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古老印加石阶,苍翠茂密的亚马逊热带雨林,狂野不羁的伊瓜苏瀑布,激情四溢的阿根廷探戈,伸开双臂、仿佛在静静守护着里约热内卢的基督耶稣雕像。南美,这片古老而神秘、激情与魅力交织的土地,一直是我心中向往与探寻的梦想之地。</p><p class="ql-block"> 那一日,我们终于踏上了这片南美大陆,带着满心的期待与憧憬。眼前的一切仿佛梦境成真,耳畔是异国的语言,脚下是古老的土地。我迫不及待地去感受这里的每一份热情、每一寸风景,去触碰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美好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秘鲁的首都利马。利马目前有 1,000 多万人口,面积为 2,644.67 平方公里,仅次于开罗。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城市,利马长年不下雨,是世界有名的“无雨城”。城市依靠安第斯山脉的河流和水源维持农业和生活用水。利马古城是西班牙对秘鲁实行殖民统治的重要见证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武器广场(或马约尔广场):是秘鲁最宏伟的广场之一,这里汇聚着政治和宗教权力的象征,见证了历史的更迭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 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中央,矗立着一座1650年铸造的青铜喷泉。喷泉中心的桅杆基座环绕着八尊滴水兽雕像,这些沉默的见证者目睹了秘鲁数个世纪的政治风云——1821年,何塞·德·圣马丁将军正是在此宣告秘鲁独立。如今,这座喷泉依然流淌着清泉,而广场则既是官方庆典的舞台,也是市民欢聚的场所,历史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 利马市政厅(Municipal Palace),这座庄严的建筑承载着利马悠久的行政历史——早在西班牙殖民时期,此地便是城市的首个市政厅所在地。现存的建筑虽历经多次地震与火灾损毁,最终于1944年完成重建,但仍保留着浓郁的殖民风格特征:两座巨大的黑色木制阳台与宏伟的拱廊延续了西班牙建筑传统。建筑顶端飘扬的三面旗帜无声诉说着秘鲁的历史层次:中央是红白相间的秘鲁国旗,左侧金黄的是利马市旗,右侧是印加帝国的彩虹旗。</p> <p class="ql-block"> 总统府(Prsidential Palace of Peru),这座象征国家权力的建筑始建于1535年,最初为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总督府,采用典型的卡斯蒂利亚建筑风格。历经数次火灾损毁后,于1937年以华丽的新巴洛克风格重建。如今,这座白色外墙配以精美浮雕的宏伟建筑,既是秘鲁总统的官邸,也是国家重要政务活动的举办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利马大教堂(Cathedral of Lima),作为秘鲁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这座罗马天主教堂的建造始于1555年,历时近百年于1649年竣工。虽因多次地震损毁而历经修复,但其主体依然保持着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建筑精髓。由于不同时期的修复工程,教堂融合了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西侧立面的两座高耸钟塔与中央精美的玫瑰窗,共同构成了利马老城区最壮观的天际线。</p> <p class="ql-block"> 利马有很多博物馆,但是最有趣的当属拉科•埃雷拉博物馆(Larco Herrera Museum),它在2017年被世界知名旅游网站主办的世界最佳博物馆的评选中排名第22位。</p> <p class="ql-block"> 这座始建于1926年的私人博物馆坐落于一栋18世纪贵族宅邸内,四周环绕着繁花似锦的园林景观。</p> <p class="ql-block"> 馆内珍藏了近四万五千件秘鲁前哥伦布时期的珍贵文物,包括精美的石器、陶器、纺织品、金银饰品等手工艺品,为参观者营造出宁静而沉浸的文化体验。</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创始人Larco先生的特殊收藏——一系列反映古代性文化的陶器作品。这些文物以大胆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夸张的造型手法展现了古人对生殖崇拜的独特理解,包括男女、同性及各种姿势的床第之事。这些突破常规的艺术呈现,令人惊叹于古人开放的性观念,也成为我们谈笑、打趣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 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San Francisco Monastery)建于1761至1776年间(正在维修),以其华丽的巴洛克内饰、红砖拱廊和精致的天井花园闻名。</p> <p class="ql-block"> 修道院内设有南美洲最负盛名的宗教图书馆之一,珍藏超过2.5万册皮草装帧古籍和6000册羊皮卷手稿,涵盖神学、哲学、历史、文学、音乐、教会法及传教法等诸多领域。馆藏还包括拉丁语、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的《圣经》,甚至存有一些濒临失传的稀有语种版本,使这里成为秘鲁宗教与学术研究的重要中心。 这里不允许拍照,我们是明知故犯。</p> <p class="ql-block"> 修道院最令人震撼还有深藏地下的“人骨教堂”。这座墓穴安放着约7万具遗骸,其形成源于殖民时期的独特信仰——当时的秘鲁人深受西班牙宗教观念影响,坚信唯有葬于教堂才能通往天国。因此,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在1810年之前一直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神圣安息之地。由于空间有限,后人仅保留逝者的颅骨与大腿骨,其余骸骨则被移出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看到《最后的晚餐》的油画中,桌子竟然是圆形的,这让我感到很新奇。导游还说,画中间那道菜是——豚鼠。没想到在当地,这是很常见的食材,尤其在秘鲁和智利,豚鼠都是他们喜爱的传统美食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驴友在导游推荐下也品尝了这道美味佳肴—欧美人的宠物。</p> <p class="ql-block"> 接着飞往秘鲁城市库斯科,探秘马丘比丘(Machu Picchu)——印加帝国的天空圣殿</p> <p class="ql-block"> 坐落在马丘比丘山脚下的古朴小镇,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我们从这儿坐了约20分钟小巴士上山。</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这座15世纪的印加古城雄踞于秘鲁安第斯山脉2450米的山脊之上。云雾缭绕间,古城遗址宛如悬浮于云端的天空之城,四周被巍峨的瓦纳比丘峰等群山环抱,形成一幅撼人心魄的自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 据说马丘比丘背后的山的轮廓代表着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脸,而山的最高峰“瓦纳比丘”代表他的鼻子。</p> <p class="ql-block"> 当照片竖起来…</p> <p class="ql-block"> 印加人巧妙地将巨石精密堆砌,构建了太阳神庙、宫殿与梯田等建筑,这些建筑没有使用水泥,接缝紧密,且具备抗震功能。马丘比丘被列为世界遗产,被誉为“天空之城”。</p> <p class="ql-block"> 当时相当于指南针的大石头</p> <p class="ql-block">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以及1911年才被世人发现,它也被称为“印加失落之城”。如今,它不仅是秘鲁最负盛名的文化地标,更成为人类文明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永恒象征。 </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印加遗址,每一处圣迹都闪烁着古印加文明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 在去秘鲁东南部的城市普诺路上路径维拉科查神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Wiracocha Temple)</span>。维拉科查神庙被当地人视为一处圣地。这是一个宏大的两层屋顶建筑,长92米,宽25.5米。照片中显示的这面墙并非外墙,而是整个建筑的中央主墙,高达18至20米,墙两侧的11个矮圆柱原本是高大的柱子,用于支撑巨大的屋顶。</p> <p class="ql-block"> 神庙原貌就像导游手中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在神庙的北侧,有12个居住区,供祭司和地方行政人员使用。</p> <p class="ql-block"> 东侧则有152个圆形仓库,用于储存谷物,如玉米、藜麦、马铃薯,以及鱼干和肉类等。此外,这里还有一个人工湖,其水源来自两座喷泉,印加人还将此地视为祭祀场所,因为泉水常被认为是圣水。</p> <p class="ql-block"> 这儿是库斯科和普诺交界处的拉亚山脉山口(Abra La Raya),海拔4.335米,是我们这段公路的最高点。</p> <p class="ql-block"> 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辽阔高原上,镶嵌着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它横跨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边界,海拔高达3821米,不仅是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通航湖泊。</p> <p class="ql-block"> 湖面上散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由芦苇编织而成的浮岛,这些独特的岛屿是乌鲁斯人的家园。16世纪时,为躲避印加帝国的迫害,乌鲁斯人逃至湖中的芦苇丛中避难。他们发现芦苇具有极佳的浮力,于是创造性地用芦苇根编织成浮岛作为永久居所。每个浮岛通常居住着3-5户人家,形成了独特的水上社区。(照片于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 乌鲁斯人建造浮岛的工艺十分精湛:先将芦苇根捆扎成直径30厘米、长60厘米的圆柱体,再将数百个这样的芦苇捆紧密连接形成岛基,最后横竖铺上10层干芦苇。建成的浮岛厚度约1.5米,面积从60到100平方米不等,较大的浮岛上甚至建有教堂、学校等公共设施。为防止漂流,现代浮岛多采用锚固定。由于芦苇会逐渐腐烂,岛基每2-3年需要更换,表层芦苇每月需补充2-3次。</p> <p class="ql-block"> 岛上居民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用芦苇建造房屋、制作家具和各种生活用品,甚至用芦苇造船(这些船只也每隔几个月就需要更换)。他们会每周带着鲜鱼、鱼干和手工艺品到岸上市场交换生活必需品。</p><p class="ql-block"> 登上小岛,有一种像踩在麦秆垛上的感觉,软绵绵的。</p> <p class="ql-block"> 这种用湖中特产的芦苇和香蒲精心编织的小船两头尖翘,船身轻盈,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灵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乌鲁斯人划着他们独特的"托托拉"芦苇船在的的喀喀湖的碧波之上往来穿梭,</span>成为这片高原湖泊最具特色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这种独特的水上文明不仅展现了人类适应环境的智慧,也为的的喀喀湖增添了神秘色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 漂浮岛屿堪称的的喀喀湖的自然奇观,但随着时代变迁,许多乌鲁斯人已逐渐迁往陆地定居。近年来,秘鲁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得这些神秘的浮岛开始向世界敞开大门。如今,湖面上有40余座浮岛对外开放,岛民们将家园转化为特色旅游景点,向游客展示传统手工艺品。这些旅游收入已成为改善当地民生的重要经济支柱。</p> <p class="ql-block"> 拉巴斯(La Paz)是多民族玻利维亚国首都,位于南美洲伊马普山和伊利马尼山之间的峡谷中,平均海拔36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首都.玻利维亚有两个首都,一个拉巴斯,另一个苏克雷。因政府内部意见分歧,最后达成折中方案,即总统府、议会大厦以及大部分政府机构设在拉巴斯,而最高法院设在苏克雷.这样苏克雷只保留了法定首都的名义,而拉巴斯变成了行政上的首都。拉巴斯是西班牙人起的名字,意思是“和平”。拉巴斯始建于1548年,当时名为“圣母的和平城”。——百度</p> <p class="ql-block"> 拉巴斯坐落于陡峭的安第斯山谷之中,城市海拔落差惊人——从市中心到卫星城埃尔阿尔托,垂直高差近1000米。整座城市的街道几乎都由陡坡和阶梯构成,狭窄的道路让公交车拥堵成为常态,而劣质汽油造成的环境污染更是雪上加霜。 </p> <p class="ql-block"> 2012年,玻利维亚政府决定斥资打造城市缆车系统。如今,这个被誉为"空中地铁"的奇迹已成为拉巴斯的新名片:十余条彩色线路纵横交错,总长度超过30公里,不仅覆盖了拉巴斯和埃尔阿尔托的主要街区,更创下世界之最——全球最长、分支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空中交通网。</p> <p class="ql-block"> 只需约3元人民币,乘客就能享受高效出行。缆车以直线跨越山谷,将原本1小时的通勤缩短至短短10分钟。这种绿色出行方式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更显著改善了城市空气和噪音污染。令人惊喜的是,缆车还意外成为网红景点,许多游客专程前来乘坐,俯瞰拉巴斯市区及周围山脉,为当地旅游业注入了新活力。 </p> <p class="ql-block"> 这里既有西班牙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也有现代化的高楼群。而民宅几乎清一色是裸露的红砖建筑,外墙未刷粉饰,使得砖红色成为整座城市的主色调。周围的山坡上密布着居民区,一排排红砖房层层叠叠,沿着山势延绵不绝,构成了拉巴斯独特的城市景观。</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拉巴斯白天像砖厂,晚上像香港”,为此我特地去网上搜寻了一张拉巴斯夜景,还真没错。</p> <p class="ql-block"> 拉巴斯的月亮谷(Moon Valley)——奇幻的荒漠石林,这是一片由风蚀形成的奇特石林景观。其嶙峋的岩柱、迷宫般的沟壑和荒凉的地貌,宛如月球表面,因而得名“月亮谷”。 </p> <p class="ql-block"> 沿途一路上都是纵横交错、凌乱无章、宛如乱麻的电线杆。</p> <p class="ql-block"> 拉巴斯穆里略广场</p> <p class="ql-block"> 玻利维亚国会</p> <p class="ql-block"> 玻利维亚总统府,称为卡略宫,位于拉巴斯的穆里略广场,19 世纪建成。它因 1875 年的一次政治叛乱,部分被烧毁,因此得名卡略宫,意为“烧焦的宫殿”,象征着国家动荡的政治历史。该建筑融合了新古典主义与殖民风格,是总统的办公地点和国家权力的象征。尽管如今总统事务主要在新建的“人民之家”处理,卡略宫仍作为历史地标用于官方仪式和重要场合。</p> <p class="ql-block"> 拉巴斯大教堂(和平圣母大教堂 Basilica 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Peace.)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堂,供奉和平圣母。它建于 19 世纪,融合新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外观宏伟壮丽。教堂主体由两侧高耸的钟楼和中间宽广的主殿构成,其中钟楼高达 67 米,主殿宽为 110 米。教堂内部装饰精美,作为天主教信仰中心,是重要的礼拜场所和宗教庆典举办地。</p> <p class="ql-block"> 拉巴斯(La Paz)拥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和浓厚民俗传统的女巫市场,这里出售的都是各式各样奇特的物品。假如你的情人背叛了你,在这里你甚至可以买到针对他的惩罚咒语;而在生意场上遇到刁难时,也能寻得替你报仇的药水和符咒。市场中还出售各类能量护符,比如带来正能量的印加太阳护符、助你走好运的干青蛙、防盗用的犰狳标本以及增强生育能力的裸体情侣陶俑等。</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最吸引游客目光的便是各种动物的干胎,尤其是风干的羊驼胎儿。这些羊驼胎通常来自那些不幸流产或一出生便夭折的小羊驼,据说在盖新房之前将一只羊驼干胎埋入地基中,能为家庭带来健康、幸福和好运,甚至有助于子孙繁衍。总体来看,市场中大多数物品都与健康、爱情、财富和长寿密切相关,构成了女巫市场中各种神奇元素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 偶尔,你还会发现一些身着蓬松长裙、戴着黑色圆顶帽的女巫在市场间穿梭,她们提供算命等服务。女巫文化不仅是这里的一大特色,也是异国风情的重要代表,吸引了众多好奇的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玻利维亚最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 从兼具现代气息与历史沉淀的利马,到晨雾缭绕、神秘庄严的马丘比丘,再到如镜般静谧、被誉为“天空之境”的的的喀喀湖;乘缆车飞越拉巴斯这座挂在山谷间的城市,漫步于宛如外星地貌的月亮谷,走进充满神秘色彩的女巫市场——这一程,是一次贴近自然、感受历史,也发现不同生活方式和信仰的旅程。让我见识了高原的辽阔、文明的厚重和人们对自然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接下去飞往阿根廷和巴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