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画卷中,“房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每天,他们从温馨的平房小院或高耸的住宅楼出发,踏入充满童趣的幼儿园城堡;跟随父母穿梭于熙熙攘攘的商场,沉浸在剧院的梦幻舞台;又或是在体育场馆尽情奔跑、为精彩赛事欢呼。</p><p class="ql-block"> 这些风格迥异、功能多样的建筑,总能激发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是谁用双手建起了这些神奇的房子?砖瓦木石如何在工具的雕琢下变身“家”的模样?除了眼前的建筑,世界上还有哪些超乎想象的奇特房屋?倘若没有房子遮风挡雨,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要是亲自上阵搭建,又会创造出怎样独一无二的“童话城堡”呢?</p> <p class="ql-block">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趣味活动,从我们身边的房子到世界各地的房子,从人类的房子到动物的房子,从折纸房子、用身体搭建房子,再到画城堡,每一次活动都让孩子们对房子的认识更进一步。</p> 房子大探秘 <p class="ql-block">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房子是什么模样?咱们中国又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房子呢?怀着这样的好奇,孩子们和老师一同查阅资料,探索发现:原来,由于各地地形、气候的差异,诞生了各式各样的特色民居。像贵州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福建气势恢宏的土楼,还有陕西冬暖夏凉的窑洞,都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共同创造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在谈话活动中,老师抛出问题:“平时我们见到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呢?”孩子们的小脑袋里瞬间灵感迸发,纷纷踊跃发言,分享着自己眼中独特的房子模样。</p><p class="ql-block"> 诗华:“我家的房子可棒啦,有四层呢!里面有楼梯,我在里面既能玩耍,也学习,可有意思了!”</p><p class="ql-block"> 家睿:“我见到的大楼层数可多啦,楼梯也有好多。大楼旁边还有树和小草,可好看了!”</p><p class="ql-block"> 锐希:“我见过一座超美的房子,就像童话里的城堡,同样有四层。它的屋顶有四个尖尖角,那扇大门好漂亮,我可喜欢了!”</p><p class="ql-block"> 芮彤:“我见过棕色的房子,走进里面,到处都是好玩的玩具,每次进去我都不想出来!”</p><p class="ql-block"> 奕铭:“我见到的房子是三层的,窗户上有好多格子。”</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每一个描述都充满童真与想象,勾勒出了他们心中五彩斑斓的房子世界。</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走进了《阿宝国王和他的城堡》绘本世界。精美的画面、有趣的情节,让孩子们沉浸其中。他们为阿宝国王的城堡出谋划策,想象着城堡的样子,还拿起画笔,画出心中城堡。通过绘画,孩子们把想象变成现实,锻炼了创造力和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 在充满趣味的折纸房子活动里,孩子们化身成灵巧的“折纸小能手”。一张张平面彩纸渐渐“站”了起来,变身立体的小房子雏形。完成基础造型后,孩子们又发挥奇思妙想,用彩笔添上缤纷的门窗,贴上亮闪闪的贴纸,还给屋顶画上彩虹与云朵,让每一座折纸房子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创意之作 。</p> <p class="ql-block"> 当建筑材料变成自己的身体,会碰撞出怎样奇妙的创意火花?如果需要多人协作,又该如何用身体搭建出坚固的"房子"呢?带着这些有趣的设想,孩子们化身小小艺术家,用画笔勾勒出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人体建筑造型。随后,他们随机抽取设计稿,默契配合、齐心协力,用肢体搭建出形态各异的"人体房屋",将天马行空的创意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现实。</p> 沙地上的秘密基地 <p class="ql-block"> 在充满童趣的建构游戏中,孩子们化身为创意十足的“小小建筑师”。他们灵巧地运用堆砌、垒高、排列等搭建技巧,专注地构建着独属于自己的梦幻小天地。每一块材料的叠加,都承载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每一座房子的落成,都是他们探索空间与结构的奇妙成果。</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房屋建造的乐趣,我们将探索的舞台搬到了童趣盎然的沙区。在这片小小的“工地”上,孩子们即将开启一场充满奇思妙想的建筑冒险。</p><p class="ql-block"> 搭建什么样的房子好呢?有的孩子想建造棱角分明的正方形房子,有的孩子钟情于稳固坚实的三角形小屋,还有的孩子憧憬着建造一座童话般的梦幻城堡。每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都闪耀着孩子们独特的创意火花,让人不禁期待起他们的沙区建筑大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问题一:树枝为何站不稳?</p> <p class="ql-block"> 活动伊始,沙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孩子们自发分工:小铲子“咚咚”挖地基,搬运工们扛着树枝来回穿梭,“小工程师”们则紧紧扶住树干,专注调整角度。可随着搭建推进,状况频出——有的小组地基挖得太浅,刚立起的树枝稍一触碰就摇摇晃晃,甚至“扑通”倒地;有的孩子灵机一动,找来木板斜撑固定,却发现效果不佳。面对难题,孩子们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尝试调整坑的深度、变换支撑方式。在一次次试错与改进中,沙土里地基的轮廓也愈发清晰,这场与“不稳”的较量,正悄然变成智慧与耐心的成长课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问题二:如何守护我们的“秘密基地”?</p> <p class="ql-block"> 随着游戏结束音乐声响,首日搭建告一段落,孩子们望着初具雏形的沙区“房屋”,满心不舍:“要是明天来就塌了怎么办?”为了守护这份珍贵的劳动成果,大家决定将树枝等材料原地保留。可新的担忧随之而来——要是被其他小朋友不小心碰倒了呢?“我们可以请老师帮忙!”一个提议瞬间得到响应。孩子们化身“安全小卫士”,不仅请老师在校园群里发布温馨提醒,还亲手绘制了色彩鲜艳的提示标识:画上歪歪扭扭的房子和“小心爱护”的文字,插在建筑周围。这些稚嫩的守护方案,不仅是对作品的珍视,更藏着孩子们对集体劳动成果的责任感与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问题三:用什么为房子做屋顶?</p> <p class="ql-block"> 当沙地上的树枝地基一一出现,孩子们又遇上了新挑战——用什么材料做屋顶呢?</p><p class="ql-block"> 谨瑜兴奋地举起一片宽大的树叶:“用这个当屋顶,肯定特别漂亮!”可话音未落,难题来了:怎么把轻飘飘的树叶固定在树枝上呢?她找来彩色丝带,尝试一圈圈缠绕捆绑,却总被微风轻易吹落。这时,小满抱着一大张防水纸风风火火跑来,踮着脚将纸铺在支架上,其他孩子见状立刻递来透明胶,你拉我粘、你扶我贴,不一会儿,一座银亮亮的“防水屋顶”就稳稳落成。二组的欢呼引得其他小组急红了眼,大家纷纷化身“材料侦探”,在沙区周围搜寻木板、塑料布、树枝、树叶……一场创意十足的“屋顶大比拼”就此展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问题四:“水泥”为何失灵?</p> <p class="ql-block"> 在沙区搭建现场,第三组的孩子们正专注地进行一场“科学实验”——他们将沙子与水反复混合搅拌,坚信这就是能固定树枝的“水泥”。尽管每次尝试,湿沙总是从指缝间滑落,无法像真正的水泥那样牢牢黏住树枝,但孩子们依旧蹲在小桶旁,不断调整水与沙的比例,全神贯注的模样仿佛在破解一道重要的谜题,连周围同伴搭建时的欢笑声都没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p><p class="ql-block"> 行为分析:</p><p class="ql-block"> 1. 经验迁移与认知萌芽:孩子们能联想到水泥的制作过程,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迁移到游戏中,展现出可贵的观察力与思维联结能力。但由于缺乏对材料特性的深入了解,尚未区分沙子与水泥在粘性上的本质差异,这恰是幼儿探索世界的必经阶段。</p><p class="ql-block"> 2. 科学探究精神初显:面对一次次失败,孩子们不气馁、不放弃,持续调整实验方法,这种专注投入与执着探索的态度,正是主动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生动体现,值得充分肯定与保护。</p><p class="ql-block"> 支持策略:</p><p class="ql-block"> 1. 情境化引导启发:教师以“实验伙伴”的身份加入,用充满好奇的语气提问:“哇!你们像科学家一样在做实验呢!不过沙子好像不太听话,要不要试试用其他材料‘帮帮它’?比如软软的黏土,或者黏黏的胶水?”通过开放式提问激发幼儿转换思路,自主寻找替代方案。</p><p class="ql-block"> 2. 材料升级探索:在后续游戏中,为幼儿提供黏土、白乳胶、双面胶等不同粘性材料,鼓励他们分组对比实验,观察材料遇水、遇重力时的表现,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材料特性,积累科学探究经验。</p><p class="ql-block"> 3. 多元经验共享:游戏结束后,组织“材料大揭秘”分享会,借助图片、视频展示真实水泥的制作过程,结合幼儿的探索经历展开讨论。同时,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故事,在交流中深化对材料特性的理解,将零散经验系统化。</p> <p class="ql-block"> 为探寻沙子的“粘合奥秘”,我们精心设计了《沙子和粘土的秘密》对比实验活动。孩子们化身小小科学家,分别将干燥的沙子、加水后的湿沙与黏土揉捏塑形:只见松散的干沙怎么也聚不成团,即便加入清水暂时捏出造型,风干后又迅速坍塌;而黏土无需任何辅助,便能轻易塑成坚固的立体形状。通过亲手操作与细致观察,孩子们直观发现了沙子难以独立粘合的特性,也惊奇地认识到水对沙子塑形的“短暂魔法”,由此逐步理解:想要实现真正的粘合固定,往往需要借助像黏土、胶水这样具有粘性的外部材料。这场充满趣味的科学探索,让抽象的物理特性化作孩子们眼中生动的实验现象,为后续的建构游戏积累了宝贵经验。 </p> <p class="ql-block"> 在户外树枝搭建房子的实践中,孩子们化身成富有创意的“小建筑师”,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合作与探索的乐趣。确定搭建材料后,他们迅速投入行动,尝试将两根长树枝垂直交叉作为墙角,然而,由于缺乏固定经验,树枝总是摇摇欲坠。面对这一难题,孩子们没有退缩,而是反复调整角度、尝试不同的支撑方式,最终让框架逐渐稳固起来。</p><p class="ql-block"> 行为分析:</p><p class="ql-block"> 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在材料挑选与成果检验环节都展现出了细致入微的态度。他们相互配合、彼此鼓励,凭借耐心与坚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为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与合作能力,后续活动可提供更多元化的搭建材料与工具,如麻绳、木板、夹子等,鼓励他们挑战更复杂的建筑造型,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空间建构与团队协作能力。</p> <p class="ql-block"> 支持策略:</p><p class="ql-block"> 在材料选择和检查搭建成果方面较为细致。他们在合作中相互配合,尽管遇到困难但没有放弃,体现出一定的耐心和坚持。后续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搭建材料和工具,鼓励尝试搭建更复杂的造型,进一步提升合作与创新能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问题五:如何留住我们的“沙区杰作”?</p> <p class="ql-block"> 随着沙水区的搭建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望着亲手搭建的“树枝小屋”,满心不舍。可难题随之而来:若将房子留在原地,可能会影响其他班级活动;若搬回教室,又该如何稳固安置?经过热烈讨论,大家决定把作品迁移到教室外展示,然而三组的房子却因结构不稳,始终无法直立,引发新一轮头脑风暴。</p><p class="ql-block"> 朵朵提议:“用小桶装满沙子,把树枝插进去,就像给房子打新地基!”</p><p class="ql-block"> 悠然补充:“再用木板把周围围起来,绑上绳子,肯定倒不了!”</p><p class="ql-block"> 梵梵眼睛一亮:“换成石头更结实,石头不会散开!”</p><p class="ql-block"> 桉笙则细心地说:“可以把绳子再缠紧些,再搭一圈围墙当‘防护栏’。”</p><p class="ql-block"> 新予:“奶粉罐也能派上用场!装满沙子后戳个洞,把树枝稳稳插进去,又方便又牢固!”</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将智慧与巧思化作一个个创意方案,这场“房屋保卫战”,不仅守护了集体的劳动成果,更见证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成长与蜕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问题六:方形房子怎样“立”起来</p> <p class="ql-block"> 当孩子们尝试稳固正方形树枝房时,地面散落的沙土成了“小麻烦”。为寻找更合适的固定材料,大家就地收集石头,这时,有孩子好奇发问:“为什么不用沙子呢?”一场热烈的材料辩论随即展开。</p><p class="ql-block"> 阳阳:“石头硬邦邦的,卡得可紧了,当然更牢固!”</p><p class="ql-block"> 嘉禾:“沙子软软的,木棍插进去容易倒!”</p><p class="ql-block"> 柠檬:“沙子还会‘偷偷溜走’,刚堆好的造型转眼就塌啦!”</p><p class="ql-block"> 欣宇:“用沙子固定,轻轻一碰就全洒了,又乱又脏;石头就不一样,稳稳当当,碰倒了也不会洒得到处都是!”</p><p class="ql-block"> 通过激烈的讨论与经验分享,孩子们直观理解了材料特性与实际用途的关联——柔软的沙子难以提供稳固支撑,而坚硬的石头凭借扎实的质地,能更好地固定树枝结构。这场源自生活的思辨,不仅解决了搭建难题,更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深化了对材料物理特性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当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沙区搭建的树枝房子搬到教室外展示时,新的问题出现了:一路颠簸,细碎的沙子簌簌掉落,在地面上留下斑驳的痕迹;原本整齐的树枝框架也变得歪歪扭扭,沾着的胶布边缘翘起,几片枯黄的树叶摇摇欲坠,让房子看起来既凌乱又破旧。</p><p class="ql-block"> 望着略显狼狈的作品,孩子们的“改造热情”瞬间被点燃。一、二组的小朋友就围着老师:“老师,我们能让房子变得漂亮些吗?”得到许可后,大家立刻化身“房屋改造大师”——有人细心地揭下卷曲的旧胶布,有人轻轻摘下腐烂的树叶,从材料超市找来轻盈的纱幔、色彩斑斓的玻璃纸、闪闪发亮的亮片和软软的黏土。随着巧手翻飞,纱幔如云朵般垂挂在屋檐,黏土捏成的花朵缀满枝头,亮片和玻璃纸在阳光下折射出梦幻的光彩。在大家的改造下,房子又焕然一新,变了模样。</p> <p class="ql-block"> 关于房子的话题还没结束,面对这些颤颤巍巍的房子能坚持到什么时候,未来又将面临什么新的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会一直探索下去,让我们的房子可以保存更久,可以更美观。</p><p class="ql-block"> 在《“趣”盖房子》主题活动中,教师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等核心理念,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支持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与亲身体验中建构经验。活动中,孩子们充分展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沙区搭建时面对树枝不稳、屋顶固定困难等挑战,通过反复尝试、调整策略(如用积木加固地基、巧用防水纸做屋顶),体现出“敢于探究与尝试”“乐于想象与创造”的科学探究精神;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幼儿自发分工(挖坑、搬运、装饰)、共同商讨方案,有效提升了“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同时,孩子们在材料选择与装饰环节,运用纱幔、黏土、亮片等材料美化房屋,将对称、色彩搭配等美学元素融入创作,彰显出“用多种方式表现和创造美”的艺术表达能力。这场充满趣味与挑战的主题活动,不仅帮助孩子们获得空间建构、材料特性等知识技能,更让他们在合作探索中体会坚持的意义、感受创造的乐趣,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未来,教师将持续追随幼儿兴趣,设计更多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活动,支持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探索世界的奇妙之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