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棕尾褐鹟在广州的浔峰岗越冬路过待了十天左右的时间了。它在一株杉树被大丛蔓藤缠着的周围飞出飞入,飞上飞下,像燕子一样,在你眼前晃来晃去,捕捉食物,有时也飞到山的其它地方觅食。棕尾褐鹟总喜欢站在蔓藤上,小藤晃悠像打秋千,并且会在藤上待一会,让你有时间给它拍照。开始,这只鸟很怕人,走不到跟前,现在已经不是很怕人了,要是动作小点时,几米远它也不飞走,因此手持拍摄会有优势。</p><p class="ql-block"> 之前用佳能RF600F4镜头拍摄,得用脚架。最近用索尼A1二代+200-600变焦镜头,拍林鸟,携带使用都方便,有优势。</p><p class="ql-block"> 现已进入4月中旬,往年到了5月初,越冬的鸟绝大多数都会飞走,留鸟忙于育雏繁殖,也有鸟会飞来繁殖,像蜂虎,值得期待。</p> <p class="ql-block"> 棕尾褐鹟(wēng) (英文名:Ferruginous Flycatcher,学名:Muscicapa ferruginea),是雀形目鹟科鹟属的鸟类。又名: 红褐鹟,拥有明显的大头外观和独特的灰头、橙褐色身体与亮白眼圈,使其在分布区域内独树一帜。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中部以及台湾等地。</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棕尾褐鹟体长约12-13厘米,体重9-16.7克。头部大部分呈灰色,上体至翅膀上方和背部为暗锈褐色,臀部和尾羽侧面明亮的赤褐色。冠部和脸部更显灰暗,眉纹淡橙色,有明显的白色眼圈。下颚基部黄色,腿色由浅粉红至棕红色。两性相似,幼鸟头部有大量淡黄褐色斑点,翅膀和背部有更大的淡橙色斑点。</p><p class="ql-block"> 这只棕尾褐鹟身上特征明显,与其它小林鸟在一起时,它的棕黄腹部,棕褐背部都很明显,易于区别。</p> <p class="ql-block"> 棕尾褐鹟栖息于湿润的阔叶林,偏好橡树林,也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冷杉林以及印度东北部的茂密混合低地丛林中发现。活动于森林的较低和中间层次,常在小空地和树倒区捕食昆虫。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幼虫为食。</p><p class="ql-block"> 棕尾褐鹟在一处觅食时,会在站立处反复多次在同一点周围飞起飞落,不会飞得很远。</p> <p class="ql-block"> 棕尾褐鹟繁殖季节至少在6月和7月。巢呈杯状,由苔藓、植物纤维和地衣构成,通常位于离地面3-15米的树干或枝条上。每窝产2-3枚卵,双亲共同孵卵,但关于孵化期和雏鸟离巢期的信息尚不详。</p> <p class="ql-block"> 棕尾褐鹟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中部,台湾。非繁殖季分布于东南亚和菲律宾北部、西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