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04.17</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我们“太原五日游”的第四天,原本准备去店头古堡游玩儿,由于封山原因半路上我们只好放弃,改为去太原古县城游览。</p> 在食品街旁边有两家早点店都不错,大家自由结合,根据口味儿选择。 由于封山,我们不去蟒山改道来到太原古县城游览。 兵分两路,一路走古县城东门,另一路走西门。 太原古县城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北街外环,占地面积约0.81平方千米,城门分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全长3732米,城墙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城墙共计设有城楼4座、角楼4座、望楼36座、魁星楼1座、瞭望楼1座,穿墙门洞6处(共12孔)。太原古县城整体风格沿袭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古老建筑格局,自古有着“凤凰城”的美誉。 <br>太原古县城创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隶属明清太原府,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一直到清代,这里都是太原县所在地。历经八年修复,于2021年5月1日太原古县城正式开放。太原古县城现存文物保护单位38处,其中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街村秦氏民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一般文物保护单位13处。其中主要景点有隆恩寺、城隍庙、玉皇庙、关帝庙、文庙、县衙、察院奎星楼;同时开放金牛湖等公园绿地形成观赏景点。 <br>2011年,太原古县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街区。2021年10月,太原古县城位列太原安心玩景点榜第一名,在全国必打卡名胜古迹榜连续4个月位居第二名。 [49]2022年4月,太原古县城入选山西首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同年8月16日,太原古县城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2024年1月,太原古县城十字街进入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 <br> 太原地区在晋阳古城建城之前已经筑有古唐城(故唐城),据《帝王世纪˙五帝纪》“尧始封于唐”记载,可知唐尧曾在晋阳一带立都。《元和郡县志》《永乐大典》等典籍文献中均提到过古唐城(故唐城)。因唐尧在此建造古唐城(故唐城),晋源一地在很早就有“唐地”的称谓。 春秋末期,晋国世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建造晋阳古城时,曾见古唐城(故唐城)残破颓废之状。古唐城(故唐城)与晋阳古城并存800余年。西晋并州刺史刘琨扩筑晋阳古城时,古唐城(故唐城)的“南半部分”入城后不存,“北半部分”日久沦落为荆棘丛生的荒芜之地,即今罗城街办棘针村(当地老百姓俗称“荆棘”为“圪针”,“荆棘村”又有“圪针窝”之称谓)。 <br>春秋末期(前497年)前,晋阳古城由晋国世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建造,赵简子、赵襄子父子凭借这样一座“城高4丈、城周4里”的弹丸小城,先后度过了“范氏、中行氏之乱”“智伯决水灌晋阳”等危机。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赵襄之据此初都完成了“三家分晋”,跻身于“七雄”之列,山西“三晋”之称即源于此,晋阳(今晋源区)是为“三晋之源”。 <br>秦汉魏晋时期<br>秦汉之际,北方匈奴兴起,晋阳成为抵御匈奴南下的边防重镇。西汉初年,称帝前的刘恒(汉文帝)在晋阳任代王17年,为开创“文景之治”积累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晋阳始称“龙潜之地”,刘恒成为从晋阳走出去的第一位皇帝。今明太原县城南门直行百米处的龙天庙为祭祀刘恒之所。 <br>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北方陷入大动乱。为抵御匈奴,并州刺史刘琨加筑壁垒,扩建并州治所所在地晋阳城,晋阳古城(因晋阳是并州治所所在地,晋阳又名并州城、府城)始有“城高4丈、周27里”的规模。这是晋阳古城自创建800余年以后的第一次扩建。晋阳古城形成了“大城套小城”的建筑格局。 <br>东魏北齐时,权臣高欢虎踞晋阳,在晋阳古城中新造大丞相府,遥控北魏、东魏政权14年,大丞相府被称为“霸府”。其后,高欢在刘琨所筑晋阳城内靠近董安于所建春秋晋阳城(又名“大明城”,因北齐末期高欢其孙后主高纬建有大明宫七殿故有此名)的东北处,新建了一座晋阳宫。高欢死后,其子高洋废东魏、建北齐,将占据18年的创业基地晋阳定为“别都”。 <br>隋唐至宋时期<br>隋朝初年,时任晋王的杨广(隋炀帝)在高欢所建晋阳宫外筑起“高4丈、周7里”的宫墙,名为“宫城”,后更名为“新城”,成为以后历朝的皇宫或行宫。之后,在新城西筑起“高4丈、周8里”的仓城,仓城顾名思义为仓库之城。至此,晋阳古城中大明城、宫城、仓城三座小城呈不规矩的“品”字形布局,形成了“一个大城套三个小城”的建筑格局。 唐朝贞观年间,为防御突厥南扰,并州长史李勣将汾河东面的小城(北齐晋阳县城、隋代太原县城)扩建成与汾河西面城池规模相当的东城,两城隔河相望、互为犄角,时称“西城”“东城”。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并州长史崔神庆在东、西二城之间跨河增建中城(清乾隆前,原汾河故道在晋源区境内部分大致位于新晋祠路沿线)。此时,晋阳古城成为占地20平方千米的繁华大都市,成为唐朝的北都;唐玄宗时改称北京,和东京洛阳、西京长安齐名,达到历史鼎盛。晋阳古城最终形成了“里三城、外三城”的建筑格局。唐玄宗李隆基在《过晋阳宫》诗中曰:“并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唐朝时,晋阳古城又有“凤城”的称谓。 <br>五代十国,群雄并起、军阀混战。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和北汉的刘崇等乱世枭雄皆依托晋阳称霸一方、割据一时,加上之前龙潜太原入主汉宫的刘恒父子、虎踞晋阳开创北齐的高欢父子、起兵太原定都长安的李渊父子、即位前曾被任命为晋王的隋炀帝杨广和唐高宗李治,为晋阳又赢得了“龙城”的美誉。晋阳也成为“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两大盛世的起源地。 <br>北宋初期,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兄弟历时19年,三下河东,耗费无数钱财兵力,平定盘踞晋阳的北汉。乾亨元年(979年),赵光义害怕晋阳再有真龙天子出现,与宋朝争夺天下,下令火焚、水灌,千年古城最终夷为废墟、毁于一旦。之后,赵光义派人削其龙脊、断其龙角;将东北30里处新建的太原城(明清太原府)“官街十字改丁字”,意为钉死真龙;其后,北宋政权将晋祠原来的正神唐叔虞改立到偏位,将其母邑姜供奉于正殿,意为“以阴压阳”。晋阳古城被毁后,赵宋王朝在今小店城西村设置平晋县(平灭晋阳之意)。 明清时期<br>明朝初年,平晋县城被洪水淹溢,山西巡抚和太原知府上报朝廷,请求朝廷重建。开始在汾河以西晋阳古城遗址上的南关村,建立太原县城。明清两朝,太原府城和太原县城并存,具有隶属关系。 <br>明正德七年(1512年), 太原县河东柳林人(今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人)王琼,时任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因母丧回乡丁忧。王琼作为京官,十分关心家乡建设发展。他主动帮助太原县知县白晟、梅宁,新建了四座城门楼、城墙上四个角楼,修缮了残损的城墙,增强了县城防御功能,崇墉壮丽甲县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琼擢升少师、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当时边境地区很不安宁,瓦剌又有犯境之虞,他倡议太原知县吴方,增高县城墙5尺,在夯土城墙顶部,用砖砌起高6尺的垛口。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二十一年(1542年),瓦剌军两次突袭太原县,劫掠富户财物北去。瓦剌军虽未攻击县城,但山西各府、县极为震惊,外患已到家门口了。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曾任浙江按察副使的高汝行,去职还乡。他与王琼长子王朝立等士绅,带头捐资输款,与时任知县合作,对县城城墙进行了增补和加固,并在城垣38处马面上,新筑敌台32座。明隆庆二年(1568年),知县王世业又组织人力,对里城墙增宽1丈、高3丈5尺,虽未砌砖,但夯墙坚实。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知县陈增美用条石筑城基、四座城门洞内侧及距地面3尺余的墙体,进行砌护加固。条石来自大井峪石料厂,系僧人妙峰化缘筹资,拟在汾河上建一座石桥,了却自己一桩心愿。当凿好的条石堆放得和山一样高的时候,妙峰和尚去世了,知县方将筑桥的石料,用于县城城防工程。除此之外,环城筑女墙,也称羊马垣或羊马城。在城墙外,开挖深3丈、阔10丈的护城壕,在城壕内侧广植柳树,起到注水后护堤及美化环境的作用。明崇祯年间,知县朱万钦与乡绅李中馥等,组织动员本邑人士捐款集资,烧制城砖,并用砖砌护了东、西、北三面城墙和城堵,剩下南城垣未包砖。城堵,为城墙凸出部门,因其形状像马长而宽的面部,俗称马面。明太原县城建设,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等,断断续续持续了200多年,与明王朝共始终。 <br>明朝灭亡后,清顺治年知县郜焕元,筹集资金、组织人力,对南城垣及城堵用砖进行了砌护。 <br>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先后对西、北城墙损坏段进行修缮,对护城壕疏浚并植柳。清道光《太原县志》记载:“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七月初三日夜,大雨如注,风峪水暴发,浪高数丈,怒吼如雷,西郊尹公祠、戏楼逐波倾圯,居民庐舍为之一空,坏西城四十余丈。越明年,知县江二仪始为补葺,七月而工乃竣。”从清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至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县署先后组织重修垛墙854丈、高4尺5寸,补筑了东南马道91丈、西南马道87丈、北马道32丈、东马道70丈、南马道120丈;重修了北城墙外墙长31丈、高3丈1尺,并全部包砖砌护;补碹了东城门石硂一层、补修了四个城门扉16页,并全部用铁皮包门;又补修了四周城墙外损毁的基础共20丈;重建了四个城角角楼共24间、高1丈5尺、深1丈7尺、阔28丈8尺;补修了4座城楼、残损的外城墙,古城雄姿依旧。 <br>中华民国时期<br>太原老城区被称为太原府城,晋源镇则被称为太原县城。民国时期,沿用了1200多年的太原府被撤销,继而产生了太原市这一名称,而后太原县改名为晋源县,取意“晋水之源”。 2013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启动了太原古县城修复保护工程。 <br>2021年5月1日,始建于1375年的明代太原古县城历经八年修复后正式开放,“凤凰城”开城迎客。 <br>2023年7月12日,中国·新西兰文化交流中心落户山西太原古县城。同年12月,太原方言博物馆古县城分馆在太原古县城崔氏宅院旧址正式开馆。 <br>2024年3月,太原古县城入选新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记载魁星楼在城上东南隅,六角形,崇三丈,此次重修也是恢复魁星楼原始建筑面貌,登楼夺魁,《汉书》记载:魁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主宰文运。魁星楼是古代村庄里供奉魁星的圣地,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以祈求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所谓“魁星点状元”,就是如此。 县衙衙门位于太原古县城十字街东路北,南向;占地面积约35700平方米,县衙是封建社会地方行政长官形式职权场所,也是县官及吏员、差役办理公务之处,是地方权力的象征。始建于明初,其后历任多有增修。县衙整体布局上严格按照明代地方官署规制,体现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现了当时完备的社会管理体系。 县衙旁边一个胡同的墙上雕刻着各种六七十年代的人物造型,我们也摆出各种姿势深入其中。 手推车 拉洋车 时髦女郎 朋友们对屋里的造型玩具玩儿的不亦乐乎 这家"满江红影视基地”还收门票30元,我们几位70岁免票老人进去看看了事。 春节期间,随着电影《满江红》的上映,影片的取景地太原古县城也成为了热门网红景点。电影剧情的慷慨悲歌感动了每一位观影者,人们在古城的高墙大院、雕梁画柱之间寻找着影片里痕迹,这里唤醒了人们对岳飞和《满江红》的记忆,而太原城的历史,也正如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见证着历史的沧海桑田、兴衰起落。 山西是岳飞从军生涯的重要节点。岳飞出生于北宋时期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的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便为人深沉,喜读兵书,并且学习刀枪弓骑之术,武艺“一县无敌”。<br>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岳飞应募“敢战士”,抵御辽国进攻,自此开始了军戎生活,后因父亲病故,离开军队回家守孝。 宣和六年(1124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 岳家生计艰难,岳飞为了谋生,前往平定军(今山西省平定县)从军,被任命为偏校。<br>就在岳飞来山西从军的一年后,宋金战争爆发。金国发兵十万,两路大军大举南下,直扑太原。作为基层军官的岳飞,在这里参与了从军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而太原城,则又一次站在了中原王朝生死存亡,历史剧变的门槛上。 此时被围攻的太原城,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太原古县城,也不是古代军事重镇古晋阳城。<br>公元前497年,晋国公卿赵简子在晋水之阳筑城,取名晋阳,为晋阳建城之始。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晋国解体,晋阳成为赵国的都城,山西始有"三晋"之称。<br>据记载,1961年考古工作者发现晋阳古城遗址,当时所存的晋阳城南城墙残长626米,宽30米;西城墙残长2700米,其中有900米高出地面约7米。从连接现存于地上和地下的城垣遗迹来看,此城的南北长度估计可达4500米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大城。<br>秦汉时,太原郡是抵御匈奴的边防重镇。西汉时韩国、代国、太原国都曾建都晋阳。魏晋北朝时,太原为多个割据政权立国建都之地,先后被匈奴汉国、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等占有。北魏六镇之乱后,高欢以其为霸府控制北魏政权。高洋凭借晋阳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北齐并以此为实际权力中心,“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州既齐氏别都,控带要重”“晋阳,国之下都,每年临幸,征诏差科,责成州郡。” 到了唐代,作为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和军事重镇,太原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地位也不断跃升,直至成为大唐王朝的北方军事陪都,是当时中国防卫力量最强大的堡垒之一。<br>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当宋金战争爆发,金国大军挥师南下,围攻太原时,那个“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无数次抵御围攻的军事重镇晋阳城,早已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志在统一中国的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攻北汉都城晋阳,历经数月,晋阳城内弹尽粮绝,北汉主刘继元出城被迫投降。然而宋军进城后,晋阳军民的抵抗仍未平息,时常有残兵和民间组织,用弓箭甚至砖瓦偷袭宋军。赵光义于是下令放火焚城,将这座军事重镇付之一炬。又设立平晋县,将城中居民迁入。<br>然而三年后,面对北方日益严重的军事威胁,宋朝又不得不在唐明镇(今太原城区西羊市大关帝庙附近)周边重建太原城,并扩大范围,广修城墙,建起一座周围近12里的新城;<br>面对金国十万大军的,就是这座新建的太原府城。 战争开始后,金兵势如破竹。北宋各路援军被迅速击败,太原周边城镇纷纷失陷,太原变成一座孤城。太原军民顽强抵抗,金军久攻不下,极大地牵制了金军主力部队,但终因整体战局的失利,在公元1126年被攻破。数月后,金军以太原作为桥头堡南下,攻取开封。 太原失陷以后,岳飞率兵突围,渡过黄河,回到家中。<br>岳飞在平定从军时,还只是一个年轻的基层军官,他在宋金一系列战争中的具体表现,没有权威史料记。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在山西征战的洗礼,此时的岳飞,已经由一名为了生计、功名而从军的农民,逐渐成长为胸怀家国情怀的优秀将领。回家不久,岳飞就第三次从军,投身抗金前线。而“精(尽)忠报国”四个字,从此也刺在了他的后背上,也印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中。 明洪武四年(1371年),平晋县城被水冲毁。四年后,一座新城在唐代晋阳古城的废墟上开始兴建,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原古县城。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漫步在太原古县城的街道上,“奉宣”北门朝东开,“观澜”、“望翠”东西两门向南而立,“进贤”南门面朝正南,整座古城就像一只展翅翱翔的凤凰。这座古城历史上的辉煌和磨难,都浸润进城内的砖瓦草木、门楣屋脊,向来往的游人默默讲述着珍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故事。 追上了大部队,我们一同游览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阳古城遗址南侧奉宣街大夏门内,作为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参照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建设,是一座以晋阳城历史文化为核心内容,集文物考古、收藏、展陈、保护、研究、教育、文旅功能为一体的专题类博物馆。<br>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于2024年1月19日正式开馆。占地12535平方米,主体分三大区域,核心展览区5505平方米,临时展览功能区2950平方米,文物本体保护及公众服务区4080平方米,是太原的第101座博物馆。 <br>2024年1月19日,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 公元前497年春秋中晚期,晋阳城始建,历经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火烧水灌毁灭。至此,一座历经1500余年的繁华城市尘封于地下。 从建成到废弃,晋阳城连续1500年,城址没有大移动。突然地焚毁和后期破坏较少,使其成为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遗存埋藏丰富的古代城市遗址,特别是唐五代时期的都城遗址。相伴而生的城池遗址、宗教祭祀遗址、墓葬遗址,三部分保存完好,相互依托,内涵丰富,构成了完整、全面、系统的晋阳文化遗存。<br>东周建城至宋初毁城,晋阳古城承担起中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职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中原王朝安危所系的战略屏障,又是北方草原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交融的大舞台,为中华多元一体的民族形成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唯一可以完整展示唐代都城布局的大型文化遗址,晋阳古城遗址历年来发掘多处城墙、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等遗址,出土了汉白玉佛像、金刚经残碑、鸱吻、经幢、陶瓷器等大批珍贵文物。<br>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宿白,首次勘察晋阳古城,推测其作为大唐北都,晋阳城里坊整体布局大概是东西六坊、南北九坊的六九之制;考古学家谢元璐、张颔调查晋阳古城,发现东周时期晋阳城,发表《晋阳古城勘查记》。 <br>1998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随即成立晋阳古城研究所,承担晋阳古城遗址考古。之后十余年,探明唐五代时期晋阳古城西城城垣四至范围,城圈基本呈矩形,东西长约4780米,南北宽约3750米,面积近20余平方公里;完成晋阳古城西城墙第二豁口及护城河考古发掘;首次发掘确认晋阳古城东周时期城墙遗迹。 <br>2001年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r>晋阳古城,既是太原5000年文化传承,其源于晋、兴于唐,也是晋文化载体,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物遗存,更是太原城市发展史的重彩华章。 <br>2010年,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是全国100个大遗址展示项目之一。 <br>2011年,晋阳古城考古工作队成立,选取晋源苗圃、古城营村等晋阳古城遗址的核心区进行开方发掘,取得丰硕成果。 <br>2023年9月,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开工建设。 <br>2024年1月19日,太原的第101座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将对外开放试运行。 <br>2024年3月26日—4月12日,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闭馆进行设备维护等工作。 参观完了太原古县城,我们准备吃饭去。 走了大约两公里,我们来到这家“巧婆姨家味馆”。 这家饭馆真的不错,环境优雅,饭菜质量上乘,性价比很高啊! 同志们干杯! 干杯! 干杯! 看啥呢? 为了友谊干杯! 干杯! 干杯! 干杯! 视频一:太原古县城随拍 视频二:太原古县城随拍 视频三:太原古县城随拍 视频四:太原古县城随拍 视频五: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 视频六: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 视频七: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 视频八: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 视频九: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 视频十: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 视频十一: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 视频十二:晚餐进行时 视频十三:晚餐进行时 好事多磨。<div>东方不亮西方亮。</div><div>虽然封山原因店头古堡没有去成,但太原古县城也是值得一去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