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湾村再听“改编”故事

阿俊

<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3日晚上11点多大家庭决定,要我与俩亲戚第二天早晨去永新赴一位家族老人的“豆腐宴”。这又让我得到一次去革命老区的机会,距我2008年第一次去永新已有很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  既然来到永新,我还是想去离城区40公里远的三湾村看看,再听听有关“三湾改编”的故事。于是,15日上午10点多,办完家事后,永新亲戚玉龙先生便开私家车将我们带往三湾村。</p> <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全面了解“三湾改编”这段历史,在去三湾的路上我再次通过手机查找“三湾改编”的历史背景。并就一路的所见所闻与玉龙先生聊天,这让我听到了三湾改编时期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共事变。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逮捕和杀害,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失败。为挽救党和革命,中共于1927年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随后,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p> <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进一步在全国人民面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起初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最终起义失利。失利原因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军事劣势、准备不足、战略失误等,但其经验教训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后续发展。</p> <p class="ql-block">  秋收起义分别在湘赣两省的多个地方举兵,力量分散,无法构成合力。虽说有共产党的领导,但党组织设在团部,党的计划或命令无法尽快落实到连排。当时的毛泽东虽说是中央的特派员、前敌委员会书记,但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在部队中威望无法尽快确立。毛泽东所信任的共产党员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在江西萍乡的芦溪之战中牺牲。部队由开始的5000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士气低落,逃兵不断。毛泽东很快调整作战步骤,放弃中央原定的攻打长沙的计划。毛泽东组织在湖南浏阳的文家市召开会议,决定将所剩不足千人的部队向江西井冈山地区转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卢德铭</p> <p class="ql-block">卢德铭</p> <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27日至28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离三湾村不远的九陂村,摆脱了围追堵截的敌军。在九陂村休整时,毛泽东一直在分析思考秋收起义失利的原因以及当时部队的实际状况。</p> <p class="ql-block">话剧《三湾,那一夜》</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发现在以何挺颖任党代表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一连,竟然没有一个人脱离队伍。这个发现使毛泽东如获至宝,于是与何挺颖、宛希先、张子清、陈浩等干部进行了反复、深刻的交流。了解到北伐军党组织建设情况,当时叶挺独立团也只是团建支部、营建小组。共产党员以军官为主体,士兵中基本没有党员。南昌起义时情况也是一样。交流过程中,何挺颖还认为:“部队接连打了一些败仗,军力锐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支队伍失去党的领导,最重要的问题是党对队伍的领导权问题。”……在九陂村的思考和讨论,为三湾改编奠定了思想基础。毛泽东认识到必须在军队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实行民主制度,以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后人将九陂村誉为“三湾改编”的孕育地……</p> <p class="ql-block">  坐在车上,我们一边聊天一边欣赏沿途的美景,没过多久,便来到了三湾村。这时,我发现三湾村的整体环境相比我前一次来有了很大的变化。道路两旁有了不少经营当地美食的小餐馆,餐馆里帖有反映当年三湾改编以及红军驻扎三湾时的图片。偶尔也能看到诸如“送郎当红军”、“军民鱼水情”的小型雕塑等。让特感兴趣的是大路边上那一长串的反映我军重大历史瞬间的浮雕。浮雕故事告诉我们,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如何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基本过程。前面大广场中所立的一尊钢枪托举党旗的大型雕塑足以表明“三湾改编铸军魂”的深刻内涵。</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来到三湾改编纪念馆所在地。我发现这里的环境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代替之前那些低矮破旧民房的是整齐的农舍及三湾改编时期留下来的遗址。所有的景致足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读懂“三湾改编”背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虽然不是枫叶泛红的季节,但枫树坪里的大樟树和枫树在春雨的滋润下显得格外翠绿迷人。用手机扫“云讲解自动导游”二维码,我可以直接读到枫树坪下毛泽东塑像的由来故事。这尊雕像是原中国军事博物馆程允贤教授按照他1959年创的红军时期毛泽东戴红领章免冠半身像1:1.5的比例完成的。这尊毛泽东铜像在三湾枫树坪落成时,国防大学校长邢世忠上将,带着60名军级干部一起参加落成典礼,指挥部队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资料也告诉我,程允贤(1928-2005):江西人,中国著名雕塑家、是雕塑毛泽东塑像之权威人士。</p> <p class="ql-block">  与之呼应的是另一侧有一块高大的石雕,石雕前矗立着毛泽东全身铜像,他目光坚定,左手叉腰,右手半停空中,似乎正慷慨激昂地讲述红色革命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三湾改编广场中心《党铸军魂》雕塑。其高度19.27米,象征三湾改编发生的时间是1927年,底座高3.4米,象征毛泽东刚到永新时的年龄仅34岁。其顶部展示的是有力大手紧握的钢枪上飘扬着鲜艳的党旗,象征着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基座前沿的群雕展现的是毛泽东率领经过改编后的红军队伍高举党旗向前行进的场景。基座空隙处刻有毛泽东的论述:“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和习近平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的论述。</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走进“三湾改编纪念馆”。纪念馆馆名由江西籍的中国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馆内通过历史照片、文献、实物、场景复原等形式,全面展示三湾改编的背景、过程和意义。重点展品有毛泽东在三湾居住时的用具、讲话记录;工农革命军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反映"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的文件复制品等。</p> <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依据在纪念馆里看到的展品或听到的故事简述如下。</p><p class="ql-block"> 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1927年9月29日,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当天晚上在协盛和杂货铺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具体内容是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在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这些措施,开启了党对军队领导和民主政治建设之路,铸就了人民军队之魂。这便是“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这个会议一直开到第二天天亮才结束,毛泽东拟定的改编方案在何挺颖、张子清等人的支持下得以通过。主要的反对者有时任师长余洒度、团长苏先骏(他们俩后都成了叛徒)。</p> <p class="ql-block">  枫树坪上的讲话:9月30日,毛泽东在三湾枫树坪向全体指战员宣布部队改编的决定,并作动员讲话。他说:“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带了一军人。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你们都是起义出来的,一个可以当敌人十个,十个可以当他一百。”他还勉励大家,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工农革命军在经过三湾改编后,士气高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  让全体官兵明白当兵打仗的目的:在三湾改编期间,针对有军官士兵逃跑的现象,前敌委员会也作了相应的工作。一方面要求大家在思想上确立为天下劳苦大众参军打仗的意识。另一方面允许自由离开部队,而且为离开者发放五元的路费(当年的长工每月就只有两元工资)。</p><p class="ql-block"> 当时有个叫陈三崽的战士,由于挂念家中生病的老母亲,在“去” 与“留”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左右为难。毛泽东知道情况后,立即拿出自己积蓄的40个银毫子和部队提供的5块银元的路费交给他,劝他回家把老娘的病治好,在家乡也可以和穷乡亲一起闹革命。陈三崽热泪盈眶地离开了部队。第二天,陈三崽又回来了,而且是带着十几个青壮年老表返回来的。一见到毛泽东,他激动地说 :“我要永远跟您干革命。”</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我们能看到毛泽东与当地百姓交流场景的雕塑及绘画。故事告诉我们,虽然当时毛泽东及所属部队在三湾仅呆了五天时间,但由此开始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1927-1930),毛泽东与永新的关系十分密切。永新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毛泽东领导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实践地。1928年,毛泽东指挥红军在永新多次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如龙源口大捷,红军首次成建制歼敌一个团。</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永新进行广泛的农村调查,起草了《永新调查》(后遗失),为《寻鸟调查》、《兴国调查》等提供了经验和素材。毛泽东在永新的岁月,是他实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关键时期。通过工地革命、调查研究和真心关怀,他与永新百姓建立了血肉联系。</p> <p class="ql-block">  红双井:1928年5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来到永新县西乡的塘边村(今属永新县三湾乡),开展土地革命和调查研究。当时,村里只有一口老井,水源不足,村民常常排队挑水,甚至因此发生争执。毛泽东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带领红军战士和村民一起动手,在原有水井旁边又挖了一口新井。并找来鹅卵石将井水净化,使村民的用水困难得到解决。同时,毛泽东还要求士兵只能在规定的一口井中取水。这两口井紧挨在一起,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红双井”,寓意“红军和人民心连心”。</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夜访贫农问疾苦:一次,毛泽东深夜路过一个村子,发现一户人家亮着微弱的灯光。他敲门询问,得知这家的老人病了无钱医治,立即派人请来红军医生,并留下银元买药。事后,他要求红军干部:“必须时刻关心群众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p> <p class="ql-block">  “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由来:在向井冈山进军的途中,行军打仗,长途跋涉,战士们经常又饿又渴。战士挖老百姓的红薯充饥的现象时有发生。毛泽东得知后,立即召集部队,严肃批评这种行为,并宣布了最早的群众纪律:“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随后,毛泽东逐步完善军队纪律,最终形成著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三湾及整个永新人民为了铭记毛泽东的恩情,歌颂工农革命军,歌颂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曾编了多首歌谣,到处传诵。其中有《三湾来了毛委员》“三湾降了北斗星,满山遍野通通明;一九二七那一年,三湾来了毛委员。三湾来了毛委员,带来将官带来兵;红旗飘飘进三湾,九陇山沟闹革命。”因为当时毛泽东是中共中央特派员和前敌委员会委员,部队官兵及当地百姓都称其为毛委员。后来,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人民又唱出了《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红歌,我们现在还在唱。</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的一处展区,我看到了一件特殊的展品,那就是在一块方布上用毛笔书写的当时的“入党誓词”。据介绍,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我党历史上最早的“入党誓词”实物。其内容是:“ 牺牲个人,言( 严) 首( 守)秘蜜( 密) , 阶级斗争, 努力革命,伏( 服) 从党其( 纪) , 永不叛党”。其顶部标有“C.C.P”(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底部两边绘有由“中国共产党、党徽及五角星”组合的图案。整体两边标注了“中国共产党员贺页朵、地点北田村及一九卅一年一月廿五号”。故事告诉我们,这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加入共产党组织的永新北田村农民贺页朵在完成入党宣誓仪式之后亲手制作的。由于文化水平有限,誓词中有几个错别字(括号内为正确写法),但充分体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党的忠诚。</p> <p class="ql-block">  贺页朵(1886-1970),江西永新人,1927年参加革命,曾任村农民协会副主席和湘赣边区苏维埃六乡政府财粮干事。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他以榨油职业为掩护,积极为红军搜集情报,运送食盐、粮食和弹药。他多次参加红军攻打永新县城的战斗,积极救护伤员。1931年1月,中共永新县四区区委根据贺页朵的要求和表现,同意吸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34年,贺页朵在一次伏击战中负了重伤。红军长征后,他留下来坚持斗争,后来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他冒着生命危险将写有入党誓词的布条用油纸包好,藏在榨油坊的屋檐下。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取下来反复地看,默默地读。1951年,中央派慰问团到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时,贺页朵才将这份珍贵的入党誓词亲手交给慰问团负责人。这份誓词原件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复制件在全国各地重要展馆多有展示。</p> <p class="ql-block">在三湾村还有很多值得游览打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离开三湾村时,我再次重温了一遍“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1.部队缩编(组织整顿)将原有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缩编为1个团(第1团),下辖2个营,共约700人。淘汰动摇分子,保留革命意志坚定的骨干,提高战斗力。</p><p class="ql-block">2.确立"支部建在连上"(政治建军)</p><p class="ql-block">连队建立党支部,班、排设党小组,营、团设党委。</p><p class="ql-block">党代表制度:连以上设党代表◇负责政治工作,确保党的政策贯彻。</p><p class="ql-block">意义:首次实现党对军队的直接、全面领导,避免军队成为个人或军阀的工具。</p><p class="ql-block">3.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p><p class="ql-block">官兵一致、废除旧军队的体罚、打骂制度,军官与士兵同吃同住。</p><p class="ql-block">经济公开:士兵委员会监督伙食、开支,防止贪污克扣。</p><p class="ql-block">士兵委员会:由士兵选举产生,参与军队管理,维护士兵权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