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邾文公</p> <p class="ql-block">子产</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清廷迫于各方压力,把林则徐充军伊犁。林则徐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口占二首七律,其中有一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真是闻者落泪,而又为其豪情感到血脉贲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联诗并没有什么动人的意境,感人的是其中包含的忠君爱国和为黎民百姓赴汤蹈火的壮烈情怀。这个典故出自于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子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郑国的执政子产(公孙侨)为了使郑国强大,能有尊严地在诸侯中立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能迅速加强军事力量,推行丘赋政策(一种军赋改革,不详述),百姓和一些士大夫都不理解,有的人甚至要对子产进行生命威胁。子产知道后,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子产从国家利益出发,把个人的生死置于度外,这是何等的豪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子产以国家利益为先的品德,正是那个时代“君子”的修养,子产是继承、阐发而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遂迁于绎。五月,邾文公卒。——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邾国是一个很小的国,小到都不算诸侯列国。现在,他们要迁都,邾文公在明知不利于自己却仍然坚持要迁都,就因为对百姓有利。试想,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能做到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三个人,时间跨度有接近2500年,他们坚持了同一个信念:爱护百姓,国事为重。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有一种理论,由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创立,经过一代代人的坚持、实践,渐渐注入了华夏民族的血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没错,这就是经过孔夫子荟萃、孟子发扬、历代先贤光大的儒家思想,这种思想,已经深深扎根于华夏大地,成为了华夏子孙的DNA。</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但作为治国理政的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只有爱护百姓,从百姓利益出发,才能施仁政,为百姓谋福利。其次是“忠”。简单地说,忠就是发挥聪明才智,把事情做好最好。能做到这两方面,你就不愧为做一个华夏子孙。当然,要成为完美的“君子”,你还要具备“恭孝信义”等等方面的修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即使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岗位,能做到“仁”与“忠”而不务于名利,你都能为社会作出伟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①正是“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 ②的发扬光大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释】①语出范仲淹《岳阳楼记》。②语出《易·兑》,“说”通“悦”,意思是君子大人身先百姓以任劳、犯难,那么百姓就能忘劳、忘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