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日,天气晴转多云,微风徐徐,我们按照计划乘坐公交集团旅游大巴,来到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浮搓山。浮槎山,位于合肥肥东县城东25公里,南北连绵约5公里,纵贯王铁、马集、阚集等乡,海拔418米。传说浮槎山原为往来于海上、天河间的木筏,故名。因是佛教胜地,又名浮山。</p> <p class="ql-block">约90分钟的时间就到了浮搓山景区。从大巴车下来后,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浮搓山景区进出口处的石牌坊,牌坊上方中间有一块书写“清风热土”字样的匾额。站在牌坊远眺,在牌坊与浮搓山之间,有片片黄灿灿的油菜花田,在微风吹拂下犹如浩瀚的花海,特别引人注目,招人喜爱。我们顾不上稍休,一边在花海中拍照打卡,一边欣赏赞叹大自然对人类如此的馈赠。在花海打开拍照之后,就随众游人一道,在山道上缓缓而行,尽情浏览探寻浮搓山的魅力景色。</p> <p class="ql-block">浮槎山山名从何而来?这其中有一个传说。相传久远的古代,人间与天上,凡人与仙人为了亲密往来,在每年的八月,乘槎(木筏)从海上至天河。浮槎就是往来于海上至天河的木筏。据《博物志》一书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住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那山原来是个木筏子,是仙人从人间上天的交通工具,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浮槎山有9个山峰,怪石峥嵘,状态万千,奇特有名者三。龙眼石:南山腰有石如龙首,两眼突出,常年流水。船石:北山腰有石状如小舟,长30余米,宽10余米。一人推之如船颠波水中,众人推之亦如此。仙人座:山峰上有巨石兀立,高约20米,长宽约15米。巨石南端,中部凹陷两旁高出,状似座椅。传说,瑶池王母曾在此石落坐。仙人座前有一小石,名垫脚石;座后有一凹石,名仙人盆。</p> <p class="ql-block">浮搓山上层峦叠嶂,松柏青翠,云雾缭绕。佛教鼎盛时期,有十余座古刹,相传有六百僧,仨百尼。时称北九华。每逢春节、元宵节、佛诞期,远近数百里信男善女云集山中,朝山拜佛。</p> <p class="ql-block">浮槎山顶有“合巢泉”。泉为两池并立,各不足方丈。北池水深而清,名“合泉”;南池水浅而浊,名“巢泉”。水位稳定,取之不落,不取不涨,虽大雨倾盆,亦仅毫厘之变。水味甘美,当地人称“八仙水”。宋嘉祐二年(1057),庐州太守李瑾游浮槎山,饮此水,盛赞其美,并送欧阳修。修品评曰:“较其水味,龙池不及浮槎远甚。”欣然作《浮槎山水记》,誉为“天下第七泉”。李瑾将此记刻碑勒石。端平二年(1235)在此地建“白龙祠”,明代改为“义济龙王庙”,合巢泉圈入龙王庙院内。《浮槎山水记》碑石立于龙王庙的龙王殿中。1952年,庙碑一并拆毁,惟泉池依旧。</p> <p class="ql-block">浮槎山上最为神奇的景观,无疑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经撰写记的“合巢泉”了。在浮槎山400多米的山顶上,涌现出一清一白两眼泉水,南池圆、北池方,方池水明澈如镜,历历在目;圆池水,莹泽如玉,不见池底。清泉自方池东北角石缝中流出,经过一尺多宽的石堤,变成白色进入圆池。圆池的水位高出方池时,也不倒流。更为神奇的是,两眼泉水大雨不涨,久旱不涸,汲取多少,流出多少,始终保持尺把深的水位。</p> <p class="ql-block">浮槎山虽不甚大,无法与黄山、泰山、华山等名山相比,但却以乳泉、巧石、大庙闻名古今。</p><p class="ql-block">浮搓山齐都峰顶有二泉池并立。北池水深而清,名“合泉”;南池水浅而浊,名“巢泉”。二泉水位常年稳定,取之不落,不取不涨,不管是大雨倾盆,还是干旱数月,池中水位亦只毫厘之差。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誉之为“天下第七泉”。</p><p class="ql-block">浮槎山有巧石30余处,皆以形象取名,一个巧石便是一处景点。南山一石状如乌龟,名“金龟望海”;一石形如大鼓,名“响鼓震天”;一石如龙之头,突出的两眼里常年流水,名“白龙泪眼”。北山的几块巧石更为奇特:一石形如大船,长10余米,宽4米,一人推之如船颠簸水中,众人推之也是如此。相传这是玉帝3岁儿子金孩儿下界时乘的小船;一石高约20米,长宽约15米,巨石南端,中部凹陷,两旁高出,状似座椅;传说瑶池王母曾在此石落座。仙人座前有一小石名垫脚石,座后一凹石名仙人盆,神话传说王母曾在盆中沐浴;一石高卧,光滑平整,形似棋盘,楚河汉界依稀可辨,相传南斗、北斗星君遨游四海路过此地,曾在此石对弈。棋盘石底部由10余块大片石组成,形态各异,构成一组妙景。两片巨石壁立,露一线天光,可容一人沿两壁攀缘至棋盘顶,谓之“一线天”。3片巨石横卧支撑,形成深5米,宽3米,高2米的小屋,传说有仙人居此,谓之“仙人居”。石屋南面的倾斜巨石上有两幅不知凿于何时的壁画,一为如意头形图案花,一为鹿形兽。塔山山腰有两石槽,传说金国太子金兀术驻军此地时,以凹石为槽注水饮马,一石倒水即干,名旱马槽,一石马饮不竭,名水马槽。除此之外还有神龟观斗、牛望天河、大鼓迎宾、犀牛望月,仙人坐石等。</p><p class="ql-block">浮槎山又名北九华,佛教鼎盛时期有寺庙10余处,甘露寺、浮槎寺最为有名。甘露寺又名大山庙,位于浮槎山主峰,合巢泉旁,主殿二进一院二厢,四周山头、山涧的7处庙宇属甘露寺下院。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为求雨而建。浮槎寺又名道林寺,《天下名胜志》载,浮槎山有道林寺,寺有碑略曰:梁武帝第5女梦入一山为尼,早晨奏帝。乃取名山图,展观此山,恍如梦境。天监3年(公元504年)勒建。道林寺成,帝女遂入山削发为尼,号总持大师。梁女墓在殿东百余步,塔下有海榴一株,相传为公主亲手所植。合巢泉以北400米处,尚有古寺遗址。浮槎寺的建筑比甘露寺更加宏伟,民间有“三百尼姑八百僧,骑马关山门”之说。</p><p class="ql-block">浮槎山原有宝珠寺,红莲寺、龙会寺、桃花庵、地母庵、陈柱庵、朝云庵,现已无存。</p><p class="ql-block">不仅欧阳修对浮槎山和浮槎山泉评价很高,而且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文人墨客,诸如宋代的释用逊,明代的黄道月、梅山,清代的李天馥、杨开森、左辅、王政谦,以及现代众多名人雅士,多爱以浮槎山为题赋诗作画,其人文景观之丰富,是海内外名山所少有的。</p> <p class="ql-block"> 制作:王劲量 </p><p class="ql-block"> 时间:2025年3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