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北海流连了十几天,天气还是不好,但我们必须出发了!下一步去哪里?去崇左!但就在早晨启程前,突然改变决定,钦州必须停留一下!决定钦州之行,也许是一种心灵感应吧!</p><p class="ql-block">钦州,这座岭南古郡,是岭南广府文化重要的兴盛地、传承地。钦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钦州也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前沿阵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重要的战略意义;钦州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碧海蓝天、沙滩奇石、山高林茂、草绿石奇,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p><p class="ql-block">但我们只在钦州停留一个晚上,参观了老街、冯子材故居、刘永福故居,虽然脚步匆匆,但感受颇深:钦州,是一个低调内敛、没有被更多人认识的宝藏之城!</p> <p class="ql-block">——冯子材故居</p><p class="ql-block">冯子材故居又名宫保第,在钦州市钦州镇白水塘村,是冯子材退居时住所,总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这片水塘对面就是冯子材故居。</p> <p class="ql-block">冯子材旧居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因冯子材抗法有功,光绪皇帝授予太子少保后加封兵部尚书衔,故人们又称冯子材旧居为“宫保府”。占据三山一水一田,现尚存主体建筑和头门、鱼塘等。</p> <p class="ql-block">旧居为院落组合,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三排九”建筑风格,也称为“三路三进”,分左、中、右三路,均为三进二天井,并以青云巷分隔。旧居屋内雕梁画栋,既有晚清风格,又有岭南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冯子材(1818-1903),宇南干,号萃亭,与刘永福同属当时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晚清抗法名将。自同治元年(1862年)起,先后任广西提督21年、云南提督15年、贵州提督2年(未到任),获授太子少保衔,世人为此称其为冯宫保。</p> <p class="ql-block">这是冯子材的履历表,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业绩便是临危受命,奔赴抗法战争,取得了镇南关大捷。</p> <p class="ql-block">镇南关大捷共杀伤法军近千人,使中国军队在陆地战场转败为胜,转守为攻,战争形势为之改变。法军败讯传到巴黎,茹费里内阁被迫辞职。镇南关大捷也是中国近优史专反侵略战争中取得的一次胜利。</p> <p class="ql-block">中法战争的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从19世纪中叶开始,法国加紧了对越南的侵略。1874年,法国与越南签订《法越和平同盟条约》,宣布越南完全独立。</p><p class="ql-block">1883年8月,法军攻占越南首都顺化,强迫越南签订《顺化条约》,规定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为了摆脱完全论为法国殖民地的命运,越南两次遣使来华,请求清政府支援他们抵抗法国的侵略,而法国则准备以越南为跳板,向中国发动新的侵略。</p> <p class="ql-block">人老志坚,临危受命——</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我国对法作战正连遭败绩、其个人因受排挤被迫辞职而正处于仕途严重受挫等各种因素极其不利之际,两广总督张之洞举荐六十七岁高龄的冯子材,却得到了李鸿章的反对。</p><p class="ql-block">于是就出现了李鸿章与冯子材的“四不能战”与“四能战”:</p><p class="ql-block">“四不能战”</p><p class="ql-block">一、人老体衰,力不从心,不能战。</p><p class="ql-block">二、腹中无墨,胸无韬略,不能战。</p><p class="ql-block">三、兵械简陋,杀伤力弱,不能战。</p><p class="ql-block">四、新募兵嫩,训练无就,不能战。</p><p class="ql-block">“四能战”</p><p class="ql-block">一、人老节坚,久经沙场,能战。</p><p class="ql-block">二、胸存正义,腹有远谋,能战。</p><p class="ql-block">三、赤胆忠肝,保土安民,能战。</p><p class="ql-block">四、众志成城,牛犊驱虎,能战。</p> <p class="ql-block">冯子材的请缨书:</p><p class="ql-block">“子材所患之疾已愈八九,如蒙我大公祖垂爱,任以军旅之事,即请奏明,将现在关外尚未遺散之粤勇一并调至谅凶、海阳交界之宣安州,并由子材就近募勇,连关外粤军共足一万五千人,均交子材统带调遣,应胥粮饷概照楚军章程给发,所有广安、海阳两夷省均请大公祖贵成子材以克复之,并请将应制枪炮及子药在于折内声明,由天津、上海、苏州各机器局划明分制,及军装等项飞解来钦,俾得迅速进剿……既可以寒贼胆,又足以固藩封,且使法夷不敢再窥两粤、滇南边境,一劳永逸,似为全策。”</p><p class="ql-block">7月13日,冯子材复函张之洞,自告奋勇,请缨出征。</p> <p class="ql-block">招募萃军,牛犊驱虎——</p><p class="ql-block">当时,广西前线的清军军心涣散。冯子材召集旧部,募兵18个营,号“萃军”,钦州子弟踊跃报名,奔赴反侵略前线。</p> <p class="ql-block">视死如归,抬棺出征——</p><p class="ql-block">1884年12月17日,年近七旬的冯子材视死如归,抬着棺材,带着两个儿子出征。</p><p class="ql-block">“讵意外洋法丑竟敢跳梁,始借邪教以诬民,继思蚕食而启土,腥闻越地,肆扰藩封。凡属臣民,均宜报效,况奴才备员武职,敢不前驱奋勉,灭此狂徒。”</p><p class="ql-block">—冯子材《恭谢帮办广西关外军务恩并报开用关防日期折》</p> <p class="ql-block">众志成城,严阵以待——</p><p class="ql-block">冯子材奉命率领所部(萃军)奔赴镇南关后即刻深入了解民情,视察关隘要地,大胆起用当地壮族青年蒙大,委任其为敢死队队长,商谋作战计划方案。同时,冯子材还综合了各部将领和群众意见,在关前隘的东岭和西岭,全长一千多米长之间用土石砌起一条高7尺、宽1丈的长墙,长墙前面又挖了一条深4尺、宽1丈的堑壕,堑壕前面的开阔地里又挖了三百多个梅花坑。</p> <p class="ql-block">激烈鏖战,镇南大捷——</p><p class="ql-block">1885年3月23日,法军第二旅主力1000余人在将领尼格里的指挥下,兵分三路进攻关前隘。等待已久的清军在冯子材的指挥下开始投入战斗。当法军进入清军包围圈时,冯子材身先士卒,率两个儿子和大刀队千人,跃出墙外,冲入敌阵,与法军展开激战。在各路军的紧密配合下,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p> <p class="ql-block">宣光临洮大捷。1885年3月,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的同时,在云南战场,刘永福率黑旗军同清军联合向法军进攻,在临洮大败法军,歼敌近两千人,并乘胜收复广威府等10余州县。冯子材、刘永福分别大败法军,夺取了中法战争陆路战场的伟大胜利,扭转了中法战争的败局。</p> <p class="ql-block">冯子材喜欢写字赠人,常送人的书法仅书“天地正气”四字。从其故居现存的“天地正气”碑来看,其书法已算具有一定的水准,且拙朴方正,充满剑戟之气。中国有字如其人的说法,虽不绝对,但也不是没有道理。《花随人圣庵摭忆》评论道:“足见此老胸中一团正气。”</p> <p class="ql-block">冯子材故居之中庭。</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士九年!1903年)临终前,冯子材为子孙留下遗训:“读书不求官,服官不要钱,违者不孝。”而光绪三十四年,冯子材就将历年积下的大部分财产,捐作家族公产一冯氏家庙蒸尝产业,井奏请朝廷批准。光绪二十七年将奏请连同朝廷批复,立为“冯氏家庙蒸尝产业奏准立案碑”铭记,明确子孙从中开支的衣食标准为“每日给食米八角三勺,与每人每月给日用铜钱三串”,要求“凡我子孙,只能照章领食米铜,规定“所置田地、房产、押铺,一不得当,二不得卖,三不得分”。</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冯子材故居,再隔水塘回望这座饱经历史风霜的“宫保第”,对这位铮铮铁骨、一身正气的老人,再次深表由衷的敬意!</p><p class="ql-block">镇南关(现广西凭祥市与越南接壤的友谊关)大捷,取得历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此役成为1840年以来至抗日战争前,近百年中国对外作战仅有的胜利,一洗“近百年来多痛史”之耻,可谓一战名青史。</p> <p class="ql-block">——刘永福故居</p><p class="ql-block">进入攀桂坊这个牌楼,就进入了刘永福故居了。</p><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史上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刘永福因抗法援越和抗日保台的功绩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4月视察广西期间,对刘永福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刘永福是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他的一生经历概括几个阶段:</p><p class="ql-block">——咸丰七年(1857年)参加天地会起义。以七星黑旗为队旗,称黑旗军。</p><p class="ql-block">——同治十二年(1873年)应越南国王阮福时的邀请率黑旗军抗法,击毙法军头目安邺,因功被越王封为兴化保胜防御使。光绪九年(1883年)再次援越抗法,在河内城西击毙法军统帅李维业,被封为三宣提督。——中法战争爆发后,受清政府收编,以记名提督在中越边境抗战,战后被调回国,授广东南澳镇总兵。</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刘永福奉命帮办台湾军务,驻台南。次年(1895年)在反割台斗争中,被推为全台抗日首领,在彰化、嘉义等地抗击日军,九月因粮尽援绝,弃军内渡厦门。</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爆发后,曾应胡汉民之请任广东民团总长,不久便辞职回籍。民国六年(1917年)1月9日,刘永福去世于钦州,享年80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宣堂是民族英雄刘永福的故居,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城区南面的攀桂街10号,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因刘永福在援越抗法战争中屡立战功,被越南阮氏王朝封为“三宣提督”,故得名“三宣堂”。</p> <p class="ql-block">刘永福故居的布局借鉴客家围龙屋,高墙、炮楼、武场、谷仓、廊房,层层拱卫主座,构成严密防线。共十二间,分上下座,上下座中央为厅,厅中央横梁左右刻有正楷:“全家吉庆”“金玉满堂”八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刘永福故居二门内是开阔的广场,广场南面是一个巨大的照壁,上书“卿云丽日”,字迹圆润秀雅。</p> <p class="ql-block">这个宽阔的广场也是当时的练兵场。</p> <p class="ql-block">主座前刘永福的塑像。刘永福(1837-1917),钦州人,清末民初军事家、民族英雄。光绪九年(1883年)援越抗法,被封为三宣提督。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刘永福奉命帮办台湾军务,驻台南。次年(1895年)在反割台斗争中,在彰化、嘉义等地抗击日军,九月因粮尽援绝,弃渡厦门。刘永福晚年住在钦州三宣堂,向乡亲口述回忆录,在家乡走完了八十年的传奇人生。</p> <p class="ql-block">主座在照壁北面,面阔三间,进深三座。前座门顶上有“钦赐花翎”的直匾,配以“天阶深雨露、庭砌长芝兰”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拒贿堂。1883年4月,法国国会任命李威利为总司令,率领法军2000人攻占河内,进犯越南国都烦化。刘永福立下“为越南平寇,为祖国屏边”的宏愿,5月6日率领黑旗军3000人挺进河肉,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击毙李威利及以下军官30多名,歼灭法兵200多名,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纸桥大捷。战争结束后,刘永福从越南带回一件珍奇的战利品—一被黑旗军击毙的法军首领李威利的头发。法国人知道后,专门派人携重金到三宣堂企图高价买走这撮头发。刘永福不为重金所动,对来者严词训斥,那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请缨堂:主座的后屋为祖堂。1915年,袁世凯同意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刘永福听到这个消息后,一时愤气填胸,白发怒举,面赤亮如重枣,目棱欲射人。他即刻嘱咐黄文澜拟写电文,并集家人于祖厅,焚香禀祖,抗电北庭,请缨与战。他表示,如果日本逞凶,他愿以78岁之躯充当先锋,与宿敌决战,死而无憾。感于刘永福的一腔报国情怀,此厅又美名为“请缨堂”。</p> <p class="ql-block">家风传承:刘永福立下家规,刘家子女必须有一至两个去授军报效国家。刘永福有四子三女,三子刘成良跟随刘永福南征北战,成为刘永福的得力助手,20岁不到,就做了刘永福亲兵营的营长。甲午战争期间,刘成良随刘永福到台湾抗日保台:与父亲在枪林弹雨中并肩作战,并保护刘永福安全撤窝台湾,后任云南省交宁州知州。二女刘英娇,嫁民族英雄冯子材第十一子冯相混。养女刘秀蓉从小跟随父亲,在为国为家尽忠尽孝思想教育下,巾帼不让须眉,冲锋陷阵,1895年10月,年仅15岁的刘秀蓉牺牲在台湾。长子刘成章的儿子刘世汉,曾任边防司令参谋、防城县长职务。次子刘成业的儿子刘世铨抗日战争时期任炮兵营长,在南京保卫战阵亡。</p> <p class="ql-block">1917年1月6日,刘永福突然感到身体不适,知道大限将至。他召来儿孙,口授遗言,对国内军阀混战、列强虎视眈眈的时局表达忧虑,要求儿孙“各宜发奋为雄,抱定强种主义,投军报效,以竟予未了之志。倘为国用,自宜竭力驰躯,不惜以铁血铸山河,强大种族,以期臻于五大洲最优美之国”。请求当轴名公入告大总统“务以尊贤任能为急务,远小人,贱货色,严边防,慎取舍,旁求山林逸才,延揽智谋健将;惜民力以裕财源,养民气以威夷狄;集群策群力,以鞭答天下”。最后他的愿望是“国基巩固,国势富强”,如果能实现就足以含笑九泉。</p> <p class="ql-block">刘永福故居的左跨院是一座占地1500平方米的谷仓,群众叫它“济民仓”。</p> <p class="ql-block">谷仓一排10间,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这是刘永福在灾年主座西侧尽头有一列平房,是刘永福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济民仓</p> <p class="ql-block">粮食加工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刘永福故居右跨院,是负责保安的士兵住所,以及武器装备等的存放处。</p> <p class="ql-block">故居庭院里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炮楼民间又称更楼,是大户人家的护院防御场所。刘永福旧居围墙东南西北角共有四座炮楼,楼高约10米,均为三层青砖瓦木结构建筑,每层墙上都密布枪眼,可瞭望和射击来犯之敌。</p> <p class="ql-block">炮楼内部夹角处可瞭望和射击的孔洞,可以看出炮楼在防守上360度没有死角。</p> <p class="ql-block">刘永福故居前的永福广场是一个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的极具历史人文特色的休闲广场。广场内建设有优美复古的拱桥两座,荷花池1200平方米,雕有各式花纹的六角厅2座,刘永福雕像1座。</p> <p class="ql-block">刘永福故居前的永福广场上的刘永福雕像。</p> <p class="ql-block">永福广场上优美复古的拱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钦州,“南有刘永福,北有冯子材”,他们共同体现了钦州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如田汉先生所说“近百年来多痛史,论人应不失刘冯”,钦州,何其幸也!</p> <p class="ql-block">——占鳌巷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在钦州,占鏊街与攀桂巷分列三宣堂两边。据史料记载,刘永福在三宣堂门前左右两边各修建了一条街,将黑旗军阵亡将士的遗孀及遗孤集中安置在一起,因此又有一别称“寡妇街”。有一年天灾,刘老将军去探望这条街的街坊。街坊们也自是欢喜,当得知他们已经好些天颗米没沾又借赊无门,仅仅因为他们是“寡妇街”的人时,老将军老泪纵横。于是立刻命随从开仓发粮,还颁令命名了这条街—“占鳌”。刘永福通过赐名,希望常打胜仗,独占鳌头,更希望那里的孩子长大以后,出人头地,像他们父亲一样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2003年,这条街正式更名为占鳌巷。</p> <p class="ql-block">状元墙广场,位于占鳌巷巷口,整体采用房屋山墙的造型,左侧篆刻了帝师冯敏昌的诗句一—“笔花翻浪文澜阔,剑气凌霄武库森”,其余部分由钦州197个姓氏、十二生肖和“独占鳌头攀蟾折桂”共218块坭兴陶板组成。</p> <p class="ql-block">占鳌巷汇集大量传统岭南民居建筑和名人旧居,包括第一旅社、苏廷有旧居、黄文澜旧居等建筑群等。</p><p class="ql-block">苏廷有旧居,位于钦州市钦南区占鳌巷52号。</p> <p class="ql-block">该旧居建于民国初期,原为一处院落式建筑群。新中国成立后该旧居由钦州镇人民医院使用。现存建筑面积约678平方米,该幢楼房前座保存基本完整,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旧居装饰工艺做工非常精细,整齐划一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生动实证,对于研究民国时期的钦州地方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也是研究我国特别是研究岭南建筑技术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的宝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占鳌街街巷</p> <p class="ql-block">街区内保留着大量清末传统民居,传统民居主要为一层木构架坡屋顶硬山式建筑,建筑多用黑瓦白墙、木装饰。在建筑结构、色彩运用、建筑装饰等诸多方面自成一体且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反映了钦州清代大众的审美取向。</p> <p class="ql-block">黄文澜旧居,建于清朝。黄文澜为清朝民族英雄刘永福的家庭教师黄文澜(又名黄海安)的旧居。一进一院,均为硬山顶、青砖木、灰色布瓦盖顶的二层构筑。</p> <p class="ql-block">占鳌街上的陶艺馆。钦州的坭兴陶已有1300多年的传承历史,传至明.清时期,已是工艺精良远胜,驰名于各省,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p><p class="ql-block">钦之坭兴以其地方特有的陶土原料、变幻莫测的窑变技艺、精美绝伦的雕刻技法;其以“坯同一色、品异万彩”的独特工艺,散发着千年古陶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建福堂,格局不小,看着有来头。网上查找一下原来建福堂是一座建于1946年的历史建筑,原为地主住宅,曾用作第一旅社和派出所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一家西餐厅,我们刚走进院子,就有一位黑人姑娘出来招呼,原来这西餐厅有外国服务员呢。</p> <p class="ql-block">占鳌街上也有一个一尺巷,悠长悠长的,只是不见有举着画纸伞的姑娘走来!</p> <p class="ql-block">继续行走于占鳌街,因为天色已晚,因为天气不好,因为钦州的价值被严重低估……总之街上的行人很少,冷冷清清。</p> <p class="ql-block">占鳌巷3号民居是戴路同志旧居。</p><p class="ql-block">戴路,钦县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米脂县中学教师。建国后,历任陕南行署文教科科长,陕西省体委主任,驻越南海防领事馆领事,驻越南大使馆一等秘书,外交部苏联东欧司专员,驻老挝大使馆一等秘书、经济文化代表团参赞,外交部第二亚洲司副司长,驻朝鲜大使馆参赞,驻塞浦路斯、乌干达大使。</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我们已经从占鳌路进入中山路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钦州骑楼主要分布于这条路上。</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在民国23年(1934年),钦县县长章萃伦对钦州城区进行规划和整治,把靠钦江边的壕坝街、惠安街加宽拓直,命名为中山路,街道也都铺上了三合土或水泥,两边修建的大多是骑楼。这些骑楼街的形成,成为了当时钦州的商业中心。</p> <p class="ql-block">街区内建筑以民国时期为主,主要是两层、三层木构架坡屋顶骑楼建筑,建筑多为青瓦白墙、镂空山花女儿墙、三段式”拱劵窗户装饰,分别体现了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风格,底层沿街均为铺面,第二进、二层为小作坊、仓库或者住宅使用,形成前铺后居或者下铺上居,部分骑楼建筑保留前街后埠的格局,沿街以骑楼柱式承托布置,既可以起到遮挡烈日骤雨,方便路人及生意,又使楼上的居民避免各种滋扰,是我国沿海地区近现代商埠格局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钦州书局位于广西钦州市中山路骑楼街中段,中山路155-157号。</p> <p class="ql-block">走出人民路,继续行走,天色已暗,路边是被滨河公园,只是临河一面被封闭着,似乎进行着一项重大工程。黑暗中看见一尊塑像,细看介绍原来是苏三娘。苏三娘是太平天国的女军军帅,挺威武的。</p> <p class="ql-block">后来查询资料,钦州的这项工程好像是平陆运河的建设,据介绍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江海连通的大运河,对于钦州及周边地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未来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预计2026年12月底建成主体。</p><p class="ql-block">到那时,钦州一定会被更多人所青睐,正所谓:从前你待搭不理,今后你高攀不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