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版《万全县志》 序三(译文)

东方云涵

<p class="ql-block">【译文】 序三</p><p class="ql-block"> 雍正九年(辛亥年),我承蒙朝廷任命,辅佐治理万全。过了三年,到了乙卯年,我又担任了万全知县这一职务。 </p><p class="ql-block"> 我才能平庸浅薄,却从事管理百姓和社稷的事务,从早到晚都兢兢业业,生怕出现过错,连空闲时间都很少。偶然有一天得闲,我把当地的贤能之士请到衙门中,向他们询问地方沿革、利弊情况,以及古今政治教化的源流和得失,倾听他们的看法。然而众人茫然,没有什么可以回应我的。原来,万全县虽然地处天子脚下的京畿地区,但过去饱受战火侵扰,城外一带土地贫瘠,如同不毛之地。国家给予百姓庇护,让百姓休养生息长达数十年,才将卫所改制为县。之前那些阅历丰富、德高望重的人已经无法再请教,而锐意进取的年轻人又都把精力放在科举考试的课业上。这使得当地的历史掌故日渐被埋没,实在令人感慨!</p><p class="ql-block"> 之前,知府石梁人王公来宣化任职,刚到任就询问下属各地志书是否完备。凡是他巡察所到之处,以及下属官吏前来拜见时,都会提及此事。后来他召见我,对我说:“你知道治理地方的方法吗?治理地方,并非仅仅处理好公文、钱粮等事务,以避免受到批评、谋求政绩就足够了。必须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国家的习俗。这其中关系到国家的根本,也与民心所向、政治教化密切相关。往大了说,阴阳变化、水土的刚柔燥湿各不相同;往小了讲,物产动植物在保障民生、发挥作用方面也各有差异。考察古代的情况,可让前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将当下的治理经验流传后世,能让后人有效仿的范例。 </p><p class="ql-block"> 《易经》说:“通晓事物的变化,使百姓不会倦怠。”《尚书》说:“学习古代的制度来做官,商议事情要依据制度,这是常法,要以此为准则。”所以在《周礼》中,大司徒用辨别土地、考察土宜、均衡土地赋税等方法,辅佐君王安定天下;又设置土训、诵训等官职,专门负责解说、引导君王了解各地的情况。这就是各个县邑要编修志书的原因所在。哪怕是只有几户人家的集市、村落,从它的起源到发展兴衰,其中的缘由都蕴含在里面。从外在的迹象去推断,可以了解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和趋势。所以说,县邑无论大小,治理起来就如同奏乐一样,节奏急促就会显得杂乱,过于繁琐就会导致混乱。就像那些乐师,每天舞动手指、拨弄琴弦,却不明白音律的正变之节,无法演奏出高雅的乐曲,只能沦为庸俗的乐工;那些为官者,每天忙于处理文案、判决事务,却不探究古今治理得失的根源,无法推动地方治理,只能成为平庸的俗吏。正因如此,编修志书,也是关心治理之术的人必不可少的功课。</p><p class="ql-block"> 虽然如此,编修志书的方法,考究古代之事很难,了解当下情况也不容易。那些传闻、逸事,留存稀少,而且很多记载因循旧例,取舍混杂,这是不了解古代情况的弊端。不了解古代,就只能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其失误就在于内容空洞、文风浮华,只追求形式而缺乏实质。对当下情况的记载,若是随意拼凑、牵强附会,只关注细枝末节而遗漏关键要点,不审慎考察利害关系,不核查法令制度,这是不了解当下情况的弊端。不了解当下,就会在面对事情时茫然无措,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其失误就在于虚妄不实。典籍极为广博,史部所收藏的郡国志记,多得能让拉车的牛累得出汗,但要从中找到恰当可用的却非常少,这也是因为没有深入研究编志方法的缘故。所以编写志书一定要做到真实、严格、慎重、严谨,如果没有证据,宁可空缺不写,这又是编写志书的原则。我恭敬地答应后,退下来与乡里的贤士大夫们商议,翻开发掘旧有的文献,对经书进行考证,参考史籍记载,同时借鉴前代贤人的记述,以及官府所公布的政策、民间所传颂的内容,一切都遵循王公所说的原则进行汇集编撰。书稿还未完成时,恰逢王公因其他事务离任,临行时他对修志之事更加关切、嘱托。我越发担心自己无法达成王公的期望,不敢让他这份拳拳之心落空,于是进一步对书稿进行删改润色、增减内容,又过了十个月才最终完成,共十卷。完成后再次审核,发现王公之前所指导的内容,在书中大概只占不到十分之三。唉!这观察了解实情是多么困难啊!</p><p class="ql-block"> 《诗经》不是说过“因为自己有美德,所以能继承前人”吗?回首往事,我幼年失学,伴着青灯苦读的时光宛如梦境。等步入仕途,忙于职事,疲于奔命。一旦要从事著述之事,又怎敢保证能符合要求呢?然而,我也不敢有所隐瞒。本县虽然地处偏远、面积狭小,但实际上是内外交通的枢纽要地。可自设县以来,相关记载却十分匮乏。倘若再过几十年,过去流传下来的事情会逐渐被埋没,即便当代的典章制度,又怎敢保证没有虽有记载却不完备的地方呢?况且我曾得到贤德君子的教诲,更无法推辞修志之事。于是,我抄录副本,呈送给道宪钱塘人金公、京江人王公以及现任知府金陵人王公,承蒙他们认可,这才交付刊印。</p><p class="ql-block"> 美玉最初也是由粗糙的石头雕琢而来,事物总是从简陋逐步走向完善。丝麻若能妥善经营就不会荒废,菅蒯这类野草虽不起眼但也有其用途。那么这部志书的编纂,虽然粗糙浅陋,与学识渊博者的著述不能相提并论,但我怀着对前任知府殷切期望的敬意,实在是不自量力,衷心希望能对地方有所助益。期望后世的君子能从这部志书中获取参考,并加以完善,那么我这开篇之作,也并非毫无作用。如果有人认为我是用文章来粉饰治理之术,那我实在不敢当。</p><p class="ql-block"> 乾隆七年(壬戌年)秋七月,郵州左承业撰。</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