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末和民国时期,我们小兴安岭有一条“龙奇官道”。</p><p class="ql-block">1911年民国政府设龙门镇招垦局,拟放龙门镇等地段毛荒之地。1912年设龙门设治局兼招垦专员,局址驻地在龙门镇,也叫老龙门,即现在的龙门农场场部西。</p><p class="ql-block">1916年初,因龙门县城龙门镇一带山高石多,井深水质差,经县知事辛天成请示省公署批准,将县治所迁至今龙镇政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1915年春,龙门设治局迁至西南30里的新址。</p><p class="ql-block">3月1日龙门设治局升为龙门县,序列二等县(民国6年5月16日大总统指令照准)。因龙门县与广东省龙门县重名,于民国6年(1917年)7月14日改称龙镇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逊克县志》记载: “民国十八年(1929年)稽垦局改升为逊河设治局,由于初建,机关简单,仅设一警察署,驻县城内,统辖全境治安”。至此冠名“逊河”二字。</p><p class="ql-block">1913年,龙门设治局兼招垦专员于振清向黑龙江省行政公署呈请,由龙门向东直达黑龙江岸之乌逊河口处,开辟一条大道,称龙奇官道,横断兴安岭,以利交通。</p><p class="ql-block">关于“龙奇官道”,《黑龙江逊河县志》载:江省当局鉴于黑龙江沿边一带交通梗塞,倘一有惊,沿江封锁,各县人民进退维谷,陷于绝地。毅然派员开山伐木,修成此路,所耗公款不下数十万元。当时兴安岭迤西,各县民户往来均由此路行走,颇称便利,且于国防亦有绝大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民国朱庆澜《黑龙江政务报告书》载:呈内务部送龙门镇直达黑龙江岸大道略图文载:为呈报事。案奉大部江电:内开:江省拟由龙门起向东直达黑龙江岸,辟一大道,所陈各节,计划周详。且此举关系边疆利害极重,本部自应力予维持,希将记住该境略图赶绘一份,克日呈复,以便提交国务会议等因,当经电饬该局赶速照会在案。兹据呈送略图二纸前来。除留存一份备查外,理合检同原送地图一纸,呈请大部查核施行。谨呈内务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据民国何煜撰《黑龙江垦殖说略》记载:近则龙门至奇克特卡官道以及嫩江至漠河山道,均已从事修筑,不日即可成功。此二路中沿途,均多可垦之腴荒,并富有各种矿产。</p><p class="ql-block">1914年,特派专员于振清率民工500人,开山伐木开始修路,于民国五年竣工。当时的官道也就是比乡间土道宽一些的道路,运输工具全是牛、马拉的大轱辘车、花轱辘车、大铁车等,每当夏、秋多雨季节,道路泥泞,只能骑马通行。</p><p class="ql-block">在这条“官道”上,曾有各种驿站,供歇脚补给。但这条“官道”上共有多少站,很多人都有研究,也存在各种争论。</p><p class="ql-block"> 关于“龙奇官道”的历史和相关区域的发展过程,学者们都有过详细的论述,不再重复。已故的孙吴县地方志专家杨柏林老先生曾经对这条官道进行过踏查,个别站址没有查清待后人考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德都县志》记载: “清末和民国时期,龙门至奇克设八个驿站,县内有四站”。</p><p class="ql-block"> 我查阅了日伪时期日军的考察图,头站的前面标注了一个驿站,这个地点是东龙镇,过去称为聚盛栈,也就是现在的龙镇农场十隊。以此推论头站该为龙门站。</p><p class="ql-block">据新编《孙吴县志》记载: “辰清屯开发较早,清代曾设驿站,时称‘三站’,1916年修筑‘龙奇官道’,此地为‘二站’”。</p><p class="ql-block"> 从辰清向东,渐入山区,进入孙吴县前进林场。这里应该有“龙奇官道”的三号驿站。这里有一片150亩人工林,营造于1940年,昔日官道从丛林中穿过,两旁是依稀可辨的边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路逶迤、荒漠异常。如今的官道只有附近进山采集山产品的人们偶然走过,这里还保留原貌。</p><p class="ql-block">辰清为龙奇官道二站是当年踏查队分析讨论的站址,并没有准确的历史记载。辰清驿站为三站。</p><p class="ql-block"> 对于个别不清站址,民间早就有一些传说,网上也有各种争论,有说龙奇官道共十站的,对头山屯(逊克县新立林场)是第九站、奇克(逊克县)是第十站;也有人说额雨(孙吴县腰屯乡曾家堡村)是第四站、四不漏子(腰屯乡吴家堡村至逊河镇公路13公里处)是第六站等等。</p><p class="ql-block">昔日的龙奇官道, 现在的龙逊公路 。</p><p class="ql-block">早期手工绘制的江东六十四屯地图记载,孙吴县沿江满达乡四季屯至奇克(逊克县)沿江边一带的村屯有:四家子、大桦木林子、小桦木林子、托列尔哈达、霍尔莫勒津、特尔德尼和屯、戈巴亮子屯、哈达彦屯、吉里尔、奇克。</p><p class="ql-block">四家子即今天的四季屯,早期手工绘制的江东六十四屯地图(来自网络)标注的是四家子。民国九年《瑗珲县志》记载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家屯,学务志中记载:私立第十二国民学校在四计屯民国六年二月成立,另一张早期手工绘制的江东六十四屯地图标注的也是四计屯,解放后的地图均记为四计屯,解放后的地图均记载为四季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桦木林子、小桦木林子,早期手工绘制的江东六十四屯地图记载左岸和均有这两个同名村屯,民国九年《瑷志》记载为大桦树林子屯、小桦树林屯。</p><p class="ql-block">托列尔哈达,早期手工绘制的江东十四屯地图记载左岸和右岸均有同名。</p><p class="ql-block">民国九年《瑗珲县志》记载为小沙凶屯(右岸)。</p><p class="ql-block">霍尔莫勒津,早期另一张手工绘制的江东六十四屯地图记载为霍尔莫勒晋茬,民国九年《瑷珲县志》记载为西霍尔漠津屯。</p><p class="ql-block">特尔德尼和屯,早期手工绘制的江东六十四屯地图记载为此名,民国九年《瑷珲县志》记载为东霍尔莫津屯,日本学者巴忠雄写的《黑河盆地上村落的发展》中也谈到了特尔德尼和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戈巴亮子屯(蒙古语,戈壁亮子转音),早期1900年后版本的“瑗珲大黑河暨江东六十四屯详图”记载为此名,民国九年《瑷珲县志》记载为嘎巴亮子屯(音变),汉语称干巴亮子屯。</p><p class="ql-block">哈达彦屯,“瑷珲大黑河暨江东六十四屯详图”和民国九年《瑷珲县志》均记载为此名,达斡尔语称山崖下的深水为“哈地阿沿”,汉语读音“哈达彦”。</p><p class="ql-block">吉里尔,早期手工绘制的江东六十四屯地图记载为此名,民国九年《瑗珲县志》记载为甘岔子屯,今天的逊克县干岔子乡。干岔子是由所在地的一条江岔子得名,上游入口在孙吴县沿江满达乡哈达彦村北套子,历史上是一条低洼草塘沟,涨水时黑龙江水流入这条沟,落水后就干涸了,所以人们称它一干巴岔子,早期手工绘制的江东六十四屯地图中标注的图解,把这条沟解释为河套。</p><p class="ql-block">额雨(曾家堡村)是四站的说法不成立,龙奇官道不经过这里。根据民国九年《瑷珲县志》记载,吴记窝堡(吴家堡村)的原始位置在逊别拉河北岸四里,东至木兰山十六里,经过在电子版地图上测距找出原始位置,对应位置是逊别拉河南岸的腰屯乡河南村,这里正是龙奇官道经过的路线,吴家堡村是第四站。当年瑷珲县和龙门县以逊别拉河为界,河南是龙门县界,河北是瑷珲县界,所以龙门县的四站就到孙吴县前进林场为止,因没查到民国时期龙门县的史志,所以原始村屯的地名不详。</p><p class="ql-block">四季屯也是四计屯,解放后的地图均记载为四季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桦木林子、小桦木林子,早期手工绘制的江东六十四屯地图记载左岸和均有这两个同名村屯,民国九年《瑷珲志》记载为大桦树林子屯、小桦树林屯。</p><p class="ql-block">托列尔哈达,早期手工绘制的江东十四屯地图记载左岸和右岸均有同名。</p><p class="ql-block">屯,民国九年《瑗珲县志》记载为小沙凶屯(右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霍尔莫勒津,早期另一张手工绘制的江东六十四屯地图记载为霍尔莫勒晋茬,民国九年《瑷珲县志》记载为西霍尔漠津屯。</p><p class="ql-block">特尔德尼和屯,早期手工绘制的江东六十四屯地图记载为此名,民国九年《瑷珲县志》记载为东霍尔莫津屯,日本学者巴忠雄写的《黑河盆地上村落的发展》中也谈到了特尔德尼和屯。</p><p class="ql-block"> 第五站是孙吴县腰屯乡吴家堡村,民国时期属于瑷珲辖区。父辈们听鄂伦春猎人讲,第六站是哈拉奇口子(逊河镇西15公里处跃进检查站),建驿站前无村庄,向南有一条路去新鄂村,建站以后陆续有人到这里定居,日本侵占后实行合村并屯,搬迁到现在的跃进村位置。第七站至今没有变化,仍然叫七站村(逊河镇西4.5公里处),八站哈拉奇屯(逊河镇东5公里处北大沟)。根据民国九年《瑷珲县志》记载:哈拉奇屯南二十五里是稽垦局,当时没有冠名“逊河”二字的记载,稽垦局管理招垦等事宜,所以龙奇官道第八站到哈拉奇屯为终点站。</p><p class="ql-block">奇克,早期手工绘制的江东六十四屯地图记载为此名,民国九年《瑗珲县志有此名。</p><p class="ql-block">九站、十站的传说是将沿黑龙江边一带设置的“卡伦”混淆了。民国九年《瑷珲县志》记载:黑龙江右岸一带有森林、草原、矿藏、牧场、耕地等主要地段均设有卡伦。早期的一张“瑷珲大黑河既江东六十四屯详图”上标注,奇克前一站是第九站、奇克是第十站,民间口口相传,逐渐把各种驿站混淆了。《逊克县志》记载: “民国十八年(1929年)稽垦局改升为逊河设治局,由于初建,机关简单,仅设一警察署,驻县城内,统辖全境治安”。至此冠名“逊河”二字,1932年7月1日正式组成逊河县政府,1933年3月日本侵占逊河县,成立伪逊河县公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