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洛阳行之三(老君山,古墓博物馆,白马寺)

唐文静

<h3>2025年4月9日,老君山参团一日游,图为老君山的老子塑像。 老君山,位于洛阳市栾川县境内,是伏牛山脉的主峰之一,海拔约2217米。因传说道教始祖老子(李耳)曾在此归隐修炼,故得名“老君山”,被誉为“道教圣地”。老君山融合了自然雄奇与道教文化,2010年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是河南省标志性景区之一,素有“不去老君山,枉来河南游”之说。</h3> <h3>决定去老君山的有我,玲和华明,嫂子和芬留在城里自由活动。因参加的是老君山一日游中班团,9:10从丽景门地铁站B口坐大巴车出发,有足够的时间吃早餐并步行到达。今日的早餐是到卓凡早餐厅吃胡辣汤,豆腐脑和饼,价格是相当实惠,5个人的早餐才三十多元,吃的人很多。胡辣汤,豆腐脑很一般,葱油煎饼还不错。</h3> <h3>我们三人从早餐厅步行到丽景门地铁站,路过应天门。白天和晚上的景观差别很大,都是灯光惹的祸。</h3> <h3>再往前是天堂和明堂。天堂和明堂是两座重要历史建筑遗址,现为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的核心景点。它们曾是女皇武则天在神都洛阳的政治权力中心和礼佛场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br><br>1. 明堂(万象神宫)<br>  明堂始建于公元688年,由武则天主持建造,是唐代最高大的木构建筑之一,号称“万象神宫”。它不仅是武则天理政、祭祀、朝会的核心场所,也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巅峰之作。高约86米,分为三层,下层象征四时,中层象征十二时辰,上层象征二十四节气。 中心有一根直径约4米的巨木柱(通天柱),支撑整个建筑。 其建筑风格影响了后世,如北京天坛祈年殿就参考了明堂的设计。 公元695年,因火灾被毁,后重建为“通天宫”, 安史之乱(762年)期间彻底损毁。现代复原于2015年开放,现为保护性建筑,内部设有遗址展示、武周历史展览及互动体验区。<br>2. 天堂(通天浮屠)<br>天堂始建于公元689年,是武则天的皇家礼佛堂,用于供奉巨型佛像,象征其“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据记载,天堂高约120米(一说300米),内部供奉一尊巨型夹纻佛像,其小指可容纳数十人。 建筑外观五层,内部九层,象征“九五至尊”。695年因火灾被毁,未再重建。现代复原于2013年开放,现为一座仿唐风格的保护性塔式建筑,内部展示佛教艺术和武则天时期的宫廷文化。<br>天堂和明堂不仅是武则天巩固皇权的象征,也代表了唐代建筑技术的巅峰。它们的兴衰与武周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是研究唐代政治、宗教和建筑史的重要遗址。<br>如今,这两座建筑以现代复原的形式重现,成为洛阳旅游的必去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盛唐气象。</h3> <h3>一日游团就是规定时间由大巴负责接送往返,代买门票和索道票,其他全自由活动。从丽景门地铁站乘大巴近两个小时到达老君山脚,我们三人匆匆赶到中灵索道(此时中班的团队大量到达),还好排队不是太长,约30分钟后坐上索道前往中天门。</h3> <h3>此时山顶的气温是8度。从售票处到中灵索道,有人上车售雨衣,手套,手杖等爬山必备物品,说山上山下不同天。玲问要不要买雨衣,我说算了,到时再说,难得背。我们每人花10元买了5个祈福牌,满怀虔诚准备上山。</h3> <h3>这是老君山游览示意图。玲选择坐二级索道到达峰林索道上站;我和华明选择只坐中灵一级索道,然后从中天门沿舍身崖,走玻璃栈道,过救苦殿到峰林索道上站与玲会合,然后同游十里画屏,上金殿和道观建筑群。</h3> <h3>乘中灵一级索道到达中天门,已近下午1点。我们找了长廊的坐椅,拿出自备的酸奶,干粮,卤牛肉,当作午餐。在这儿特別感谢华明同学为我们准备食物并负重前行!约1点10分开始登山。</h3> <h3>从中天门这条陡直的梯步可直上救苦殿。</h3> <h3>为了看更多的风景,我和华明愿走更多的路,选择了走舍身崖,玻璃栈道一线。</h3> <h3>这时,老君山的云雾还比较浓,时时飞几颗小雨,似乎还有些雪粒。</h3> <h3>走在玻璃栈道上的我,似乎没有恐惧。 这些年出门玩的多了,胆子也越来越大了,所以说啊人还是要经事才行!自我飘个,哈哈哈!</h3> <h3>走到一个祈福台,一个大大的红心祈福屏,将我对家人的祝愿虔诚挂上。</h3> <h3>上山途中看到的长长的厚厚的雪带,可以想象清明前下的那场雪该有多大。</h3> <h3>两小青年正在挂祈福牌,猜猜他们应该是为“爱情”吧!</h3> <h3>一个半小时的登山,到达峰林索道上站,索道上来的玲是快些,已到前面的十里画屏。穿过仙境隧道,我们也进入了一步一景的十里画屏。</h3> <h3>老君山十里画廊(又称“十里画屏”)是老君山风景区的核心景观区之一,全长约10公里,形成于19亿年前的造山运动,属于花岗岩峰林地貌,被誉为“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花岗岩峰林奇观”,以其壮丽的花岗岩峰林地貌和宛如山水画卷的景色闻名,远眺如林,近观成峰,奇峰怪石林立,云雾缭绕,四季景色各异。</h3> <h3>临空栈道,惊险刺激,看脚下山峰纵横,如还来点云雾飘渺,绝对有仙境之感。</h3> <h3>山腰上胆大的汉子,佩服!</h3> <h3>栈道狭窄,上山的人又太多,人挨人行进,基本为龟速。</h3> <h3>在将军峰休息站平台上,我挂上了第二个祈福牌“财富自由”。一旁的玲半开玩笑说:怎么都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呢!有道理,到了仙山圣地,境界一定要提高,而且要顺着山势步步高。</h3> <h3>回头望望我们走过的悬崖栈道,独立的山上长着的三颗青松,挺拔,傲立这样的词汇不断涌上心头。</h3> <h3>再上到一个观景台,已能远眺到道观群建筑,金殿,玉皇观了。</h3> <h3>我的第三个祈福牌就挂在这儿了:中国股市长虹,打败华尔街。经济是基础啊!</h3> <h3>继续往上,来到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地理老师教的长江黄河分水岭为秦岭山脉,这儿应该是秦岭向东的余脉。</h3> <h3>在分水岭这种具有显著地理标识的地方,写下自己对国家,对世界的美好祝愿!在朋友的一言点醒,自认为境界提升有点快。</h3> <h3>将对祖国和人民的美好祝愿郑重系在一大堆祝福中。</h3> <h3>无为亭,伏牛山主峰。</h3> <h3>从伏牛山顶看金殿,道观群建筑,楼台亭阁,如仙侠片中的仙宫。</h3> <h3>学学老子的“无为”,自然和社会自有其规律,川普们不要得疯病般整天搞事。“人心安定,世界和平”,这是全世界老百姓的心声和愿望,我将它挂在伏牛山的主峰,希望住在神山的八大仙人无数高僧给予加持!</h3> <h3>壁立千仞,还能满怀豪情与群山对话,这还是有恐高症的旅友玲吗?</h3> <h3>走进道观建筑群,最高建筑为藏经阁。此时的天空都还有些灰蒙,但很快天光窄现,阳光灿烂,这是我们想要的期盼的!</h3> <h3>老君山金顶道观群中的如意是一柄巨大的黄铜如意,位于道德府前的大庭院中。这柄如意长4.6米,上面盘绕着9条龙,寓意吉祥。如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顺遂,而老君山的这柄巨型如意结合了道教文化和民间祈福习俗,成为游客必访的景点之一,我们三人随着客流从头到尾摸了遍。</h3> <h3>玉皇顶,是该景区的主峰之一,海拔约2217米,是八百里伏牛山脉的最高峰之一。玉皇顶供奉玉皇大帝,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老君山因老子(李耳)归隐修炼的传说而成为道教“祖庭”,玉皇顶的建筑群采用明清皇家宫殿风格,金碧辉煌,极具视觉震撼力。据说玉皇顶上可求官运亨通,看这排队的阵势,我们三人仰视而拜了。</h3> <h3>与玉皇顶对峙的是亮宝台,据说是求财的地方,比求官的人还多,我们三人也只好仰视而拜了!</h3> <h3>上不了玉皇观,上不了亮宝台,用保安的话说“心诚则灵”。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下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h3> <h3>金殿,是我们不用排长队可进去的殿。老君山金殿,又称五母金殿,坐落于老君庙正北的独峰,此峰被称为“晒人场”,相传是女娲造人的圣地。<br>金殿为三重檐十字脊建筑,四面各建一座抱厦,形成八个角,象征“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道家哲学。匾额和对联采用仿景泰蓝工艺,饰以祥云、宝相花纹样,寓意吉祥。<br>金殿与亮宝台、玉皇顶构成“二龙戏珠”的壮丽景观,是观赏云海、日出、雪景的最佳地点。<br></h3> <h3>今天我们站在金殿,成了观看人流的最佳位置。已是下午五点过,大量的人还滞留在山上,很多人是希望目睹亮灯的场景。我们三人觉得:阳光普照,金碧辉煌,天公己赐福于我们,让我们看到了老君山,看到了玉皇观,亮宝台,金殿最宏伟夺目的景象,心己足也。我们决定带着美好,带着欢愉回程。</h3> <h3>玲从小红书上看到坐玻璃滑道值得一试的信息,到了金殿附近就找保安询问滑道的方向位置。以前出门总是担心这样那样的人,今天也要放飞了。“我们这年龄,趁还允许坐,想坐就坐”,“你都敢,我有啥不敢”,“坐”。20元两分钟,让我们重回少年,一下下把我们从两个多小时爬上来的山顶溜回到二级索道峰林索道的上站。此时的二级索道无人排队,我和华明购票随玲一路索到山底,全程不到半小时。登老君山有点难度,不过这样的下山方式也太快太爽了。</h3> <h3>老君山索道。</h3> <h3>晚上七点半左右,大巴开启回城。路上给留守城里的嫂子和芬联系,请她们准备好烧烤备好啤酒,庆祝我们登老君山成功。可能是下山的方式选得太好了,没费脚劲,三人居然下车后吹吹清风,欣赏着洛阳城的夜景走回去。</h3> <h3>天堂,明堂的夜景。</h3> <h3>应天门建筑背面夜景。</h3> <h3>姐妹们准备的庆祝宵夜。</h3> <h3>同欢乐,又是美好的一天。</h3> <h3>2025年4月10下午,已看了中国国花园,王城公园的我们,在王城公园附近的“洛阳老面馆”吃了水席,打的到洛阳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古代墓葬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北部邙山一带。这里汇集了从西汉到宋金时期的众多古墓葬,展现了古代墓葬文化、建筑艺术和民俗风情,被誉为&quot;地下博物馆&quot;。</h3> <h3>“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生于苏杭,藏于北邙”。洛阳悠久的历史以及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社会动荡,皇家大族“衣冠南渡”对故土的眷恋,洛阳城北的邙山一直都是人生彼岸的宝地。</h3> <h3>“人,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国人历来是事死如事生。</h3> <h3>从此岸进入彼岸,从现代进入“古墓”。博物馆的这一过渡雕塑,引领参观者进入地下的另一个世界。</h3> <h3>历代典型墓葬陈列区 ,复原了西汉、东汉、魏晋、唐宋等不同时期的典型墓葬,包括砖室墓、土洞墓、壁画墓等,展现了古代丧葬制度的演变。</h3> <h3>古代壁画馆, 收藏了大量精美墓葬壁画,题材涵盖神话传说、社会生活、天文星象等,反映了古人的信仰和艺术成就。</h3> <h3>北魏宣武帝景陵,唯一一座在原址展示的帝王陵墓(北魏宣武帝元恪的陵墓),可进入地宫参观,感受皇家陵墓的恢宏气势。<br></h3> <h3>景陵的地宫穹顶。</h3> <h3>古墓博物馆的松柏绿荫道,愿逝者安息,万古长青。</h3> <h3>参观完古墓博物馆,下午4点钟的天气有些热,回到民宿喝茶休息。芬泡的铁观音,此时喝起特别清爽。晚上七点多,步行到丽景门商业街,满足下夜生活之趣。不翻汤,刷牛肚好吃。人民群众眼睛是雪亮的,嘴不会骗自己,刷牛肚点了一份好吃后又加一份,几个女人都不是节约的主,哈哈哈!</h3> <h3>2025年4月11日,我们从神州牡丹园出来已是上午11点多了,此时游人少了很多,基本没排队进入了白马寺。<br>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据记载,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佛陀),派使者赴西域求法。使者在大月氏遇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二人以白马驮佛经、佛像抵达洛阳。汉明帝为其建寺,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命名“白马寺”。自此,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h3> <h3>在白马寺,我们请了导游小王为我们讲解。</h3> <h3>白马寺山门前的两匹石马是该寺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其来历与佛教传说中“白马驮经”的故事并无直接关联,而是源于历史文物迁移的巧合。<br>这两匹石马原为宋代驸马魏咸信墓前的石刻。魏咸信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女婿,官至太师太保、右卫将军,其墓葬位于白马寺附近。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期间,国民党元老张继在考察白马寺时,发现寺院破败,提议修复,并将魏咸信墓前的石马移至白马寺山门前,分列左右,成为寺院入口的标志性景观。这一迁移行为使石马与寺院名称形成呼应,强化了“白马寺”的象征意义,尽管其本身并非佛教传说中的驮经白马。<br>这对石马为宋代石刻作品,高约1.8米,长约2.2米,雕刻风格古朴浑厚,线条粗犷。石马形态温驯,体态匀称,马鞍等细节清晰可见,体现了宋代石刻艺术的典型特征。<br>石马形象与佛教中象征祥瑞的“白马”文化相契合,虽非宗教圣物,但因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成为游客驻足观赏的重要文物。<br></h3> <h3>“白马归何处?禅宫尚尔存。栋梁仍夙昔,钟梵送晨昏”(明代沈应时《马寺钟声》)。白马寺的“马寺钟声”是洛阳八大景之一,以其独特的佛教文化内涵和钟声共鸣现象闻名。<br>  钟声自古是佛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祈福与吉祥。白马寺的钟声因与洛阳城钟楼的钟产生共鸣,形成“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奇观,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一。</h3> <h3>位于白马寺山门内东南方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是白马寺重要的历史文物,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篆书“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碑文为楷书,凡22行,满行55字,立碑于元代至顺四年(1333年)。撰文者为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俗姓杨,名文才,字仲华,甘肃秦川人,曾主洛阳白马寺,为释源宗主。书丹者相传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但赵孟頫卒于1322年,该碑刻立于1333年,晚了11年,更大可能是出自一位崇习“赵体”成就甚高、几达乱真的书法家。<br>  碑文内容记载白马驮经故事:记述了汉明帝“永平求法”,遣使西域,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的故事,如“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等。<br>  强调白马寺地位:称白马寺为“祖庭”“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表明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br>  记录重修白马寺:记载了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之事,见证了白马寺在元代的重修和发展。<br>  该碑是研究白马寺历史以及中国佛教发展历程的重要实物资料,为了解元代佛教的发展状况、白马寺在当时的地位和作用等提供了珍贵的文字依据。碑文内容体现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于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演变以及与本土文化的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其书法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元代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h3> <h3>天王殿前的莲花径。佛家对莲花的崇敬是因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随处可见。</h3> <h3>鸽子憩在房檐下。</h3> <h3>白马寺花园中的桑树,上百年树龄,叶茂已结桑椹。</h3> <h3>花园一角,牡丹花盛开中。</h3> <h3>  清凉台位于白马寺后部,最初为东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读书之地,后成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的译经场所。两位高僧在此译出中国首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奠定了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译经道场”的地位。 <br>  据记载,清凉台自东汉起成为佛教经典翻译与传播的核心场所,此后历代均为藏经重地,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br>清凉台被视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源地。两位高僧在此的译经活动开启了佛教汉化的进程,推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东亚佛教传播影响深远。</h3> <h3>清凉台中侧柏(树龄500年)与凌霄(树龄100年)共生100年,也是个奇迹。 参观完清凉台后,导游小王完成了她的讲解,为我们指了止语茶室和世界佛教宫殿区方向。</h3> <h3>到白马寺,许多游客都会到止语茶舍喝一碗茶。止语茶舍靠近清凉台或法宝阁后方,需穿过一条由磨盘铺就的小径和一片竹林方可抵达。茶舍由禅房改建而成,建筑古朴简约,采用东方侘寂风格设计,裸露的砖墙、木质茶桌与自然竹林相映成趣,充满禅意。茶舍内设有“止语”提示牌,强调静谧氛围。茶舍提供免费的自助茶水,游客可自行取用,茶具使用后需归还至指定位置。茶舍完全公益运营,无商业消费,旨在为游客提供一处静心品茗、远离喧嚣的场所。<br>茶舍倡导“止语”理念,要求游客轻声或保持沉默,营造出与寺庙禅修相契合的宁静氛围。</h3> <h3>姐妹们带着禅修的虔诚,止语慢喝。美好的时间过得真快,已是下午1点过了,还没吃午饭的我们放弃了白马寺中泰国,缅甸,印度三国佛教宫殿的参观,打的回到民宿。</h3> <h3>白马寺作为我们此行的最后一个景点,将姐妹们的合影作为结篇,期待下次的相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