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再次踏上这条熟悉的路程,已是数年之后,内心自然是久违的欢欣与雀跃。在城市钢筋水泥构筑的高楼林立里,内心积郁太久,迫切需要一个出口。今年六月份,得以闲暇,没有犹豫,首选淅川丹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高速上车轮飞驰,沿途风景依然惊艳,而丹江醉人的山水画卷和千年楚风汉韵不时在脑海里闪现回放。</p><p class="ql-block">一进入丹江库区,顿觉天高水阔、一眼万年,有种出尘脱俗之轻快。丹江风光旎逦壮美,既有海的波澜壮阔,又有湖的碧波浩渺 ,给人一种大气象、大局观、大概念的震撼。车子沿丹江大道逶迤前行,目光不时掠过高远的碧空,丹江万顷碧波在炙热的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散发出无数耀眼的光芒。“内陆的太平洋,流动的黄金海”、“渠首淅川,一个中原看海的地方”,既是文旅热词,更是丹江山川形态的完美诠释。</p><p class="ql-block">行至马蹬镇,但见沿途村庄房舍、路牌标识及周边整齐划一的农家饭店、宾馆,处处可见楚文化元素的融合交织,彰显出楚文化的厚重与悠久。时光荏苒,沧海桑田,碧波无垠、深邃浩淼的丹江水,翻涌着800年楚文化的浪花,无声诉说着始都丹阳千年往事和楚汉争霸、金戈铁马的征战与传奇。阵阵江风,浸洇着爱国主义诗人屈子《楚辞》的浪漫与不屈,传颂着成为世人楷模的范蠡商业智慧。后来看《淅川史话》,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发现的5000年前的马山遗址、丹江水库区域的楚墓群和古城遗址、及出土的楚国文物有所了解。时光如水,浩荡而去。我在凝视碧水的一瞬,眼前似乎闪过无数身影、和历史上响亮的名字:鬻子、熊泽、熊渠、楚文王、楚武王等,他们奔跑,追逐,仿佛涨起或者退去的浪潮。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而今淅川四十万儿女的一腔忠诚与心血,化为一渠清水永续北上,造福4亿多民众,这不正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精神与品格的延续和传承吗? </p> <p class="ql-block">过去曾经多次到丹江,但感觉从没真正走进它。也许丹江太宏大,人在面对气势磅礴的山水时,除了震撼、敬畏、膜拜,往往无言,更无法第一时间去关注宏大叙事背后的渊源。我也如此。记得初次来丹江是90年代初,二十出头、意气风发的我对丹江一无所知,不知这浩瀚之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丹江只是我眼里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还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初级阶段,在我肤浅有限的认知里,完全渗不透丹江的厚重和沧桑。随后虽几次到丹江及库区周边景区,但大多是流于形式、来去匆匆的一日游,始终浅尝辄止,意犹未尽。印象较深的是2016年4月,一个春风送暖的美好日子,陪同慕名而来的两位外地同学,去淅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陶岔,留给我们那种无言的震撼和感动。“作为一个吃丹江水的北京人,我最想到南水北调的源头去看看。” 北京张同学抱着这样的初衷和向往,和郑州王同学自驾,自北京、郑州一路南下,直奔南阳淅川。当面对举世瞩目、气势恢宏的渠首大坝、及一望无际长达1400多公里的“人造天河,”特别是获悉中线工程历时半个世纪、几代丹江人前赴后继的移民壮举、及工程的几个“世界之最”后,举止一下子变得庄严起来,连说话都轻声细语。任何形容词在渠首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两位同学只是不住地赞叹:“不简单、了不起”。在轮渡码头,张同学看着清澈见底,连一片纸屑垃圾都没有的丹江水,干脆脱去鞋袜,扑下身子,掬起一捧清水含在嘴里,对丹江的感激和膜拜,可见一斑。而旁边的郑州同学一叠声的叹道:“没想到,真没想到啊,丹江水面这么大,我以为只是一条普通的河流。”最后一次在丹江是2018年10月,有幸作为监理参与丹江大观苑供电增容改造工程的数月,耳闻目睹丹江的前世今生和人文背景,才渐渐对丹江及背后承载的意义有了深刻理解和认识,也真正有机会静下心来,细细探寻、慢慢领悟淅川这块古老热土及丹江库区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沧桑巨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