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美丽乡村

陆承雄240438270

<p class="ql-block">  四月的天光如蜜,流淌在襄阳的阡陌间。音乐系三(2)班的同学,在李文玲老师和司秀学班长的引领下,乘着春风奔赴一场与红色土地上美丽乡村的邂逅。当车轮碾过乡间的薄雾,车窗外的春色便化作流动的画卷,麦苗翻涌似绿毯,村舍掩映如棋局,而今日的旅程,正藏匿在乡村振兴的脉络与红色记忆的褶皱里。</p> <p class="ql-block">  踏入峪山镇的毕岗村,仿佛跌入水墨未干的宣纸。碎石小径蜿蜒如琴弦,荷塘涟漪轻颤似琵琶,廊亭飞檐下,几位银发老者倚坐闲谈,笑声与鸟鸣织就乡野的平仄。最是那连片的麦地与油菜籽田令人心颤一一绿毯般的麦浪随风起伏,青翠的油菜籽田在阳光下泛着翡翠般的光泽,远处风车徐徐转动,仿佛为大地吟唱丰收的序曲。一位老农指着麦田自豪道:这片土地不仅产粮,更是乡亲们用汗水浇灌的“希望田”。我们站在绿意盎然的麦田旁合影,按下快门的刹那,午后被烈日暴晒许久的麦苗,叶片上泛着一层浅浅的光晕。太阳西斜,余晖轻柔地洒下,每一片麦苗都像被镀上了一层金边,那生机勃勃的翠绿与温暖的金色交织,仿佛乡村振兴正焕发出的蓬勃希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p> <p class="ql-block">  荷风拂面的文化广场上,露天舞台化作流动的盛宴。同学们褪去课堂的拘谨,歌声如清泉漫过青石板,音符在廊亭间跳跃,惊起荷塘几只白鹭翩然起舞。碎石路旁的风车门吱呀轻响,仿佛在低吟农耕岁月的谣曲。此刻,音乐不再是纸上的墨痕,而是与泥土、清风、麦香共振的生命韵律。</p> <p class="ql-block">  车过黄龙镇,山峦渐起如龙脊,向湾村便卧在这片大洪山余脉的苍翠之中,红九军二十六师纪念碑耸立于此。纪念碑下长眠着26师无名烈士的忠骨。1932年冬,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200余名战士在向湾村东南岭与敌人展开肉搏,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当地百姓含泪将他们合葬于此。碑前,松柏肃立如卫兵,身兼音乐系党总支书记的李文玲老师带领党员们重温誓词,誓言与山风交融,先烈们的魂魄仿佛化作林间的雀鸣。</p> <p class="ql-block">  红九军二十六师成立于1930年,以大洪山为根据地,在襄枣宜地区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将士们曾夜袭黄龙镇、智取峪山隘口,用土枪土炮在敌众我寡中书写传奇。1932年反'围剿'战斗中,全师800余名指战员血染青山,用生命守护苏区人民。纪念馆里泛黄的军号、斑驳的草鞋、未寄出的家书,将我们拽回烽火年代--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英姿,那些为理想燃烧的生命,那些泣血诉说“愿以吾辈热血换山河无恙”的赤诚誓言,此刻均化作展柜中沉默的星火。</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红色体验:重走红军路时,脚底沾满黄土,掌心传来粗粝的触感,恍如触摸到历史的肌理;红军食堂里,二米饭的甜糯、红军菜(当地的一种野菜)的清苦,在舌尖复现了当年的艰苦与坚韧;红色土地上的千亩桃园,虽不见春日繁花,但枝头缀满青涩的果实,在暮色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让人期待秋日里"冬桃之乡"的甜蜜馈赠。</p> <p class="ql-block">  暮色染红山峦时,我们在红军食堂围坐。木桌配木椅,土瓷碗盛着地卷皮炒蛋,水壶里泡着清香的大叶茶,还有竹笋小土豆等当地土特产,每一口都是土地的温度。炊烟袅袅升起,与远处山影重叠,四个小组争相拉歌,欢乐的歌声此起彼伏。恍惚间,仿佛看见红军战士又一胜仗后围坐火塘,火苗映亮他们年轻的脸庞。</p> <p class="ql-block">  归程中,夕阳将车窗染成琥珀色。同学们谈论着麦浪的壮阔、桃园的期许,歌声再次在车厢响起。这趟第二课堂,大家不仅用目光丈量了乡村振兴的脉搏,更在红色土地上,重新校准了生命的刻度一一那些被战火淬炼的精神,在桃园的青果中悄然苏醒; 那些被汗水浇灌的土地,最终都化作了滋养当下的力量。而音乐,正是我们传递这份感动的最好语言,在美丽乡村的山水间,久久回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沈宝琦 毕永旭 刘襄生 刘玉洁 司秀学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