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638年,徐霞客行至贵阳,在《黔游日记》中写下“青岩其城新建,是贵省南部要害”,这座被他称为“南部要害”的石头城,就是今天的青岩古镇。</p><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南部,距贵阳市区30公里左右。这里有九寺八庙五阁二祠一宫二堂一院一楼一府等历史遗迹百处以上。古镇最早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为军事屯堡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贵州状元赵以炯(贵州状元第一人)和平刚先生(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贵州剪辫第一人)的家乡。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战役,近代有著名的“青岩教案”(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7月29日,爆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教案,即“青岩教案”,掀起了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序幕)也发生于此。</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9日,春阳正好。温州羽依户外29名队员走进青岩古镇,聆听一座古镇的千年回声:“青岩之奇,在乎军魂不死,文脉不绝!”</p> <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该牌坊建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是表彰周朝忠的妻子王氏和儿媳刘氏。王氏含辛茹苦拉扯儿子,儿媳刘氏尽孝将婆婆侍奉到耄耋之年,为周家抚养子孙,在当地传为佳话。同时,这个石坊也是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式,四柱南北两面皆有云鼓护柱。</p> <p class="ql-block">面对如此的布局,心想这里肯定是一个有故事的古镇。行进约300米,通过检票口,旋见三面环水的高地上有一座斑驳的石阶和城楼,名为“定广门”。团中79岁的老奶奶驻足城楼,望着垛口间摇曳的野花出神:"六百年前戍边的将士,是不是也这样看过春天?"</p><p class="ql-block">这座明洪武年间的军事要塞,最初只是贵州卫辖下的青岩堡。当我们触摸城墙里暗嵌的"洪武二十六年"铭文砖时,仿佛触摸到王朝经略西南的脉搏。据说明代在此屯兵两万,军士战时为兵,闲时为农,自产粮仓可支三年,我恍然道:"难怪那些石巷曲里拐弯,原是防着苗兵突袭的阵眼啊。"</p><p class="ql-block">咸丰年间,定广门硬扛太平军石达开的数次进攻,因此有“攻不破的青岩”之称,石阶上的凹痕至今残留着马蹄与刀剑的印记。</p><p class="ql-block">我们登上城楼,眼前是姜文《寻枪》中马山奔跑的街巷,耳畔似有明代守军的铠甲撞击声。科学家解释这是城门拱形结构放大的风声,但当地人更愿相信是战魂未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定广门向北步行百米,便来到了赵理伦百岁坊。这是道光皇帝给青岩首富赵家的“表彰状”,本质是政治拉拢。</p><p class="ql-block">牌坊上的石狮俯冲姿态打破传统,美术家刘海粟赞它为“动态美学巅峰”。但坊顶暗藏的48枚苗银符钉,暴露了赵家用苗族巫术镇风水的野心。</p><p class="ql-block">据说这里原有八头“下山狮”,遗憾的是八头石狮消失了一头。2019年,缅甸华侨在江西会馆墙里挖出一头石狮残骸,刻着青岩赵家的徽记,牵出清末跨国文物走私的暗流。</p><p class="ql-block">据说用手机闪光灯照射石狮瞳孔,高倍放大可见微雕《道德经》片段,这是清代匠人用“影刻”工艺留下的信仰密码,我试了一下,但没发现什么,或许据说子虚乌有。</p> <p class="ql-block">转过茶马巷,石板路上马蹄印深陷如锁孔。明清两代,十万斤川盐、三万担滇茶在此集散,马帮铜铃震碎晨雾。我走过抚摸着斑驳的拴马石,仿佛看到马匹上那沉甸甸的背篓,年轻小伙单薄的身影。那驼铃叮当的商队从茶马古道的历史皱褶里渗出,在青石板上投下流动的剪影。说明这又是一条扼守着云贵乃至西南边陲咽喉的千年茶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转入青岩最具特色的一条巷子“背街”,它是姜文电影《寻枪》的取景地之一。路窄而幽静,青石板泛着冷光,是摄影的绝佳地。</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背街曾是秘密屯粮地,石墙夹层暗藏粮仓,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战时期,周总理的亲属曾藏身背街石墙后避难,因此这条巷道成为红色革命的“隐形保险箱”。</p><p class="ql-block">据说到了晚上,月光下的背街石板会泛出血色纹路,因此留下了“幽灵传说”。不过科学检测为铁元素残留,或许是兵器摩擦,亦或是战血渗透的悲歌。</p> <p class="ql-block">既然到了青岩古镇,那也要去文昌阁看看,触摸贵州文脉起点,《康熙字典》的编纂者周渔璜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p><p class="ql-block">百米外就是状元赵以炯老宅,据说他们家连书房方位都暗合文昌星位。青岩最出名的美食莫过于青岩猪蹄,也叫状元蹄,因为当年赵以炯进京赶考时吃了家乡的猪蹄,寓意“朱笔题名”。队友池上莲花买了一袋,我看着褚红油亮的猪脚,色泽喜人,香气缥缈,便撸袖大快朵颐,颇觉“有瘾”。</p><p class="ql-block">有关于青岩卤猪脚还有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相传在清朝时期,贵州青岩赵以炯为上京赴考,常温功课至深夜。某天晚上觉得肚中饥饿,便走到北门街一夜市食摊,点上一盘卤猪蹄作为宵夜,吃完之后对其味道赞不绝口。摊主听后上前说:“贺喜少爷”。赵以炯问:“何来之喜?”。摊主不失时机解释:“少爷,您吃了这猪蹄,定能金榜题名,‘蹄’与‘题’同音,好兆头啊。”赵以炯听后大笑,并未放在心上。不日,上京赴考,果真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成为云贵两省自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回家祭祖时,赵以炯还重礼相谢摊主。</p> <p class="ql-block">在赵以炯状元故居,二十九人静静仰望"文魁"匾额。这位光绪年间的状元让黔中大地首次叩响科举巅峰,他的书斋里至今悬着"笔补造化"的警句。当我戴上老花镜细辨《青岩教案始末》碑文时,光线正穿过天主教堂的彩窗,在佛寺的香炉与道观的檐铃间织就光网——六百年的儒释道耶在此和解。</p> <p class="ql-block">当走到破旧的周氏故居,我原还不以为然,但看了简介后,掏出手机买了门票,进入内院。参观完毕才知道,全面抗战爆发后,贵州成为了大后方,许多企业、学校等搬迁到此。浙江大学、贵阳女子师范学校、女师附中、乡村师范学校等曾经迁徙到青岩,其中浙江大学的教室、图书馆、办公室设在龙泉寺,学生住在慈云寺西迁到了龙泉寺。青岩古镇为中国的后方教育的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还有许多人避难于青岩,当时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置点,把许多革命干部家属迁徙到青岩,其中就包括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和博古的家属等。现在青岩古镇的周氏故居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最后到了西街的“万寿宫”,这里藏着最硬核的商帮传奇。万寿宫最初是明清时期江西商帮(江右商帮)在全国各地修建的同乡会馆,江西商人以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许逊(许真君)为精神象征。万寿宫既是商帮聚会、议事的场所,也是祭祀许真君的道教宫观。</p><p class="ql-block">道观里最有看点的是进门的屏风以及戏楼。这块屏风是云贵第一位文状元赵以炯所赠,中间这个字有三个认法,既是缘,也是福,还是禄,是贵州省省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屏风走进去便是戏台,戏台横梁雕刻“鸿门宴”“十面埋伏”等故事;戏台正中还有一张国宝级文物“金丝楠木椅子”(不知真假,据宫内的讲解员阿姨所说,也许是假的,忽悠我)。据每逢许真君诞辰,万寿宫举行法会,吸引信徒参拜,形成“以商养庙,以庙聚商”的生态。</p> <p class="ql-block">正午的佛光漫上慈云寺古柏时,老奶奶倚着万寿宫的红墙说:"年轻时总觉得历史在书里,如今方知,历史是老太太鞋底沾的苔痕,是马帮踏出的酒窝。"青岩的军事筋骨、商旅血脉、文教精魂,此刻都化作一缕清风,掠过我们这群寻脉者的衣襟。古镇如一部打开的典籍,二十九双手共同托住了文明传承的重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