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春天,注定是一个孕育和萌发故事的季节。正如我市青年作家单国伟首部散文集《杨柳依依》与大家的美丽邂逅。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伟大梦想,都有一串关于童年、父爱、亲情的故事。这些故事宛若高挂夜空的灿烂星辰,又似深埋岁月长河的宝石珍珠,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闪现独特而璀璨的光芒。作者用饱含朴素与真诚的笔触,以浓郁的西北风情和深切的家国情怀,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别样的青春、梦想与爱的生动画卷。唐代诗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b></p> 新书出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新视域下回望和审美的故乡书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单国伟散文集《杨柳依依》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吴振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兔年春节前夕,一次文学交流会上,青年作家单国伟对我说,要出版一本散文集,想请我写个点评。我当下答应了,随口说:“可以,我先学习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我收到他的散文集《杨柳依依》电子版时,看到标题的第一感觉,就是春意盎然,春风拂面,浓情依依。这多好的书名!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含情脉脉。于是,我便急忙打开文档,在手机屏幕上阅读,想尽快了解作者的“依依”之情到底从何而来。显然,标题来自《诗经·小雅·采薇》:</span><b style="font-size:20px;">“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b><span style="font-size:20px;">的诗句。“杨柳依依”的意思: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依依:轻柔的样子。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而作者借物喻人,寄景抒情,让我的思绪随着阅读渐行渐远,顺着他清纯的文字表述,厚重的情感宣泄,无限的故土思念,抵达另一种审美境界。作品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乡村图景和优美情绪,这让我阅读时心情凝重,思绪万千,难以抑制精神上的优思苦恋。事实上,作者是由大西北迁居南粤惠州的“新客家”,他对故土难离的缠绵绻恋,为事业而背井离乡的“苦行僧”生活历程,深深刺痛了我的心田。他的这种经历和情感故事,让我百感交集,五味杂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柳依依》是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命叙事与记忆之书,书写乡村绻恋与别离之情,乡土气派和现实万象的写实之作。作品对故土、家庭和迁移、奔腾的种种内因和表象,都印刻在作者的具体叙事中,创造了当代回望和审视的厚重精神意蕴,是值得赞许的。书中的一人一事,一字一语,都展现和张扬了作者的人格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看来,谈论此书,不妨有诸多角度,但乡土文学在新时代下显现出的新视角新变化,是最值得重视的创作成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乡土文学的概念自鲁迅始,如今已成浩浩荡荡,蔚为大观之百年谱系,这多指乡土小说。可是,《杨柳依依》显然不是小说,是自小说之后更为迅猛发展的散文文体之一,是众多乡土小说延长线上的另类写作。鲁迅小说《故乡》发表后,从《故乡》开始,知识分子回望故乡成了现代汉语文学的母题。当时的鲁迅,在故乡看到的是渐渐呆滞的闰土和“眼睛间或一轮”的祥林嫂们。在鲁迅那里,乡土并非自然之地,乡土充满社会和文化的规定性,是宗法秩序治下之城。对于追求现代民族、国家、政治、文化进步的启蒙知识分子来说,这样的乡土是压迫性的,是吸附生命活力的怪兽。与鲁迅不同,沈从文对乡土和故乡的认知是肯定的,也是审美性的。在他那里,乡土不仅不是怪兽,还绽放着一朵朵淳朴至诚的人性之花。不妨说,鲁迅和沈从文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两种最经典的视域:启蒙性和审美性。启蒙者审视乡土,期望乡土内部发生现代性文化位移;审美者心仪乡土,将乡土之城想象为人性和精神的栖息地和乌托邦。只要当代性没有真正到来,启蒙和审美这两种乡土图式就不会发生真正的改变。而后五十年,中国的乡土文学诞生了乡土散文,并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其中,萧红、汪曾祺、贾平凹等一批为代表的乡土散文作家,形成了当代中国小说与散文的并蒂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显而易见,《杨柳依依》不再是现代性视域下的乡土书写。现代的各种质素,已经迅速渗入了乡土内部。具有真正现实感的作家,必然无法再站在启蒙或审美的立场来书写乡土。当代多样世界内部的社会景观和精神难题,召唤着当代作家去面对和处理。作者无疑是感受到此种召唤,在背井离乡走入军营,到现代都市生活几十年后,常回望故乡,要书写乡土内在的空寂和荒凉,更要书写自己进城生活后的精神之根所出现的困境和危机。关心土地、父母、兄弟、姐妹,关注人和乡村的生机和危机,乃至消亡。作者进城当兵后,又南方留城工作,远离他大西北的故乡和亲人,日日夜夜魂绕着他,使他无法在都市激情下,放弃远去的故乡、土地和亲人。他认为,这些是他作为风筝一样的母线槽,风筝飞得再高再远,永远离不开线槽这个根。他不得不回头眸望当下乡村振兴春雨下,当代乡村人内在的精神依托,进行文思的梳理,寻找到《杨柳依依》的内核,勘探心灵深处的亮点,寄托希望之光的巢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柳依依》中,作者收集了五十篇散文短篇,分编</span><b style="font-size:20px;">“愿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b><span style="font-size:20px;">等四个章节,从少年写到中年的苦涩生活,和新时代中砥砺奔腾的奋斗历程。作者在《杨柳依依》中的叙事主体都是少年时代,与父母亲和兄弟姐妹的遭际而展开的。全书十五万字中,大部分叙述都与父母有关,以家庭、土地、村庄为主轴,既深入了当代乡土世界的凡人小事,邻里关系,表象都是些人情世故,家长里短,生儿育女的汤汤水水和根根须须,沟沟壑壑,杂七杂八的乡村故事,鸡毛蒜皮,实质上却让读者从中窥见乡土精神畸变下的水落石出。作者对父母的叙述,采用了小说创作雕阑画础之功力,不遗余力地将乡村和父母的繁杂生活,梳理清晰,刻画鲜明。用慢条斯理的笔墨,从容地将乡事、家事、平常事,描绘出充满浓烈乡音,饱含辛酸,且又勤劳朴素,敢与命运抗争,善良而不畏艰险的灿烂形象。全书以父母为主线,在绝对真实的叙述中,人物形象深度刻画,让生命在记忆叙述中闪出光亮。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传记小说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是一名远离大西北的故乡,在南粤惠州落脚多年的新客家人。他与故乡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父母是他牵挂最多的人。或许因为少年时家道贫苦,而今生活安逸,更加感念他们,并常常透过对父辈的惦记,而重新审视与父辈及故乡关系的契机,对父母生活和兄弟姐妹,以及对故乡所寄寓的,其实是如何重建当代人与文化之根的关联和认知问题。作者与父亲及故乡的精神关系,既非“感恩”,也非“恋父”。对于启蒙者而言,他们希望通过“感恩”,来为民族文化开创新的可能性;对于守成者而言,他们则希望通过“恋父”所代表的象征秩序,保持文化的稳定性。可是,就当代而言,当我们返身回眸故土家园,会发现我们,乃至父辈、祖辈的来路,已日渐模糊。鲁迅的时代,闰土们还困守故乡。而作者所凝视的故乡,那些无数的当年的闰土们,已经成为《杨柳依依》中的兄弟姐妹们,已然扑腾冲向外面的世界。他们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的勇敢搏击,有的上岸安逸,有的靠岸喘息,有的葬身大海……他们与故乡的根,被生生地扯断,或残忍地斩断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柳依依》虽是一部散文作品,但其抽丝剥茧式的细小和形象鲜明的小说范例的叙述,以及见微知著的精雕细刻,更加真实感人,引人入胜。它融入小说写作的笔法,却又不失散文的真实性。从只有一个纵剖面,却有无数个横截面的人生、历史和社会变迁的流脉,切入最具有父辈代表性的关联要紧处。纵面立足乡土这一时空,横面截取父辈一段生活,乡村一页门缝,为作品叙述点上蜡烛,在真实中透射了光亮,为散文体载的延伸承重,和思想艺术境界的段位提升,做出了有益尝试。</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柳依依》在新时代散文书写中,闪现出了可喜气象。概括起来有几个特点:一是为乡土散文写作注入了连贯而全景式的具有传叙式的元素。散文写作常见于短小精干,一事一叙,而作者别开生面,旧瓶装新酒,以质朴诙谐,流转自如的滔滔不绝,如数家珍的灵动描述,既完整保留真实性,又充满语境的灵动性,让父辈的真实故事场景和人文风俗鲜活起来。吸收故事话本、民间传说、现代网语等文化元素,在叙述中,锤炼提升为源于真实而高于生活的典型情境、典型形象和生活叙述;二是探索大时代突变的背景下,以全新视域回眸和审视故乡的风景和人文,以独特的选材和叙述形式,支撑起故乡悠远景深的凡常人生画面组合,具体而微地牵连起故乡历史脉络,折射出大时代风貌。以轻驭重、以小搏大的写作方向,和孜孜不倦、精心探求的蓬勃干劲,值得点赞;三是复兴工笔风俗画式的世情叙事,状写父母、阿公阿婆以及外公外婆的暮年,些微俗世的叙述中透出雅致,简洁素净中若有方言俗语的独特风味;四是深化细化父辈叙事,以交叉变奏的视角,为不同身份、不同个性却又同样的写作个体,如父亲的父亲,我的父亲,母亲的母亲,我的母亲等等范例,展开向生命之源怀想似水流年的内心叙事,以非情节化的散文式片段絮语,展开前辈一生所爱和临终时显现尖锐的心灵刺痛感。同时,把乡村生活背景下的前辈晚年坚韧挺拔,和后辈之间既相濡以沫又自尊自立的温暖清新,烘托映衬得可亲可敬,壮怀悲悯;五是将叙事的主线交叉夹叙夹议,让人物永远在字里行间婉转流动。《杨柳依依》中,在表现人物形象,描写自然地理交叉的乡村与都市生活圈内,用探索的目光勘察故乡的原风景和人。表现手法上进行了更新,以“我”为叙述主体,时而“我”在讲述,时而不知不觉中已经切换视角,嵌入模糊穿插,不着痕迹地完成了时空腾挪,娓娓道来。当然,由于叙事所处时代不同,旧有秩序的破坏与重建,乡村伦理的交织与悖离、多元文化的审视与冲击,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更替等等。所有这些,带着天然温情与粗砺肌理汇入新时代的风云际会,显示出天翻地覆的样貌。似在提示我们新写实未竟,“先锋写作又突现散文中”,推动题材拓展,探讨故乡神韵,是振兴散文的一种创新写作,也已经来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单国伟的《杨柳依依》的叙事表达和叙述延释,都具有明显的新时代语境和视角。文学创作上的“新”,一如其他领域的新,唯有扎根落地,重生于本土,才能获得新生命,并开枝散叶,焕发出接续传承的新活力。百年前,鲁迅追问的是乡土之民如何进入新世界;百年后,我们所面对的,则是乡土成了空山,当代人如何重塑生命之源的难题。两者都是真问题,铁现实。因此,我们便知,《杨柳依依》不仅关乎一家、一村、一镇,它真正关切的是脱乡入城的当代人的原乡问题,是每一个逐渐失去故乡的中国人,何以安身(魂)立命的精神性难题。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环环相扣,波浪相继,紧密衔接,叼泥垒土般系列式发展本相的时代已经到来。引风气之先,行进于前沿,重续并促成文学艺术真正更新迭代的时代已经到来,并将开出灿烂丰硕之果。</span></p> <p class="ql-block">(序者系中国作协会员、惠州市小说学会会长、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p> .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杨柳依依》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单国伟,(笔名天外天下)全国公安作协会员,惠州市作协会员。祖籍甘肃临泽,现居惠州。作品散见《海外文摘》《啄木鸟》《散文选刊》等。著有长篇小说《挺立潮头》《乡村振兴之不屈的脊梁》、散文集《杨柳依依》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美篇号所转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仅作分享。</p> <p class="ql-block">制作:陈 晨</p><p class="ql-block">一审:杨 理</p><p class="ql-block">二审:黄伟辉</p><p class="ql-block">终审:陈 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