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洞和十三陵水库

chris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文字比较长,大多是从网上搜集的材料,进行了精简。希望有缘人能够耐心看完。</p> <p class="ql-block">昌平仙人洞村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因村北的蒋山天然溶洞——“神仙洞”而得名‌‌。仙人洞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这里是皇家陵墓的守陵人居住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村落‌。</p><p class="ql-block">仙人洞村位于十三陵盆地十大隘口之一的中山口北侧,东倚十三陵水库,西邻神路旅游景点,北靠蒋山,南与昌平城区遥相呼应‌。游客可以乘坐地铁昌平线至昌平站下车,然后转乘昌55路至仙人洞村站。</p> <p class="ql-block">昌平仙人洞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地处燕山南麓,属于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地貌。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石笋、石幔错落分布,地下暗河穿流其间,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关于这处洞穴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昌平州志》载有“石室幽邃,常有仙气缭绕”的描述,明代《帝京景物略》详细记录了洞穴结构及周边生态环境。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的仙人传说。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发生在明洪武年间,据传刘伯温为明太祖选址皇陵时途经此处,见洞内紫气升腾,遂以罗盘测之,发现此地暗合北斗七星布局。他在洞中闭关七日,参悟出“龙脉交汇于天寿山”的玄机,直接促成十三陵的选址决策。另有一说与八仙中的吕洞宾相关,樵夫曾在月圆之夜目睹白衣道人踏云出入洞穴,洞壁留有“纯阳剑诀”石刻,清嘉庆年间文人墨客争相拓印,现存残片藏于首都博物馆。历史文献中,仙人洞与多位历史人物产生交集。康熙二十三年《昌平州志》记载,徐霞客第三次北游时专程考察此洞,在游记中绘制了完整的洞穴剖面图,标注了三个主洞室和十二条支洞走向。乾隆十六年皇帝谒陵期间,特命画师绘制《仙人洞全图》,题诗“灵石含元化,仙踪不可寻”至今镌刻在洞口崖壁。晚清时期,洞内发现元代全真教道士的修炼遗迹,出土铜丹炉、八卦镜等文物,证实了道教在此地的活动轨迹。建筑结构方面,仙人洞主体由三个洞厅构成。前厅高约15米,面积800平方米,洞顶悬垂着形似莲花座的钟乳石群;中厅长约200米,石壁上天然形成的龙鳞纹与人工开凿的北斗七星图相互映衬;后厅连接地下河,水温常年保持16摄氏度。明代工匠在洞内建造了九曲回廊,现存二十四根八棱石柱,柱础雕刻着二十八星宿图案,与《营造法式》中记载的皇家道观规制高度吻合。抗日战争时期,仙人洞成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联络点。1942年秋,冀热察挺进军在此设立秘密电台,利用复杂地形成功躲避日军七次扫荡。洞内现存抗战标语二十余处,其中“坚持持久战”的墨迹经中国军事科学院鉴定为萧克将军亲笔。这些革命遗迹使自然景观增添了红色文化内涵。(本内容摘自百度文库)</p> <p class="ql-block">据说当年修建十三陵水库时民工们就住在这个村子里。</p> <p class="ql-block">十三陵水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温榆河支流东沙河上,水库紧邻明十三陵地区,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水库建于1958年,距北京城区约40千米,是一座防洪、发电、灌溉、养鱼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p><p class="ql-block">十三陵水库坝高29米,坝长627米,底宽179米,顶宽7.5米,大坝外坡上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总库容810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5150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十三陵水库已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残奥会后不再对外开放,最后一次举办活动是在2011年北京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时,水库全域已被封闭。</p> <p class="ql-block">1957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普遍高涨。9月25日,《人民日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水利积肥运动的决定》激励民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据时任昌平区委副书记郭汉文回忆:当时昌平区委认真讨论了中央决定,并根据群众呼声,提出了修建十三陵水库的计划。</p><p class="ql-block">1957年12月26日,北京市设计院提出十三陵水库的设计方案。</p><p class="ql-block">水库设计工作以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院为主体,邀请水电部北京勘探设计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所、水工所及清华大学水利系、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和北京地质水文大队等单位参加,实行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p><p class="ql-block">1958年1月4日,北京市委批准了方案,并决定成立了以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为主要领导职务的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p><p class="ql-block">由赵凡任总指挥,张俊士、贺翼张担任副总指挥。</p><p class="ql-block">1958年1月15日,初步完成了工地上的用电任务,连通了工地指挥部与六、七里外的电源。</p> <p class="ql-block">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库修建工程破土动工;上午10时,在昌平区蟒山与汉包山之间的天地山脚下召开了修建十三陵水库开工典礼。</p><p class="ql-block">最初,参加建设的人员有昌平民工8000余人和义务劳动大军约2000人,他们自带行李、粮食和炊具,从四面八方来到工地。当时正逢天寒地冻,又缺乏施工经验,加之施工机械少,虽然人们劳动热情高涨,但施工进度缓慢。</p><p class="ql-block">1958年2月16日,清理坝基工作基本结束,已经开始筑填坝身。</p><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29日下午,周恩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视察,听取关于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向指挥部负责同志转告毛泽东的话:“改良工具是技术革命的萌芽,推荐用安徽车子推土的办法,比肩挑好。”</p><p class="ql-block">为赶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筑坝任务,</p><p class="ql-block">1958年4月,水利电力部和北京市委决定再次增加施工力量,动员全市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参加义务劳动,施工劳动力增至5万人。4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贺龙、聂荣臻和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亲自到工地视察后提出,动员驻京部队和院校力量支持水库建设。</p> <p class="ql-block">1958年5月8日,北京市委批准水库党委由市委直接领导,指挥部按部队形式组织,从此施工人数猛增至10万。</p><p class="ql-block">1958年5月上旬,为了争取时间,加快黏土的运输,经过解放军二支队党委讨论,提出“苦战三昼夜,修好零九线”的计划。零九线是从长陵园黏土料场通到大坝东端的一条轻便铁路线,全长5100米。计划于5月11日清晨开始实施,经过全支队官兵三天三夜的苦战,终于在5月14日清晨建成,当天下午二时全线通车。</p><p class="ql-block">1958年5月25日下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准备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水库指挥部宣传处处长张赛英在水库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将军的介绍下,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题词,毛泽东挥毫写下了“十三陵水库”,刘少奇题写了“劳动万岁”,周恩来题写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朱德题写了“移山造海,众志成城”。</p><p class="ql-block">在工地上,毛泽东奋力挥嵌,一嵌一嵌地把土装进筐里。刘少奇参加了砸夯,周恩来拉车运土,朱德挑担。70多岁的朱德已是第二次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水库工地劳动,极大地鼓舞了10万建设大军,当日上坝土方量达到5.1万立方米,创下施工以来的日最高纪录。</p> <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11日,完成了150多万方的土沙填筑,10万多方的坚石开凿,400多米长的输水管道和22米高的进水塔。</p><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15日,由周恩来总理挥旗带队,李富春副总理,习仲勋秘书长,罗瑞卿、王震、叶季壮、史良、许德珩、沙千里等部长和李葆华、潘振亚等60多位副部长和司、局长等300多人入驻十三陵水库工地,与群众们吃住一起,参与劳动。</p><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30日,经过160天的修建,十三陵水库竣工。7月1日,举行了落成典礼。陈毅副总理为水库剪彩,彭真市长到会讲话。</p><p class="ql-block">典礼束后,中央领导同志和各部门负责人在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总指挥罗文坊、政治委员赵凡陪同下,检阅了建设者的队伍,井且乘车绕水库一周,视察了各项工程。</p><p class="ql-block">十三陵水库修建过程中,近40万人参加了义务劳动。其中解放军驻京部队官兵11.5万人,国家机关干部8.6万人,昌平和其他区县农民2.2万人,中等以上学校师生10.1万人,商业工作者1.4万人,技术工人2400余人,在京的各国驻华外交使节、国际友人及其他人员5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从昌平北山上眺望十三陵水库。</p> <p class="ql-block">今天(2025年4月17号 星期四)的天气挺不错。天气预报说白天晴转多云,下午山区局地有阵雨;偏北风三四级(阵风六七级);平原地区最高气温29℃,山区最高气温27~29℃;最小相对湿度15%。可是我们并没有感受到阵雨和六七级阵风。虽然上山走路有点儿热,但对于我们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