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奇人南怀瑾

夜莺在歌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知道南怀瑾,是十多年前。复旦大学出了他的系列著作:《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等,通读之后,觉得南怀瑾学问渊深,讲解通俗易懂,开始搜罗他的全部著作。后来,又购买了《庄子諵哗》《列子臆说》《易经系传别讲》《金刚经说什么》《禅海蠡测》《历史与人生》《亦新亦旧的一代》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除了《禅海蠡测》太过深奥之外,其他都一一通读了。总体感觉就是一个:南怀瑾学问气象宏大,非凡夫俗子所能为。尤其是他解说佛学的著作,更非一般人所能及。他不仅仅是从理论上解说佛法,而是通过自身的修为进行实证,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验证了佛法的奇迹——去世时出现很多舍利子,令人称奇——这是得道高僧才有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国平写的《南怀瑾的最后一百天》,13万余字,以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了南怀瑾的部分生平事迹和临终景象,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有其独到的价值,可作为研究南怀瑾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怀瑾出生于1918年,2012年去世,享年95岁,生前享有盛誉,死后备极哀荣。他天资高迈,年青时就文武双修,遍访得道高人,参禅悟道,从军、参政、经商、做学问,阅历丰富,充满传奇色彩,可谓世间一奇人。其学问博古通今,著述丰硕,自成一家之言,有“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之誉,在儒、释、道及杂学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和非凡造诣,所以又有“通天教主”的称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积极传播者。曾捐赠修建温州铁路,后又筹建太湖学堂,立德、立功、立言,成就斐然。服膺于他学问的人,都尊称他为“南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盛誉之下,谤亦随之。一部分人对他的国学修为提出了质疑,指出了他著作中的一些硬伤。这些看法并非毫无道理。有些见解和理论,非世俗中人所能理解,自然有人斥之为“胡说八道”。南怀瑾的学问主要以讲述为主,非亲笔实书,记忆中难免有错讹,又没有一般做学术者的严密论证,逻辑上恐难周全。所以,其学术文化有错误之处,也就在所难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读过他的《列子臆说》,其中诸多立论确实有离奇、离谱之处,甚至有神秘化色彩。其实,从所起的书名“臆说”来看,也说明了其中观点不无“随便猜测”之处。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大可以“姑妄听之”,抱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加以批判的吸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怀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是做出了较大贡献的。有心修身、求学、证道、建功立业者,其人不可不知,其书不可不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