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溪的霞光,李顺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远方的码头

<p class="ql-block">嵩溪古村位于浦江县东北部,建村已有800多年历史,因地处嵩溪上游广阔平坦的谷地中,且有前后两溪穿村而过,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走在嵩溪村的古巷,正值三月,上午的阳光温煦地从天空斜射下来,拉长了马头墙的身影,起了些霉斑的墙面并不像吴冠中笔下诗意的画里江南,倒有着一座古村守望旧时光的固执。</p> <p class="ql-block">足踏被岁月磨成明镜的石块,一条暗溪贯村而过,似听到哗哗的溪水如一首隽永的乡俚小曲,诉说着古村那些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周遭阒无一人,蓦然看到暗溪边的一栋楼下有人影晃动,一位女子在大门前的桌边刺绣,针起针落,均有一种恬淡自信。</p> <p class="ql-block">趋前观看,坐在椅子上的女子面如满月,慈眉善目。</p><p class="ql-block"> “你这是在绣《清明上河图》吧?”我一眼就看出是北宋东京张择端的作品——汴河边垂柳依依,河上虹桥横跨,舟楫往来,人头攒动,是从古至今烟火气最浓的市井风情画……</p><p class="ql-block"> “是的,”女子停下绣针,抬头看了看我,礼貌答到。询问下得知她叫张文霞,今年50岁。</p><p class="ql-block"> 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一位看似羸弱的女子怎么会去绣《清明上河图》。这幅如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画里有1600多个人物,200余只动物,加上繁缛的建筑细节和散点透视的构图,不要说用刺绣去复制,就算专业画家摹写也有极大的难度。</p> <p class="ql-block">除了正在绣的位置,刺绣其它部分已经被卷了起来。我说想看看作品全貌,女子欣然答应,只见她在椅子上吃力地站了起来,按住绣画一头,让我拉开绣过的画卷。这时我才看出她是双脚不能行走的残疾人。</p><p class="ql-block"> 展开的绣卷有近十米长,从门口的绣桌上铺到院子,像一道彩色的瀑布。针法用的是十字绣,这种针法又称十字花绣、十字挑花,是用专用的绣线和十字格布,利用经纬交织的搭十字的方法,对照专用的坐标图案进行刺绣。属挑花的一种,因其编出的图样用许多的“X”编结组成而得名。它以十字形针法为主要特点,以纯棉布为原料,用细密的小十字“挑”织出红花绿叶、飞禽走兽和吉祥图案等。</p><p class="ql-block"> 几位同行者早就顺着暗溪上的巷子走远了,我对眼前这位颇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张文霞产生好奇,互相自我介绍后,就和她聊天起来。</p> <p class="ql-block">张文霞是一位残疾人,也是一位离异的单亲妈妈。有关她的身世,也源于她不幸的残疾命运。</p><p class="ql-block"> 她的祖父解放前是浦江县政府的文书。因为这样的家庭出身,父亲在后来被划为“黑五类”,几经周折,父亲和母亲结合了,生下了文霞的哥哥和文霞。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父亲双腿就慢慢不灵活了,去杭州多家医院看过,也看不出什么病。自张文霞有记忆开始,父亲很少出门,走起路来摇摇晃晃。</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是,父亲的腿疾也遗传给了哥哥,在张文霞二十岁来的时候,就和母亲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不过几年,凭着勤劳吃苦,张文霞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给家里建了一栋两层楼高的新房,并且帮哥哥娶了媳妇,自己却做好不结婚的打算,想一辈子守着父母。</p> <p class="ql-block">父母亲当然不同意。张文霞29岁时经表姐介绍,和大四岁的丈夫结婚了……不过命运捉弄,生下两个孩子后,嗜好赌博的丈夫终于抛妻别子而去。</p><p class="ql-block"> 在张文霞30岁时,残酷的命运又一次降临到张文霞身上。她慢慢也像父亲哥哥一样觉得双腿不灵活,膝盖像绑着几十斤的沙包。老天只给了她30年自由行走的权利。</p><p class="ql-block"> 到杭州的大医院做检查,医生只说双腿僵硬、肌力减弱、走路蹒跚的症状,和共济失调症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共济失调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的慢性疾病,和家族遗传有关,但发病原因不详,目前还没有可以根治的药物。</p> <p class="ql-block">如果是一般人,在离婚和双腿残疾的双重打击下,难以想象她如何闯过人生最艰难的沟沟坎坎。但是,张文霞在和我述说往事时,犹如一潭泓水,只有微微的涟漪平静地泛起人生的记忆。她不再纠结丈夫的离婚,也不再对残疾的降临悲怆啼号。</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这位浙江女子,用她坚毅不拔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困难,她的形象像一座坚实的山峰,在我的心里高大起来。我无意渲染张文霞的残酷人生,也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煽情励志。所有这些,在张文霞这位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身上显得太微不足道了。</p> <p class="ql-block">“李大哥,我送你一个小礼品纪念吧。”张文霞出乎意料地说。这让我颇感意外。推吧不好,不推也不好,一时让我语塞,不知如何作答。</p><p class="ql-block"> “没事的,只是我手上的东西。”她说着挣扎从凳子上站起,我赶紧扶着她,转动轮椅吃力走向墙角的一个柜子。</p><p class="ql-block"> 张文霞拉开抽屉——天,一抽屉的剪纸艺术作品啊!她问我的属相是什么,我说属鸡。她翻了一沓剪纸,略有遗憾地说鸡的没有。我说那就送我一张兔子吧,我女儿属兔。</p> <p class="ql-block">张文霞从小喜欢手工,以前看到家里奶奶辈会剪纸的,觉得很漂亮就喜欢上了。</p><p class="ql-block"> 剪纸是指尖流淌的东方诗意,它以简洁凝练的形态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既有着"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连带坚韧,又蕴含着"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美学智慧。当光影穿透纸面,明暗交织的瞬间,平凡的纸张便有了生命,化作诉说故事的精灵,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永恒闪耀着民间艺术的璀璨光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张文霞的剪纸艺术构思精妙,每一幅都展现了她手上的灵巧功夫和善良纯真的灵魂。她用一张纸一把剪刀,便能在虚实相生间勾勒出万千气象。那些细腻的线条是时光编织的脉络,将花鸟鱼虫、神话传说定格在镂空的纹样里,每一处转折都藏着张文霞的呼吸与温度。在我看来,这些剪纸艺术作品和大家名家比毫不逊色。</p> <p class="ql-block">命运的风暴从未摧毁张文霞对美好的向往。自幼痴迷剪纸的她,在病痛缠身后重拾剪刀,将满腔热爱化作一幅幅精美的窗花。她剪的《仕女图》灵动飘逸,《十二生肖》也是活灵活现。2017年,她走进文化礼堂、农家书屋,在各类公益课堂义务教村内的留守儿童剪纸。“课堂上,我教孩子们剪纸,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装饰纹样到时下风靡的卡通形象,孩子们在感受剪纸艺术魅力的同时,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p><p class="ql-block"> 在张文霞的影响下,传统文化与自强精神也随之浸润嵩溪孩子们的心田。截至目前,她已开设公益课100余堂,教授孩子3000余人次。</p> <p class="ql-block">用刺绣复制《清明上河图》只是张文霞的业余生活,她其实还在制衣厂上班,需要靠拐杖和残疾自助电动车出行,双腿力气越来越小,却仍坚持在缝纫机前工作十来个小时。她说:“每踩一下踏板,离孩子的未来就近一步。”如今,张文霞茹苦含辛拉扯的两个孩子长大了,女儿已经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儿子正准备专升本的学业。</p> <p class="ql-block">面对自己残酷的命运,张文霞说:“没事的,天下比我悲惨的人多了去。”</p><p class="ql-block"> 云淡风轻,生命如歌!</p><p class="ql-block"> 张文霞2011年开始绣22米长的《清明上河图》,现在绣了近一半,她计划到60岁绣完,用她的精神和信仰,用她的达观和巧手,绣出绚烂的生命历程。</p><p class="ql-block"> 恰如她最爱的泰戈尔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不凋不败,妖冶如火。”而在我的眼里,张文霞就是一束绚烂的霞光,驱散了阴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