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第9章!

金桥书院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b></p> <p class="ql-block">【原典】</p><p class="ql-block">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士者既然有志于大道,却还以穿破旧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为羞耻的话,就不值得和他论道了。”</p> <p class="ql-block">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一个人既已主志献身于精神方面的事业,就不应以吃穿等物质方面的生活为追求,不能被物质方面的欲望所分占。</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如果真正立志于修道,这个“修道”不是出家当和尚、当神仙的道,而是儒家那个“道”,也就是说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一个人如果志于这个道,而讨厌物质环境艰苦的话,怕自己穿坏衣服,怕自己没有好的吃,换句话说,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贪图享受,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孔子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p> <p class="ql-block">《论语正义》曰:《荀子·儒效篇》:“匹夫问学,不及为士,则不教也。”圣门弟子来学时多未仕,故夫子屡言士。《记》言“士先志”,《孟子》言“士尚志”,又言“士志仁义,大人之事备”,即此文所云“道”也。士志于道,故当“议道”。夫子以道设教,故云“与”也。士既志于道,而以口体之养不若人为耻,忮害贪求之心,必不能免。</p><p class="ql-block">《论语注疏》曰:士者,人之有士行者也。言士虽志在善道,而衣服饮食好其华美,耻其粗恶者,则是志道不笃,故未足与言议于道也。</p><p class="ql-block">张栻曰:学道者,以务实反本为要。耻恶衣恶食者,其心何如哉?外驰如此,虽曰志于道,岂足与议道乎?</p><p class="ql-block">徐英曰:世俗所谓“功名之士”“有志之士”,且不耻衣食之恶,而况志于道者乎?志于道而耻衣食之恶,斯率天下而为伪者也。</p> <p class="ql-block">孔子说:“人之为学,有志于斯道者,必是识见高明,见得自己性分为重,外物为轻。凡富贵贫贱,都动他不得,而后于道为有得也。若夫士而为学其志将以求道也,却乃愧耻其衣服饮食之不美,则是羞贫贱,慕富贵,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与之论道,必不能知其味而信之,何足与议哉!”大抵衣服饮食,不过奉身之具,于性分原无加损。故大舜在贫贱之时,饭糗茹草,若将终身,及其为天子,被轸衣鼓琴,若固有之。而禹之菲饮食,恶衣服,非徒以示俭,盖亦以口腹身体之欲,不足留意于此耳。孔子之所谓志于道者,岂专为为士者警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读经典指导生活:</b></p><p class="ql-block">1.应该立志于道,而不把人生的追求着力于物质的追求和饱衣暖食之上。</p><p class="ql-block">2.找到内在的力量,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人生的追求放在更高的精神层面。</p><p class="ql-block">3.修养德行:从外在的追求转为向内追求。拔高生命的维度,提升人生的德行,格局和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