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水鸲:溪畔舞动的“桃花扇”眼见之美

兔仔

<p class="ql-block">2025年新春年初三,我与鸟友们相约驱车前往从化下溪村,开启了一场寻鸟行摄之旅。下午抵达后,我迫不及待地带上相机走向溪边,寻找那只传说中的红尾水鸲。来到桥头,远远望去,就看见它正站在水溪中的石头上,两头张望,似乎在寻找飞虫作为食物。</p> <p class="ql-block">红尾水鸲,又名蓝石青儿、铅色水鹟、溪红尾鸲等,是雀形目小型鸟类。它独特的形态与行为使其成为溪流生态系统的标志性物种,更因雌雄异色的特征和灵动的尾羽摆动被誉为“会跳舞的桃花扇”。我站在桥头,看着那只蓝色的小鸟,它的尾巴鲜艳夺目,呈现出红色,仿佛在向我招手。</p> <p class="ql-block">红尾水鸲体长约12~14厘米,虹膜褐色,喙与脚为黑色(雄鸟)或暗褐色(雌鸟)。它最显著的特征是雌雄羽色差异明显:雄鸟通体呈暗灰蓝色,翅膀黑褐色,尾羽及上下覆羽为鲜艳的栗红色,如同一簇跳动的火焰。我靠近一些,发现那只蓝色的小鸟正停歇在一块大石旁,面向我,显得非常自在优雅。</p> <p class="ql-block">雌鸟体色朴素,上体灰褐色,翅部有两道白色点状斑纹,尾羽基部白色向外扩展,下体布满灰白色不规则斑纹,这种保护色有助于降低繁殖期被捕食的风险。我注意到,那只小鸟成功捕获到猎物后,正准备享用这顿美餐,它的眼睛黑亮而机警,嘴巴呈深红色并微微翘起,显得非常可爱。</p> <p class="ql-block">红尾水鸲分布范围从我国华北、华南至西南地区,并延伸至南亚、东南亚多国。它们垂直迁移性强,活动海拔可达1000米以上。常见于山泉溪涧、河谷岩石间、平原河川岸边,偶尔也出现在湿地公园或池塘堤岸。食性以昆虫为主食(如鞘翅目、鳞翅目幼虫),偶尔摄食植物果实。捕食时贴近水面飞行,发现猎物后迅速俯冲捕捉。我看到那只蓝灰色的小鸟正在水边的一块石头上跳跃着前进,它尖锐的喙部紧紧地咬住猎物,展现出其出色的狩猎技巧。</p> <p class="ql-block">红尾水鸲常立于溪边岩石或电线上,尾羽不断上下摆动,或散成扇状左右摇晃,形似舞蹈。这种行为既是求偶展示(雄鸟通过“舞姿”吸引雌鸟),也是领地宣示和情绪表达。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那只小鸟正在唱歌,它的嘴巴大大的张开,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感。</p> <p class="ql-block">3月至7月是繁殖季,巢多筑于河岸岩缝、树洞中,呈杯状,由枯草、苔藓等材料构成。每窝产卵3~6枚,雌鸟负责孵卵,雏鸟由双亲共同喂养。红尾水鸲生存依赖水质清洁的溪流环境,对栖息地水质要求极高,其存在间接反映生态环境的优越性。近年来,我国多地湿地生态修复为红尾水鸲提供了更多栖息空间。保护这一物种不仅关乎生物多样性,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若有机会漫步于溪畔,不妨驻足观察,或许能邂逅这抹灵动的“桃花扇”,感受自然赋予的生命之美。</p> <p class="ql-block">红尾水鸲照镜,飞上溪边的楼层刚好窗玻璃照到水鸲的模样,红尾水鸲以为遇到同类,视佢为对手,马上跳起来驱赶镜子里的影子。看着那只蓝色的小鸟正在向镜子里飞去,它似乎对镜中的自己感到好奇或困惑,仿佛在与另一个自己对话。</p> <p class="ql-block">摄影兔仔HJ</p><p class="ql-block">文字源于网络/兔仔</p><p class="ql-block">地点从化下溪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