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淡風輕|每周诵读254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作者:赫尔曼·黑塞

雲淡风轻

<p class="ql-block">🚩本周值班班长:宁馨果果|宇瑛</p><p class="ql-block"> 2025.04.14~2025.04.</p> <p class="ql-block">【诵读感言】</p><p class="ql-block"> 当导师在工作群首发“本周主题”的那晚,我打开美篇通读文稿,惊艳于编辑的用心。我就原封不动照搬了来,完美的图文编排,呈现着班长们的选题用意,将克林索尔调色盘里的热烈与沉静完美交融,让人忘却时光流逝。这或许也是朗艺联盟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令人在学习朗诵艺术之余,享受其至高境界。🙏谢谢!</p><p class="ql-block"> 读过黑塞《悉达多》这种感受灵性旅程的作品;读这段文字,仿佛与主人公克林索尔一同走进暮夏黄昏的幻梦,以告别的姿态,迎来最深的成熟与宁静,<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面生命张力。</span></p> <p class="ql-block">【文字赏析】</p><p class="ql-block"> 在节选中,我们读到的不只是南方的蓝色山峦、红酒与杏仁的芬芳,黑塞更以哲人的沉思、诗人的热望和画家的色彩,将一个灵魂在光与影之间成熟的过程缓缓展开。</p><p class="ql-block"> 黑塞的文字如一束既温暖又哀愁的目光,提醒我们:人生的美,不在于拥有,而在于觉醒的力量。</p> 【本文诵读】雲淡風輕 <p class="ql-block">《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节选</p><p class="ql-block">作者:赫尔曼·黑塞</p><p class="ql-block"> 我的目光仍拥有选择,南方和北方都还属于它。但再走上五十步,便唯有南方向我敞开了。南方自蓝色山谷向上呼吸,这样神秘,我的心又这样为之跳动啊!湖水与花园,红酒与杏仁的芬芳飘上来,是有关热望及罗马朝圣的古老神话。</p><p class="ql-block"> 青春记忆如遥谷钟声传来:想起第一次去南欧旅行的狂喜,陶醉呼吸丰盛的蓝湖香园,夜里倾听苍白雪山那一面的遥远故乡!想起第一次在古塔神柱前祈祷!想起第一次在棕岩后看见浪花翻腾的海洋,如梦似幻!</p><p class="ql-block"> 那份迷狂已不在,那份渴望也不在了……</p><p class="ql-block"> 世界越来越美了。我独自一人,却很自在。我别无所求,只想被阳光晒透。我渴望成熟。准备好死去,淮备好重生。</p><p class="ql-block"> 世界越来越美了。</p> <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位画家笔下清新而滚烫的夏天;也是黑塞心中极致的自由与浪漫。</p><p class="ql-block"> 《克林索尔的夏天》,是德国文豪赫尔曼·黑塞在经历了战争动荡与人生痛楚之后,于191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它仿佛一封写给夏日与灵魂的情书,讲述画家克林索尔在生命中最后一个夏天的追寻与感悟。</p> <p class="ql-block">【班长的话】</p><p class="ql-block">朗诵技巧启发:</p><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情感层次丰富,色彩浪漫又轻柔,朗诵时建议大家稍稍“看”到以下几处细微末节:</p><p class="ql-block">📒情感铺垫与节奏感:开头“我的目光仍拥有选择……”和中段进入“青春记忆如遥谷钟声传来”后,情绪会有变化吗,节奏会怎样提升,才能带出记忆如潮水般的奔涌与迷醉。</p><p class="ql-block">📒转折的处理:“那份迷狂已不在,那份渴望也不在了……” 原文中之后有一大段文字我们并未选入,所以请大家注意情绪的转换。</p><p class="ql-block">📒整体氛围:朗诵这段文字,如同行走在日光斜洒的古道,带一点迷醉、一点怀旧、一点超脱,欢迎大家用心体会自由发挥,期待大家充满诗意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赫尔曼·黑塞(德语: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赫尔曼·黑塞出生在德国,1884年,七岁的黑塞开始写诗。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27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荒原狼》,引起了德国文学界的激烈争论。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寿85岁。</p><p class="ql-block">赫尔曼·黑塞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p> <p class="ql-block">《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导语- 摘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主人公画家克林索尔四十二岁那年,生命中最后的夏天,是在靠近潘潘毕奥、卡雷诺和拉古诺一带的南方地区度过,那是他早年就爱上并频繁造访的地区。那儿诞生了他最后的画作——被自由重塑的现实世界形体,奇异、明亮而静默,梦幻般静默的扭曲树木和植物般的房屋,相比于他“古典时期”的创作更受行家们喜爱。那时他的调色板仅有几种极艳的颜色:明黄、赤丹、维罗纳绿、宝石绿、钴蓝、钴紫、法国朱红和天竺葵漆。</p><p class="ql-block"> 深秋,克林索尔的死讯震惊了他的朋友们。他生前的一些信中已流露了对死亡的预感与愿望,也许关于他是自杀而死的流言就是这么来的。而另一些有争议的流言也并不比前一种更可靠。许多人说,克林索尔已疯了好几个月。而某位稍敏锐些的艺术评论家,试着去诠释他最后画作中的震撼与狂喜,并非世人所说的疯癫!比这些更有说服力的是与克林索尔酗酒有关的奇闻异事。他的确酗酒,自己也比任何人更坦率地承认这一点。他在一些时期,包括人生最后几个月,不仅喜爱痛饮狂欢,也有意识地把醉酒作为麻痹痛苦的方式,缓解时常难以忍受的忧郁。他迷恋写出最深刻酒词的诗人李太白,也常在酒醉中自称李太白,称一个朋友为杜甫。</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继续活着,而在他熟人的小圈子里,他的人生传奇和最后夏天也被继续传颂。</p> <p class="ql-block">摄于箭镇(2025.4.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