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月的暖风轻拂大地,万物在和煦阳光下舒展生机。当科学的理性之光穿透学科边界,当探索的精神在课堂内外蓬勃生长,教育的边界便在融合中无限延展。</p><p class="ql-block"> 4月16日,江岸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齐聚沈阳路小学,开展了跨学科学习主题研讨活动,以思维为舟、以创新为桨,共赴一场打破藩篱的教育远航。</p> 趣探科学 · 实验有方 <p class="ql-block"> 教研伊始,教研员刘捷飞老师对前期骨干教师录制的30多个小学科学必做实验逐一提出了修改建议。教研员刘捷飞老师的建议十分细致,针对性的细化到实验视频在几分几秒应如何正确规范操作,建议内容着重强调了实验器材和实验结论展示的完整性、实验步骤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实验过程的流畅性等方面,老师们认真记录实验视频的修改要点。</p> 项目驱动 · 学以致用 <p class="ql-block"> 来自江岸区沈阳路小学的科学教师刘畅,带来了一节精彩的跨学科项目式主题展示课《芦苇根系的隐形防护网——水土保卫战》。课堂伊始,刘老师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导学生重温前期对芦苇根系的观察与研究,引出问题:“如何验证芦苇根系具有保护水土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刘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直观地验证了植物根系在防止水土流失中的关键作用。课堂由此进入高潮——刘老师巧妙创设“江滩五期工程滩涂保护”的真实情境,将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学生们化身“环保设计师”,利用植被固土的科学原理,结合身边材料,为江滩滩涂设计保护方案。在讨论、交流、模拟实施和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展现了跨学科思维的深度,更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层层推进,最终验证了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p> <p class="ql-block"> 这堂课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充分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魅力。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了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课堂上的每一个创意、每一次讨论、每一份方案,都是孩子们智慧与热情的生动写照,更是跨学科学习理念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生动实践。</p> 以评促教 · 共研成长 <p class="ql-block"> 杨波老师评价课堂设计科学严谨,精准把握"斜坡、松软、裸露"三大土壤流失要素,充分展现了深厚的学科功底!若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全面分析,避免选择性呈现,将更利于培养学生实证精神。魏娜老师评价的"有、无植被"对比实验直观生动,若适当压缩时间以强化方案设计与真实案例迁移(如黄河防护林工程),课堂会更高效且有现实意义。 </p><p class="ql-block"> 杨帆老师的建议极具创新性——显微镜头呈现芦苇根系、滩涂细节特写等设计,能将抽象原理可视化,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智慧!姜俊杰老师提出的"多材料模拟参考"(如石头对比)和"根系松软性与固土关系"的辩证思考,为实验优化提供了宝贵思路。 </p><p class="ql-block"> 教研员刘老师的总结字字珠玑:精准提问、定格画面强化重点、及时回应生成问题等策略,直击科学教学核心。这既是对课堂细节的雕琢,更是对科学思维的培育。各位老师的真知灼见共同构建了一堂以科学课为基础,融合成"有逻辑、有深度、有温度"的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典范!</p> <p class="ql-block"> 愿教育如春潮奔涌,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每一寸校园土地上破土而出;愿科学之光穿透时空,照亮孩子们守护长江、守护地球的漫漫长路。当他们长大成人,回首今日课堂上的芦苇与江滩,那片被科学思维浸润的童心,必将成为守护绿水青山最坚定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文字:刘畅 王佳秀 董希</p><p class="ql-block">图片:张琳、刘昶(惠济)</p><p class="ql-block">制作:项拓</p><p class="ql-block">审核:刘捷飞 杨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