微风轻抚,可缓解压力、减轻焦虑、提升心理韧性与幸福感。这种与自然的深度连接,有益身心健康,丰富精神世界,使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挑战。</p><p class="ql-block">5.2 践行生态保护,绘就可持续发展蓝图</p><p class="ql-block">古老的 “天人合一” 理念,与现代生态观相融,揭示人与自然本为一体,人类并非自然主宰,而是其中有机部分。步入工业文明,人类无节制索取自然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引发诸多生态危机:全球变暖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锐减,众多物种濒危;环境污染加剧,空气、水源、土壤均受重创。</p><p class="ql-block">自然生态系统如精密仪器,有其固有运行法则。四季更迭、昼夜交替、生物链环环相扣,维持着系统平衡。人类一旦违背,生态平衡即遭破坏。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引发洪涝、干旱,威胁人类生存发展。</p><p class="ql-block">故而,我们需重拾 “天人合一” 理念,融入生态保护实践。资源开采应依科学规划,避免过度;资源利用要提升效率,减少浪费,探索绿色利用方式。如此,方能维护生态平衡,守护地球家园,为可持续发展奠基。</p><p class="ql-block">习近平主席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出生态环境的珍贵价值。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植被繁茂,鸟语花香,植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能提升生命境界和质量,让人以饱满状态投入生活工作 。</p><p class="ql-block">5.3 奠定道德根基,规范社会行为</p><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 为道德伦理提供了深刻哲学根基。儒家视天理即人性,人通过道德修养可与天相通,表明人类道德与天地之道相互呼应。以儒家核心 “仁” 为例,它强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一致。将 “天人合一” 融入现代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仁爱、责任与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尊重自然规律是道德伦理的重要内容。当人们意识到自然界万物皆有价值且依特定规律运行,便会敬畏自然,自觉约束行为。比如面对珍稀物种,出于对自然规律与生命独特性的尊重,人们会积极保护,抵制非法捕猎和贸易。</p><p class="ql-block">遵循自然、保养生命的观念影响着道德行为。它让我们明白,不仅要关注自身健康,还需关心他人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在 “天人合一” 理念下,所有生命相互关联,尊重和呵护生命就是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自身发展。例如,部分人倡导素食主义,便是出于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生态保护的考量。</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认识到自身行为与自然紧密相连,就会更自觉地约束自己。在动物权益方面,基于 “天人合一” 所衍生的尊重生命意识,人们反对虐待动物,倡导建立人道保护机制。这种道德观念的强化,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p><p class="ql-block">5.4 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际和睦</p><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 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它不仅倡导人与自然和谐,还延伸至人际与社会关系领域。当人们认识到万物相互依存,便会以包容、友善、互助之心待人。</p><p class="ql-block">传统社会中,家族成员相互扶持、邻里守望相助,背后正是 “天人合一” 思想的体现,由此形成紧密社会关系网络。在现代多元社会,“天人合一” 助力不同群体、文化交流融合,减少冲突对立。全球化进程里,各国秉持和谐理念,尊重文化差异、平等对话,携手应对全球性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繁荣。</p><p class="ql-block">尊重自然规律在社会关系层面也有所映射。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转化为对社会规律及他人需求的尊重,能有效减少人际冲突,促进社会和谐。例如团队合作中,尊重成员个性优势、遵循协作规律,可激发团队潜力,实现共同目标。遵循自然保养生命的观念,同样有利于社会和谐,人们相互关心健康,分享养生经验,营造温馨互助的社区氛围。</p><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 蕴含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在当代生态、精神、道德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与现实意义。深入践行这一古老思想,尤其是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保养生命的观点,对人类应对当前挑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创造美好未来,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六、结论</b></p><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 思想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从《周易》的源头开启,经庄子、孟子、董仲舒、张载、朱熹等众多思想家的丰富与完善,形成了内涵深邃、影响广泛的哲学理念。其对 “天” 与 “人” 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 “合一” 境界的不懈追求,不仅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石,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p><p class="ql-block">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天人合一” 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为我们指明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它帮助人们摆脱物质的束缚,回归自然,提升生命境界。从道德伦理层面看,为人类道德准则奠定了深厚基础,引导人们尊重自然、关爱生命。在社会关系构建方面,促进了人际和睦与社会和谐,为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文化支撑。</p><p class="ql-block">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天人合一” 思想的传承与践行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更凸显了深入研究与弘扬这一思想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挖掘 “天人合一” 思想的现代价值,将其融入教育、文化、政策等各个领域,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助力人类实现从征服自然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转变,推动人类社会在生态、精神、道德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7日星期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