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

雨亭

<p class="ql-block">隋唐洛阳城是隋唐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会和丝绸之路的起点,蕴含着洛阳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永泰门和乾元门位于应天门以北,明堂天堂以南,作为隋唐洛阳城宫城轴线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都城轴线建筑的空间秩序和政治礼仪表达,其发掘是对于隋唐洛阳城宫城轴线空间格局的重要补充。</p><p class="ql-block">永泰门南对则天门(唐应天门),北对乾阳门(唐乾元殿或明堂处)。作为宫城内的一座宫门,永泰门及步廊遗址的发掘明确了其位置、建筑形制和沿革变化,且隋唐时相继沿用。为进一步了解隋唐时期宫城的布局变化提供了资料,同时也补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p><p class="ql-block">应天门北有乾元门,乾元门内为乾元殿,武则天时期改为明堂,玄宗时期又改为含元殿。乾元门是宫城正殿乾元殿所在宫院的正门。乾元门遗址的发现,明确了以宫城正殿为核心,四周轩廊围合而成宫院的建筑形制布局,宫城大内的空间格局、建筑形制和沿革变化更加明确和完善,并与文献记载和历史事件实证与互动。</p><p class="ql-block">武侧天六十七岁在应天门登基…</p> <p class="ql-block">应天门远眺…</p> <p class="ql-block">永泰门遗址广场…</p> <p class="ql-block">天堂…</p> <p class="ql-block">天堂大殿…</p> <p class="ql-block">娥眉气宇</p><p class="ql-block">天下胸怀</p><p class="ql-block">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共在位十五载。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名正统的女皇帝,今人看来,武则天善治国、重贤才,首创科举考试"殿试"制度。武则天主政期间,政通人和、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包括文辞、服饰、军备等人文、物质领域的成绩为后世发展贡献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天堂内掠影…</p> <p class="ql-block">明堂遗址地坑…</p> <p class="ql-block">升仙太子碑</p><p class="ql-block">圣历二年(699年)二月,年已76岁的女皇武则天,驾幸嵩山经过猴氏县,登维山,谒升仙太子庙。此情此景令女皇感慨万千,在回到洛阳后她撰写了升仙太子碑文,令镌于贞石。然而据碑阴的题记记载:神龙二年(706年)八月二十七日,"相王李旦奉制刊碑刻石",此碑直到神龙二年才树立起来。</p><p class="ql-block">武则天亲自撰书的升仙太子碑文。表面上是写太子晋升仙故事。表达了晚年武则天对长生不死的仙人的艳羡。她笔下的神仙与仙境实际上就是武则天苦心要达到的理想与境界,而碑文正是她晚年心态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升仙太子碑》的碑体高广尺寸数据为:■碑身高:3.59米</p><p class="ql-block">■蟠龙首高:1.65米</p><p class="ql-block">■赑座高:1.30米</p><p class="ql-block">■身、首、座加在一起通高:6.54米■碑广:上宽1.58米下宽1.74米■碑厚:0.55米</p> <p class="ql-block">清明惠民治国有成</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在经济上很早就在"建言十二事"中提出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惠民主张。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 经济快速发展 户口数永徽三年(652年)为380万户,到她退位的神龙元年(705年)增长到615万户,即53年口增长将近一倍。尤其神都洛阳,当时有三市,水陆交通便利,其北市的新潭系深水码头,"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贩贸易,车马填塞"。691年,武则天传旨迁关内七州数十万户,以实洛阳,使洛阳人口激增,超百万之多。神都洛阳俨然是一座繁华的国际大都会。洛阳含嘉仓储粮可达约合今75000吨,大多是武则天时的长寿、天授、万岁通天、圣历年间贮纳的。"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由于推行均田和风调雨顺的年景,造成了粮食的丰稔。</p><p class="ql-block">建言十二柱…</p> <p class="ql-block">通天宫与辟火珠</p><p class="ql-block">证圣元年(695年),明堂被大火烧毁。之后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三月重建完成,号曰"通天宫"。四月,由武则天亲自主持祭祀之礼,大赦天下,改年号为万岁通天元年。</p><p class="ql-block">据《资治通鉴》记载"丁巳,新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规模率小于旧。上施涂金铁凤,高二丈,后为大风所损;更为铜火珠,群龙捧之,号曰通天宫。赦天下,改元万岁通天。"</p><p class="ql-block">据《旧唐书》礼仪志二记载"则天寻令依旧规制重造明堂,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广三百尺。上施宝凤,俄以火珠代之。明堂之下,圆绕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p><p class="ql-block">据《唐会要》记载"其年三月,又令依旧规制,重造明堂。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广三百尺,上施宝凤,俄以火珠代之,明堂之下,圆绕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至十年十月十五日,复题乾元殿为明堂,而不行飨祀之礼。至二十六年十月二日,诏将作大匠康督素,往东都毁明堂。素以毁拆劳人,遂奏请且拆去上层,卑于旧制九十五尺,又去柱心木,平座上置八角楼,楼上有八龙腾身捧火珠,珠又小于旧制。周围五尺,覆以贞瓦,取其永远,依旧为乾元殿。"</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崔曙所写《奉试明堂火珠》诗: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p> <p class="ql-block">神宫与涂金铁风</p><p class="ql-block">明堂有一奇特之处是龙朝凤。明堂顶盖是圆形,盖上盘有九条龙,共同朝着一只金凤凰。《唐书》记载说:"盖盘九龙捧之圆盖顶部为鸾蕉,黄金饰之,势若飞嘉。号万象神宫。因改河南县为合宫县。"(注:圆盖顶部的鸾蕉,实际是展翅奋飞之凤凰,象征女皇武则天,仅这个饰黄金的凤凰就高一丈,约2.94米。后人将原来史书记载的"凤凰"改称"鸾蔫"、"飞素"。)据《旧唐书·武后本纪》记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杨、泸、撑、棍,藉以为本。下施铁渠,为辟雍之像,号曰万象神宫。"凤凰周身涂满黄金,傲然屹立于明堂之巅,高耸入云,展翅欲飞。在蔚蓝的苍穹的阳光下,九条金龙众星捧月地托着这只耸壑凌霄的金凤。</p> <p class="ql-block">明堂…</p> <p class="ql-block">应天门远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