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滇西南之(四)《国殇墓园》

琥珀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8日下午,我们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手持菊花走进了腾冲《国殇墓园》,听着导游讲述了我们不知道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腾冲国殇墓园,始建于1944年冬,1945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8周年纪念日)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是抗战中全国建立最早的一座陵园。全园占地面积37884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大门、忠烈祠、烈士墓冢纪念塔、盟军碑、中国远征军纪念广场、碑廊等组成。刻录有蒋中正、于右任、李根源、卫立煌、霍揆彰[huò kuí zhāng]军事将领及地方爱国人士的题额、楹联、挽诗、悼词和《答田岛书》《告滇西父老书》《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等重要碑记。园内立有3346块腾冲战役阵亡将士及19名盟军将士墓碑,另外还安葬有从缅甸南坎芒友等地迁于此的远征军将士遗骸。新建有长60米高4米的大型浮雕石墙一座、铜雕像10组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一座。</p> <p class="ql-block">  碧</p> <p class="ql-block">  导游在讲解国殇园时,特意讲解“殇”字,在抗日战争远征军第一次失败后,第二次远征时有很大一部分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牺牲称之为“殇”。</p> <p class="ql-block">  李根源(1879-1965),腾冲人氏,滇军名将,民国元老。民国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抗战时任云贵监察使。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李根源抱病赴前线襄助军务,力主将日寇阻于怒江西岸。发表《告滇西父老书》,极大的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决心。同时也是腾冲《国殇墓园》的创建人。</p> <p class="ql-block">  陈纳德(1893-1958),祖籍法国,少将衔司令官。1941年应国民政府邀请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又名"飞虎队"。1942年,编入美国第十航空队,1943年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负责中印缅战区的对日空战。</p><p class="ql-block"> 史迪威将军(1883-1946),美国陆军上将,生于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1943年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司令</p> <p class="ql-block">  张问德(1880-1957)腾冲城关五街人,清末秀才。腾冲沦陷后被委任为腾冲抗日政府县长,1943年8月31日,日军腾越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致函张问德,企图召降。9月12日张问德识破其阴谋,复函义正词严的痛斥日军罪行这便是有名的《答田岛书》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p> <p class="ql-block">  在滇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中有很多娃娃兵,他们穿着宽大的军衣,稚嫩的脸上充满了自豪感和抗战必胜的信心。小小年纪就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不得不令后人钦佩。</p> <p class="ql-block">  抗日名将寸性奇的父亲寸大进,88岁高龄,眼见国土沦陷,日寇猖獗,恨自己年事已高,无力报国,遂坐在大罗绮坪观音寺被雷电击断的千年古杉下,含恨绝食而亡,死后双目不瞑,彰显了民族气节。</p><p class="ql-block"> 导游的讲解。寸大进先生共有五个儿子,全部奋战在抗日的各个战场,而且先后都牺牲了。在他88岁生日的那一天,乡邻都来为他庆祝生日,而就在这天他接到了最后一个儿子牺牲的消息,眼见国土沦陷,日寇猖獗,恨自己年事已高,无力报国,遂坐在大罗绮坪观音寺被雷电击断的千年古杉下,含恨绝食而亡。</p> <p class="ql-block">  饿死不吃军粮,滇西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抗日,一位小脚妇女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运送军粮,由于缺衣少食,饿死在途中,而袋中的军粮却颗粒未少。</p> <p class="ql-block">  寸性奇将军墓。寸性奇字念洁,腾冲人,生于1895年,牺牲前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少将师长,是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高级将领之一。1941年5月,日军秘密集结10余万精锐主力,使用大量飞机、大炮,对我军中条山阵地发动突然袭击,寸性奇指挥的陆军第十二师爱国官兵顽强抵抗,他们用简陋的步兵武器打退了敌人多次的疯狂进攻,后因弹尽粮绝,孤立无援,渐处劣势,被日军重兵合围,他厉声对其部下说:"诚如军长(唐淮源)言,吾侪今日惟奋力杀敌耳!枪在手,剑在腰,不令为贼俘也。济则为国争光,不济以死继之。"带伤率队作战。在交战中,寸性奇右腿被炸断,血如泉涌。此时,寸性奇却要求团长黄仙谷等突围快走:"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言毕,用最后的力气拔剑自杀!在场官兵无不泪如雨下,虽强敌即至,但无一离开,坚持战斗,全部壮烈牺牲。国民政府1454号褒扬令追赠陆军中将。198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寸性奇将军为革命烈士。1989年,寸将军遗骨自山西垣曲迁到腾冲国殇墓园安葬,修建墓表,以表彰烈士毕生革命、捐躯报国之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  英烈碑于1994年12月建成,是为了纪念腾冲籍的两名谍报员:"十一集团军总部中校特务员王树荣"和"七十一军少尉谍报员李生芬"。王树荣,腾冲县河西人。李生芬,腾冲和顺乡水碓村人,出生于华侨世家,书香门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堂弟,毕业于黄埔军校昆明分校。两人都是旅缅华侨,精通缅语、英语,熟悉中缅边界的情况,为远征军收集和提供情报,做出卓越的贡献。后在执行任务时被日军抓获,严刑逼供,不屈而死。王树荣是被滚烫的盐水灌肚活活致死,年仅21岁。李生芬被残杀于黄学靖边楼旁,沉尸砚塘,时年25岁。李根源先生曾赞扬李生芬:"蕉溪李少子,胡为虏所囚;骂贼贼不耐,血溅靖边楼。";另有诗赞扬王树荣:"侨子受乡国付剑来从军◇盟军空战史,应记王良勋。"</p> <p class="ql-block">  小团坡高30多米,面积为5024平方米,是一座沉寂的小火山,是安葬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阵亡将士忠骸的墓群所在。坡麓设半圆形月台,月台迎面嵌于右任"天地正气"四个草书集字石匾,月台上正中筑石阶,直达坡顶。整个小团坡上辐射状地分布着72行3346块墓碑,布局上呈现四大块八小块的扇形,寓意为长眠在这里的英烈来自于祖国的四面八方,每一块墓碑上都刻有烈士的军衔和姓名,依职衔高低由上到下依次排列。腾冲抗战结束以后,腾冲军、政、民联合将反攻腾冲城中牺牲的远征军将士遗骨火化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水陆法会,择吉安葬于此地。以这条台阶为中轴,小团坡东半山安葬的是二十集团军第五十三军阵亡将士,右半山安葬的是五十四军阵亡将士。坡顶为一圆形石台,正中耸立着巍峨的纪念塔。纪念塔由塔基、塔座、塔身组成,青石建造,通高10m。塔基方形,边长5.5m,高0.73m,其上为四级叠涩,叠涩之上系塔座,方形,高2.23m,边长1.52m,塔身为方形纪念柱式样,由上小下大四块高约5.5m的梯形青石拼合而成。塔基正面刻有李根源题书的"民族英雄",其余三面镌刻着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会战概要;塔身东、西、北三面均镌刻"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陆军上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字样;南面镌刻"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在乙酉季夏"十四字。</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中国遠征軍戦死兵士記念碑</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于2011年9月14 日建成,是为了纪念牺牲在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将士而修建。整个建筑群由纪念广场、纪念碑、英烈墓家三个部分构成,总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石材采用腾冲本地出产的火山石,以本色、质朴的风格,表达对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的特别纪念。在广场的前面,是4X5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区示意图"铸铜地景。地图上标示出三大主要抗战物资运输通道,分别是从汀江到昆明的"驼峰航线"、从昆明到曼德勒的"滇缅公路",还有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地图上特别标示出中国远征军的十大战役地点,从第一次入缅作战的第一个战役﹣﹣同古战役,到反攻胜利的最后一个战役﹣﹣腊戌战役。纪念广场入口的正面,是"华岳英灵"四个大字。纪念广场的两侧,是二十个大小不等的立碑,组合成错落有致碑林,揭示出当年中缅印战区抗战风云的起伏跌宕,并纪念为此牺牲的数万中国远征军将士。从纪念广场的右侧开始,分别是"中国远征军简介"、"中国远征军三个时期战斗序列"、"中国远征军十大主要战役"、"中国远征军十三位殉国高级将领名录"、"中国远征军部分阵亡将士名录"、"中国远征军部分参战将士名录"等碑刻。广场的中心是4.2米x3.8米x2.8米的方形主题铸铜浮雕纪念碑,基座用"热带雨林"石材围合,正面是取材于芒友会师的历史照片创作而成。纪念碑的背面,是"中国远征军七十年祭"祭文。纪念碑南面是阵亡将士墓,墓丘直径4米,墓前立碑由整块火山石制作,高1.95米、宽1.2米,上面书写"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12个大字。墓丘下面建有1.6米X1.6米的地宫,甬道与地面相通。地宫用于安放中国驻印军阵亡将士遗骸。墓丘后面有七块斜碑,用于记载历次迁葬记录。</p> <p class="ql-block">  砸石子,滇西人民不分男女老幼,甚至连正在哺育的妇女和刚刚懂事的孩子,也为修路、修机场砸碎石,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抗击日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筑路</p><p class="ql-block">滇西人民积极投</p><p class="ql-block">入修公路、修机场,</p><p class="ql-block">为滇缅抗战做出了巨</p><p class="ql-block">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痛打日寇</p><p class="ql-block">腾冲农民赵云禄、赵云寿兄弟,对肆意烧杀、无恶不作的日寇、义愤填膺。滇西反攻时,日寇溃败,他们联络部分乡民用棍棒拦截,打死日军四人,受到远征军嘉奖。</p> <p class="ql-block">  倭塚</p><p class="ql-block">在陵园北端有一座非常特殊的坟冢,内埋侵腾日军尸体,李根源先生题之为"倭冢"。倭是古代对日本的称呼,自元、明以来,把活动在我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称为"倭寇",后来"倭寇"一词便逐渐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代名词。根据李根源1947年整理收录的《曲石诗录》记载:倭冢埋葬的是侵腾日军最高指挥官148联队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和他的继任者副队长太田正人大尉和桑弘大尉,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有力罪证。</p> <p class="ql-block">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