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油菜花开,约老同学大毛夫妇驾车一起回家乡兴化踏青赏花。正逢扬州马拉松鸣枪开赛,扬城的东北方向道路实行禁行管控,堵住了我们沿快速路出城直上高速的路径。虽然行程小阻,但难扰我随遇而安的心境,难挡和友人相聚的愉悦,绕小道出城也更添田园雅趣。</p> <p class="ql-block"> 跟着导航开车,避开了所有的交通管控路段,但从小路导出城后绕了很大的圈才导上高速公路</p> <p class="ql-block"> 预计1小时40分钟的路程,开了两个半小时才到达此行的第一站,兴化李中水上森林公园。虽然我已来过多次,夫人也曾来过,但我觉得这里值得经常来,大毛的夫人小夏没来过,我应该邀她来看看我们曾经生活过的这座小城农村的巨变。</p> <p class="ql-block"> 走进公园穿行在茂密的水杉林中,滿园的二月兰犹如一片紫色的花海,与高大笔直的池杉错落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唯美浪漫的春色画卷,让人沉醉其中,被这份美景深深地所吸引!</p> <p class="ql-block"> 阳光穿透树冠形成丁达尔效应,紫色花海中雾气未散宛如仙境,为两位夫人按下快门留住仙气。</p> <p class="ql-block"> 乘坐竹筏穿梭千亩池杉林是公园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 沿木栈道步行,近距离观察白鹭、苍鹭等栖息鸟类</p> <p class="ql-block"> 漫步水杉密林,浏览万木霜天。春天的李中水上森林,层林尽染,宛如浑然天成的童话世界,极尽炫目,风情万千。</p> <p class="ql-block"> 边走边拍,这里是众多鸟类的家园,各种飞鸟交织的叫声增添了大自然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树在水中、道浮水面、人在林中</p> <p class="ql-block"> 这里风景独好</p> <p class="ql-block"> 我和大毛参军离开兴化他已52年我也50年,这次是第一次结伴而回,在此合张影纪念一下。</p><p class="ql-block"> 瘦小离家老胖回</p><p class="ql-block"> 乡音未改腰腹肥</p><p class="ql-block"> 感慨河滩变仙境</p><p class="ql-block"> 梦里水乡入眼扉</p> <p class="ql-block"> 被森林公园里的寻迹兴化绿色长廊吸引,看看能不能寻找到记忆中的一丝乡愁</p> <p class="ql-block"> 在摄影展图片上看到了我50多年前居住玩耍过的金东门大街、小巷、老宅、小院</p> <p class="ql-block"> 发现自己曾经居住过的老宅上了摄影作品展,一眼就看到当年自己住的房间窗户,乡愁之情由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游完水上森林公园,驱车前往7公里外的全球四大花海之一,千垛油菜花海。车近景区,只见人流、车流如潮水般穿流不息,近处的停车场车己停满,只得按交警的引导把车停到近1公是远的停车场,花开季节这里的人气太旺了。</p> <p class="ql-block"> 一入景区大门就是一有三四层楼高的观景长廊,拿起手机先录扫一下景区全貌,潮水般的人流感觉一下子全淹没在了一望无际的金色花海之中</p> <p class="ql-block"> 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千垛油菜花田的全貌尽收眼底。那一个个垛田,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金色岛屿,星罗棋布,又像是大自然精心排列的金色方阵,气势恢宏。微风拂过,油菜花随风摇曳,花海中泛起层层金色的波浪,与蓝天白云、碧水绿树相互映衬,美得让人窒息。这不仅仅是一片油菜花田,更是大自然用色彩和线条勾勒出的绝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 女人爱花,我不厌其烦,不停的为两位“领导”与花相簇,留下花海靓影</p> <p class="ql-block"> 金黄色的油菜花与纵横交错的河道交相辉映,构成“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春日画卷,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赏花,尽享美好春光。</p> <p class="ql-block"> 水上森林公园里的寻迹兴化摄影展触动了我对金东门的许多情结,这里是一片由明清古民居群组成的历史街区,古名“通泰街”,成于北宋,兴于明清。这里因上官河水运便捷,自明后期至民国期间,工商业发达,店铺林立,素有“金东门”之称。我在家乡小城度过了15年青少年时光,先后搬过五次家,其中四处在旧城的拆迁改造洪流中早已荡然无存,唯有这片明清历史街区被保护下来,从而经常唤起我很多尘封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老街的入口处就是已有三百多年的老字号中药店“上池斋”。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迁居兴化的扬州人方石川在此购得前后三进、两厢一楼明代建筑,开设前店后作的药号,取《史记扁鹊传》中“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典故,定名为“上池斋”。</p> <p class="ql-block"> 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重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上小学中学时,每天都来回穿行于这条街,走到这家药店门口,偶尔会和同路的同学一起进来在这条大长橙上息一会,聊几句。不知是不是当年的那条橙子,但药店大堂内的柜台、瓷砖、摆设、木雕、围栏、镜墙……等还是记忆中的样子,没有变化</p> <p class="ql-block"> 买点辣椒粉,不为消费,只想找点当年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东门大街家舒巷12号,1967至1972,我在这里生活了6年。</p> <p class="ql-block"> 大院分里院和口院,当年住了十家几十口人其乐融融,我家住在口院二楼的三间加楼下一间橱房。如今只剩里院的房屋主人葛二奶奶家的而个儿子,都已70多岁了,老邻居相见感慨万千,谈起了许多当年的趣事和老街小巷院内几十年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院对门是赵海仙洋楼大院,当年是兴化县农副产品采购公司,也是我们小巷邻居小孩常来玩耍的地方,里面有个乒乓球室,我的一点球技就是在这里练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这么窄的老街,当年少年麻木的我经常骑着自行车颠波穿行于人流之中,拼命的按玲要行人让道,还觉得自己挺历害</p> <p class="ql-block">青砖小瓦老巷深,</p><p class="ql-block">旧屋残窗忆曾经,</p><p class="ql-block">昔日庭院几多家,</p><p class="ql-block">如今老邻独守望。</p> <p class="ql-block"> 从金东门返回走到八字桥,这座明代嘉庆年间建的四牌楼,距今约有430年,历经了三建两毁。第一次被毁事载于梁志,云:嘉庆元年为公元1796年,(毁前只有过一次修理记录,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县张可立修),所幸仅隔二年也就重复旧观。第二次被毁是距离第一次被毁170年的1966年,“文化革命”破“四旧”,立“四新”,四牌楼在劫难逃。那时它身负两重罪名;一是“封资修”的黑货,属于应被扫荡之列的“四旧”;二是它曾是屠杀革命先烈的刑场,悬挂过革命烈士的头颅经查,这一条罪名无凭无据。于是两罪并罚,记得当年拆除时我上小学四年级,那天记不得是何原因上街,正巧在现场亲眼目睹了造反派带着红卫兵柚标指挥并参与拆除,记忆中那时牌楼的四根立柱是大红圆柱,内顶是彩色的。自24年后,直至1990年,兴化人民政府顺应民意,全市人民积极捐资,四牌楼才得以重见天日,但眼前的这座四牌楼和我记忆中的四牌楼颜色和立柱都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四牌楼最引人注目的是楼顶上悬挂的47块匾额。现悬挂的这47块匾额除1块旧匾、6块仿旧外,其余40块分别由我国当代40位大书法家题书,使兴化四牌楼不仅成为历史文物,而且成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四楼牌上面悬挂着的47块颂扬兴化历代名人的匾额;始建于宋代的八字桥和长安桥坐落在广场东侧,让人仿佛回到当年的“小桥、流水、人家”。上悬表彰兴化历史名人47块81人次,除7块旧匾外,其余40块均按《县志》所载内容,请全国知名书法家赵朴初、启功、沙孟海等40人重新题写,书体各异流派纷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国内也十分罕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过去回兴化是渴望,父母在,我是儿,家在牵挂里;现在回兴化是念想,父母去,我是客,家在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父母不在了,难得回来一趟,总有一些想念的、想见的老友、同学……但来去匆匆,一餐睌饭一顿早茶的时间相聚,合个影留个纪念。还有很多想见没见到的,只能期待下次回来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