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共游皇家园林

修竹

<p class="ql-block">  今年(2025年)3月16日,在我来北京治病的间隙,约了我的好友(她在北京女儿家帶孙儿)到颐和园游玩,既能见见面,聊聊天,又能在公园里看看风景。一举两得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好友相识于1975年(那时我们在读高中),相识相知五十年,虽然这些年聚少离多,但友情从未褪色!我们在约定时间未到时均已到达公园大门了,一见面</p><p class="ql-block">两人都很激动,有多少心里话想和好友说呀!我们赶快进入颐和园,一睹美景,共诉心声。</p> <p class="ql-block"> 这是游了颐和园后,最后走到正门前,请人帮我们三人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们是从新北宫门进公园的。</p> <p class="ql-block">  和老伴也合个影,这可是四十二年后故地重游呀!我们俩在1983年8月旅行结婚时就来过颐和园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83年老马给我在同一地点所拍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门前的石狮子,雕得非常好!</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东宫门前各有一座狮子。这两座狮子是清漪园时期的遗物,通高1.85米、长1.74米, 面东呈坐蹲式,头微内侧,胸前束一兽首衔铜铃,两侧各系有铜环火焰宝盖。北侧的雄狮右前足下踏一绣球,俗称狮子滚绣球;南侧的雌狮左足下踏一仰卧状小狮,俗称太狮少狮。</p><p class="ql-block"> 我拍的这只是北边的雄狮。</p> <p class="ql-block">  此为仁寿殿前的铜麒麟。这麒麟端坐在汉白玉须弥座之上,用来镇宅辟邪,挡煞化直冲煞。麒麟的形象威风凛凜,雄壮威武。</p><p class="ql-block"> 麒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祥瑞、和平与长寿。它们通常被雕刻成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的形状,形象独特且威严庄重。</p> <p class="ql-block">  1983年我们看到的铜麒麟是被围栏高高地围起来的。我给老马拍了照片,但技术差,麒麟的头也没拍全。老马当年好年轻,好帅气呀!</p> <p class="ql-block">  由于 我们是从新北宫门进颐和园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现在 我们还是从进入新北宫门后,依次叙述。</p> <p class="ql-block">  昨天北京下大雪,当时还担心今天下雪或下雨,就不能来了。谁知老天很眷顾我们,今日竟晴空万里了。虽然刚到时,天气特冷,寒风刺骨,后来就慢慢暖和了,真好!</p> <p class="ql-block">  一进门,万寿山、昆明湖就跃入眼前。</p><p class="ql-block"> 蔚蓝的天空下,万寿山巍然屹立,烟波浩渺的昆明湖,碧波荡漾,美得如同一幅画!</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主景区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内现存各式宫殿、园林古建7万平方米,并以珍贵的文物藏品闻名于世,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这是1 983年我们来颐和园游玩时所拍。那时的我们多么年轻呀。</p> <p class="ql-block">  我赶快录了个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是一座以水景取胜的皇家园林,昆明湖作为其主体和灵魂,占据了整体面积的四分之三。</p><p class="ql-block"> 和好友在这里拍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清廷挪用海军经费等款项开始重建,并于两年后取用今名,作为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一九0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一九O二年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修缮,颐和园陆续复建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颐和园博物馆、耕织图等重要景区。</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不可能把所有景点都看完,毕竟我身体不太好,好友及老伴也已不年轻了,只是边游览边调整计划了。</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看,十七孔桥静静地卧在昆明湖中,好似长虹卧波,这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有人诗云:“十七孔桥映碧波,玉带连环卧水泊”(《十七孔桥》)写的真好!</p> <p class="ql-block"> 十七孔 桥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卢沟桥,桥孔数量为17个,因两端数到中间均为第九个,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p> <p class="ql-block">  往前没走几步,就看到铜牛了,这是我对颐和园印象最深的景观之一,小时候父母就带我来颐和园玩过,那是1967年底。1983年我和老伴是第二次来。</p><p class="ql-block"> 铜牛,铸造于乾隆二十年(1755),称为“金牛”,它卧伏于雕花石座上,神态生</p><p class="ql-block">动,形似真牛。据说是乾隆为镇压水患而置。牛背上铸有乾隆撰写的八十字篆体铭</p><p class="ql-block">文一一《金牛铭》。</p> <p class="ql-block">  铜牛是来此游玩的人们很喜爱的,人们到此都要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旅行结婚时,到颐和园游玩时在铜牛前拍的照片。那是1983年的夏天。这么多年过去了,铜牛还依然如故,我们却已年老体衰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看过铜牛后,往前走,就来到了“廓如亭”。</p><p class="ql-block"> 廓如亭面积达一百三十余平方米,是中国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清漪园时,东堤无围墙,此亭可四面观景,视界开阔,故名廓如。因形制为八角重檐,</p><p class="ql-block">又俗称为“八方亭”。亭内悬挂之匾的内容为乾隆御制诗和古典名著的摘抄。</p><p class="ql-block"> 此亭不能进去,只能在外面看看。</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来到十七孔桥面前了。</p><p class="ql-block"> 桥头的石雕。这是十七孔桥东西两端的四只石刻靠山兽之一。雕得好,虎虎生威。</p> <p class="ql-block">  好友给我们拍了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和好友也在此拍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 又称长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南湖岛的石桥,也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是一座联拱石桥,东西向,长150 米,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 高7米,横卧在东堤与南湖岛之间。桥身由十七个发券孔组成,正中一孔最大两侧依次渐小。桥正中额栏上北刻“灵鼍偃月",南刻“修蝀凌波”。桥栏望柱共62对,望柱柱头雕有石狮540余只,形态各异,生动有趣。</p><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是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杰作,也是颐和园著名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  拍两张石狮子的特写,仔细看的确是形态各不相同的。</p> <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包含十七孔桥在内的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老马给我拍照,好友又抓拍了这一幕,真好!</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人站在桥边也合个影。请路人所拍,拍的不错!</p> <p class="ql-block">  站在桥上,眺望周围的风景,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览无余,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十七孔桥的东边走到西边,就走到南湖岛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南湖岛。</p><p class="ql-block"> 南湖岛位于昆明湖前湖中央,向东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上的廓如亭相连,岛、桥与亭结合成一个完整构图,与北面万寿山遥相呼应。整个岛屿呈圆形,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等古建筑,这些建筑均为毁后重建。南湖岛北部是用山石叠成的假山,假山上建有涵虚堂和岚翠间,为岛中的主体建筑。环岛用巨石砌成泊岸,并用青白石雕栏围护,视野广阔,八方佳景,一览无余,是昆明湖中最佳的观景游览场所。</p> <p class="ql-block">  在南湖岛上看十七孔桥,逆光,不甚清晰。</p> <p class="ql-block"> 岛上的山桃花开了,映着碧海蓝天,漂亮!</p> <p class="ql-block">  在南湖岛上,我们只是沿着环岛小路走走,没有认真地参观小岛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到游船码头,买了票,坐上这只“秋水舫”,到对岸的西堤去。</p> <p class="ql-block">  我们坐在游船上,享受着荡舟水上的乐趣,还可以欣赏水中及岸上的风景,好爽!</p> <p class="ql-block">  湖水清澈碧绿,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湖面上,一只只色彩鲜明的游船缓缓驶过,留下一道道细细的涟漪,远处的山峦,西堤的岸柳桃花,共同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  远望西堤,隐隐约约可见淡绿的树,粉色、白色的花,还有远山和小桥。好美呀!</p> <p class="ql-block">  在船上看万寿山,近在眼前。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主体,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 前临昆明湖,是 清代皇家园 林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万寿山原名瓮山,因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 掘出一装 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明弘治七年(1494 年),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乾隆帝在园静寺旧址上建大报恩延寿寺,并将山改名为万寿山。</p> <p class="ql-block"> 乾隆时期,万寿山成为颐和园的主体,开拓昆明湖的土方 按照布局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建筑大多为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包括“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智慧海等建筑。后山则有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五彩琉璃多宝塔。</p> <p class="ql-block">  西堤上,洁白的玉带桥很是醒目。</p> <p class="ql-block">  我们轻松惬意地边赏风景边拍照,不大一会就来到了对岸,下船后看到停泊在此的龙舟,好漂亮哟!</p> <p class="ql-block">  这龙舟彰显了皇家气派,龙头雕得很生动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  我们登上玉带桥,好友叫住我们,给我们拍了照片,真好!</p> <p class="ql-block">  玉带桥是西堤上唯一的石桥,由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云中仙鹤,形象生动。</p><p class="ql-block"> 玉带桥曲线优美,洁白飘逸。好漂亮的一座桥!</p> <p class="ql-block">  和好友在此拍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  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从南向北依次筑有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六座式 样各异的桥亭: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化句命名的景明楼。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称。</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们时间有限,我的体力也有限,没有走完苏堤,只走了一半而已。但已经感受到春天的西堤之美了。</p> <p class="ql-block">  春来了,一株株山桃静静地立在河岸边,千朵万朵地怒放着,它们或者洁白如雪,或白里透粉,娇俏柔美,将西堤、也将颐和园装扮得格外秀丽。</p> <p class="ql-block">  在这春和景明的日子里,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踏春赏花了。一路上游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有的驻足观看,有的抓紧拍照!一番热闹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这种淡粉色的山桃花也挺好看的。</p><p class="ql-block"> 山桃为落叶乔木,是北京开花最早的桃花种类,其春可赏花,冬可观干,和西堤柳树一起组成“桃红柳绿”的著名景观。树皮暗紫色,具白色横纹皮孔,小枝紫红色,无毛,多直立或斜伸生长;冬芽2~3并生,被灰色柔毛,中为叶芽,两侧为花芽;单叶互生,叶卵状披针形,花浅粉色,先花后叶,花期3~4月,核果,8月成熟。</p> <p class="ql-block">  这个小姑娘笑得真甜,摆手的动作好可爱!我忍不住偷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到镜桥前了。</p><p class="ql-block"> 镜桥是一座方形单孔石桥,桥身上方有一座八角重檐的桥亭,造型新颖,外观精致,是西堤六桥中最华丽的一座。桥亭为八角重檐攒尖顶,灰瓦八角重檐攒尖顶,内部保存有苏式彩绘。</p><p class="ql-block"> 此桥的确漂亮!不过,我们没有上桥去,到此止步,又折回北边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镜桥位于西堤中部,始建于乾隆年间,并在光绪时期重建‌‌‌。镜桥的名字来源于唐朝诗人李白的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寓意湖面如镜,桥梁如彩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棵粉嫩嫩的山桃花好美,给好友拍了一张,真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美!</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一树树美丽的山桃花,就想起刘禹锡的《竹枝词》一诗:“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 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p> <p class="ql-block">  也给老马拍上一张。</p> <p class="ql-block">  这个穿着鹅黄色汉服的小姐姐打扮得真漂亮,正在花前拍照,我赶快也抓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  路边开着一丛丛迎春花,一朵朵金黄的小花密密麻麻地缀满枝头,美得如一幅织锦,好看!</p><p class="ql-block"> 虽然它花小无香,但它凌寒独自开的品格让人敬佩,我喜欢并自己在家里也种了几盆呢。</p> <p class="ql-block">  古人咏迎春花的诗很多,我特喜欢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的诗《中书东厅迎春》中,他是这样咏迎春花的: </p><p class="ql-block">“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干卉共芬芳。 ”此诗赞美迎春花不畏严寒的坚韧,以及不与百花争艳的无私精神。好诗!</p> <p class="ql-block">  此处必须打卡,好友给我在此拍了照片,真好!</p> <p class="ql-block">  往前走,就到了西堤上的另一座桥了。</p><p class="ql-block"> 此桥名为“豳风桥”。此桥在清漪园时期名桑苧桥,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奕詝)名</p><p class="ql-block">讳,改为此名,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活的</p><p class="ql-block">作品《豳风》。以“桑苧”或“豳风”为桥名都是为了表明帝王对农桑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豳风桥的桥亭为长方形,重檐四坡顶,也是雕梁画栋的,好看。</p> <p class="ql-block">  一路走来,路边有很多这种粗壮的古树,应该有好几百年了。它还活着,只是有的部分已干枯了。</p> <p class="ql-block">  又有一座桥了。桥那边的树木刚刚发芽,树型挺好看的,像一把巨扇。</p> <p class="ql-block">  站在桥上,看看风景,好友还为我们拍了照片。</p> <p class="ql-block">  看这水碧绿碧绿,仿佛翡翠似的,岸边的树木淡淡的黄着,好美的景!</p> <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绿柳如烟,真仍一幅江南景色。</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人一边欣赏颐和园的美景,一边聊着家常,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我们找了一个可以坐下来的大石头,开始野餐。我们吃着好友精心准备的午饭,美味的馅饼、包子、小零食、豆浆等,还是好友想得周到,真的要谢谢她呢。吃饭时也乘机休息了一下,又精神饱满地继续游览了。</p> <p class="ql-block">  此桥名为界湖桥,它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是西堤最北面的桥梁。该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界湖桥长31.43米,桥身最宽处6.52米,最窄处4.28米, 桥高约5.84米南北两侧各有20层台阶,桥身两侧各有27个栏杆。</p> <p class="ql-block">  此景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座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  这棵玉兰花好高大呀,花蕾很多!</p> <p class="ql-block">  可惜还在含苞待放中,如开放,该多好。</p> <p class="ql-block">  此树好特别,好像穿着解放军的迷彩服似的,哈哈!</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是白皮松,第一次看到。</p><p class="ql-block"> 白皮松,又名蟠龙松、白骨松、美人松等,是松科松属的一种常绿乔木,为中国特有树种。其树高可达30米,胸径可达3米,树冠呈宽塔形至伞形,树皮独 特,幼时灰绿色,成年后不规则剥落,露出粉白色内皮,形成斑驳的“迷彩”外观。</p> <p class="ql-block">  高耸入云的白皮松。</p><p class="ql-block"> 白皮 松耐寒耐旱,能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 因此常被赋予坚韧不拔、逆境中奋起的象征意义。我喜欢白皮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为古油松,高大粗壮。</p><p class="ql-block"> 油松为中国特有树种,产东北、中原、西北和西南等省区。 油松为常绿乔木,针叶2针一束。</p> <p class="ql-block"> 这株油松位于宿云檐城关北侧的一级古油松,是颐和园中最粗的一株油松,其科松属,树枝干遒劲,郁郁苍苍,树形开展,颇有气势,从色彩到体量均与宿云檐城关十分相配,烘托出雄浑壮丽的皇家园林景象。</p> <p class="ql-block">  宿云檐城关。</p><p class="ql-block"> 这城关始建于乾隆年间,又称贝阙。城上原有楼, 内供奉关羽银铸塑像,一八六O年被英法联军掠走。光绪年间重修颐</p><p class="ql-block">和园时改为亭式建筑,内供关帝牌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又看到一棵高大的玉兰花了,已经有花朵了。</p> <p class="ql-block">  荇桥,漂亮而独特,在桥孔外还雕着石兽呢。</p><p class="ql-block"> 荇 桥位于石舫西北侧, 横跨武圣祠岛与寄澜堂之间的河道上,该河道在颐和园内称为“万字河”。荇桥是连接昆明湖和后湖的重要桥梁,桥面标高2.53米,占地面积约237平方米,桥面铺设方砖,东西两侧各有25步台阶, 桥下为三孔分水桥洞,中间桥洞宽大高敞,可供小船通行。荇桥的设计独特,桥洞南北两边的分水金刚墙采用棱柱设计, 模仿建筑斗拱的样式,并在棱柱上层各立有一只汉白玉石狮,形态威猛,造型朴拙。</p> <p class="ql-block"> 荇桥不仅是颐和园内规格较高的桥梁之一,还因其独特的艺术设计和历史价值而备受关注。 桥下的镇水神兽是站立的“趴蝮”,这种站立的镇水兽在颐和园中独一无二。荇桥的名字来源于其所在的河道多生荇菜,这些荇菜在古代文学中常被描绘,如《诗经》中有“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的句子。这可能是乾隆命名此桥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这座牌楼好气派好漂亮!</p><p class="ql-block"> 在荇桥的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四柱牌楼,牌楼上刻有乾隆皇帝手书的诗句,如东侧牌 楼题有“蔚翠”和“霏香”,西侧牌楼则题有“烟屿”和“云岩”。</p><p class="ql-block"> 这是东侧的牌楼,上面有“霏香”二字。</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石舫了。这也是我记忆较深的景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蓝天下、碧水上的石舫古色古香,比我记忆中的还漂亮!</p> <p class="ql-block">  它的正式名称为清晏舫,又称石舫,位于颐和园的昆明湖西岸,是颐和园内的一处重要景观。</p><p class="ql-block"> 石舫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乾隆皇帝建造。乾隆皇帝建造石舫的初衷是为了表达“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理念,象征国家的稳固。然而,在1860年,石舫被英法 联军焚毁。后来,在1893年,慈禧太后重新修建了石舫,又取“河清海晏”之意,将石舫命名为清晏舫,并将其改建为现在的西式风 格。</p> <p class="ql-block">  石舫全长36米,三面临水,船体由青石雕刻而成,船头靠岸,船尾朝湖面。船舱部分仿照法国游艇“翔凤号”,船楼为两层西洋式,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船体两侧各有一个石质机轮。</p><p class="ql-block"> 石舫的建筑风格独特,将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与西洋建筑特色相融合,展现出别样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石舫,游人是可以上去看看的。我就记得,我和老马是上到石舫内的,那时的石舫较陈旧,窗玻璃是残破的。现在,为保护起见,不允许游人登船了。</p><p class="ql-block"> 此照片是1983年我们游颐和园时我给老马拍的。照片没有保存好,但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  和好友以及老伴分别拍照。</p> <p class="ql-block"> 远观过石舫后,就看到有名的颐和园长廊了。</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的长廊,真的是个奇迹!</p><p class="ql-block"> 长廊蜿蜒曲折,靠着万寿山,沿着昆明湖岸延伸,全长728米,犹如一条彩带镶嵌在颐和园里。</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 它还被《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呢!</p> <p class="ql-block">  和好友在此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  长廊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 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p> <p class="ql-block">  长廊中间连接四座八角重檐亭,象征着春夏秋冬, 分别是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清遥亭。人在长廊中走,欣赏不断变化的景色,不经意间就走了一年四季。</p><p class="ql-block"> 此亭为其中之一:清遥亭</p><p class="ql-block"> 清遥亭以 清为主,东西两侧的匾额分别是“云郁河 清”、“俯镜 清流”。东边彩画是《三国演义》的故事“赵子龙单骑救主”,西边的彩画是《三国演义》的故事“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清遥亭北侧的匾额“斧藻群言”,逾指君主广泛采纳众位贤达之言。</p> <p class="ql-block">  清遥亭的顶部,好繁复华丽呀!</p> <p class="ql-block">  清遥亭 :位于长廊的末端,象征冬天。西面内匾“雲郁河清”,语出隋代一首明堂乐歌中“露甘泉白,云郁河清”一句。就是赞誉普天之下露水甜又甜,泉水清又清;天上祥云飘呀飘,河里清水流呀流。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的意思。 </p><p class="ql-block"> 匾下 横 披上的彩绘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鱼藻轩长廊西段,秋水亭和清遥亭</p><p class="ql-block">之间。鱼藻轩始建于清朝乾隆时期的清漪</p><p class="ql-block">园,是一座三 楹敞轩,内部装饰着苏式彩绘。其名字源自《诗经·小雅》中的“鱼在在藻,依于其蒲”,象征着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鱼藻轩不仅是慈禧皇太后和崇庆皇太后的观览和垂钓之地,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事件。1927年6 月12日,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此投湖自尽。王国维的自杀与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个人境遇有关, 他的遗书开篇有16字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这是鱼藻轩中的匾额:芳风咏时</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鱼藻轩中,再次凭栏远眺昆明湖。</p> <p class="ql-block">  这景色颇有“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意境,美!</p> <p class="ql-block">  我拍了个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 这是秋水亭的局部。</p><p class="ql-block"> 秋水亭匾额是乾隆所书,取自唐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亭北侧匾额是“三秀分荣”。这里可以看到南湖岛将昆明湖一分为二,再汇聚成一个丫形,是为“三秀分荣。亭内东边彩画为《说岳全传》“枪挑小梁王”, 上方匾额“稟经制式”,告诫我们只要吸纳儒家五部经典的精华,就能创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p><p class="ql-block"> 亭内西边上方匾额“德音汪歲”,德音:美言。汪:大水之貌,既 深且广。可以用李白《明堂赋》中一句话来解释 ,李白说“于斯之时,云油雨霈,恩鸿溶兮泽汪,四海归兮八荒会”,那德音汪歲就是皇恩浩荡,赞誉帝王的声誉仁德既深且广。</p><p class="ql-block"> 下面的彩画为“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末晋初文坛中的七位代表人物。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他们是三国曹魏末期的文化人,“竹林”是后人加的雅号,取意自天竺“竹林精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条著名的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 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精美的彩画,据说共有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亭台楼阁以及神话传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道长长的画廊上了。</p><p class="ql-block"> 真是让人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松鹤图,下图是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  在长廊的侧面,把重叠在一起的枋、 檩和垫板当作一块画 板,在这上面就可以画比较大的图画。 这上面都是半圆的包袱彩绘,画框也叫包袱皮。在包袱里面作画,画匠可以随意发挥。</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红楼梦》中的“黛玉焚稿”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蔡邕和焦尾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下图好像是“萧何月夜追韩信”的画面。《萧何月夜追韩信》是元代杂剧作品,是一部历史剧,以楚汉相争为题材,写韩信的生平遭际。韩信投楚,不被重用;再投刘邦,仍不受重用,愤而出走。求贤若渴的萧何连夜将他追回,再三推荐,刘邦始拜韩信为大将。垓下之战, 韩信率军大败楚兵,项羽乌江自刎。</p> <p class="ql-block">  上图,像是秦香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秦香莲是北宋时期湖广均州的民间女性,因丈夫陈世美考中状元后负心拒认妻儿,最终在包拯主持下伸张正义的经典悲剧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西厢记》,张生要爬墙进来,和崔莺莺私会。</p><p class="ql-block"> 除上述我信手拍到的几幅画外,还有很多很多,有名的如:桃花源记、麻姑献寿、牛郎织女、穆桂英挂帅、武松打虎、岳母刺字、宝黛阅西厢、桃园三结义、伯牙弹琴、三打白骨精、尤三姐自刎、苏武牧羊等等等等。如时间宽裕,应该是认真地多看看,多拍照的。</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长廊及四座亭子,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美和巧妙设计,还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意义。这些建筑不仅是园林景观的一部分,更是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我们漫步在长廊中,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殿堂,看着这一幅幅神形必肖的画面,感受着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不由地陶醉了。</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的长廊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p><p class="ql-block"> 不过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走完整个长廊,大约走了一半左右,拍照也不多。</p> <p class="ql-block">  长廊旁边的墙。</p><p class="ql-block"> 红墙黄瓦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让人感觉仿佛时光在这一刻倒流了回去。</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红墙黄瓦,就联想到清宫剧中那一幕幕情景……</p> <p class="ql-block">  来颐和园旅游的人真多,这些都是各地旅游团的。</p> <p class="ql-block">  随着人流,我们到了 云辉玉宇牌楼前。此牌楼位于颐和园昆明湖畔,是万寿山前山中央建筑群主轴线的起点,建筑等级极高, 为四柱七楼结构(“七 楼”指牌楼顶部的七座 楼阁式装饰),顶覆黄色琉璃瓦,并绘有金龙和玺彩画,彰显皇家气派。其名称“云辉玉宇”寓意彩云与华丽宫殿交相辉映,象征帝王居所如仙境般神圣。</p><p class="ql-block"> 可惜我没拍好,没拍完整。逆光而且人太多了,匆匆忙忙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  此刻, 我们来到排云门前了。</p><p class="ql-block"> 排云门位于万寿山前山中部,是颐和园内的一个重要建筑。排云门位于云辉玉宇牌楼之后,是通往排云殿、佛香阁和智慧</p><p class="ql-block">海的必经之路。排云门高大威严,朱红色的大门庄严肃穆,门上的金色门钉闪耀着皇家的尊贵。</p><p class="ql-block"> 排云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时期,最初是为了乾隆皇帝的母亲孝圣宪皇后祝寿而修建。后来在慈禧太后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和修缮, 成为慈 禧太后举行万寿庆典的重要场所。排云门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藏等多种元素,展现出多元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因为我的身体不好,好友和老伴都体贴地劝我不要上佛香阁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就在下面看看即可。</p> <p class="ql-block">  佛香阁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高36米,坐落在21米的台基上,为三层八角四重 檐攒尖顶结构。阁内有八根巨大的铁梨木擎天柱,支撑着复杂的内部建筑结构。其外观壮丽,屋顶覆盖金黄色琉璃瓦,与周围景观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佛香阁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原为皇家园林中的重要建筑。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佛香阁被毁。1894年,清光绪年间完成重建,成为颐和园的核心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佛香阁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清朝的兴衰,承载了皇家园林的历史与文化。阁内供奉的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 曾是慈禧太后每月烧香礼佛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1961年,佛香阁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随颐和园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1983年我们是上到佛香阁去的,记得当时进入阁内,还看到那尊千手观音像。 此为当年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穿着满族服装,打扮成满族的姑娘们,她们正准备拍照。</p><p class="ql-block"> 这条走廊的窗子挺别致好看。</p> <p class="ql-block">  窗子的形状各种各样,窗玻璃上还画着画。</p> <p class="ql-block">  上图:画着石、兰、梅。</p><p class="ql-block"> 下图:假山、竹子等。</p> <p class="ql-block">  透过窗子,还能看到昆明湖。</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乐寿堂”了。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最初是乾隆帝为母亲崇庆皇太后修建的居所。为两层建筑,楼下为书斋,楼上为佛堂。</p><p class="ql-block"> 在咸丰十年(1860年),乐寿堂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乐寿堂被重建为一层建筑,并成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内的寝宫。</p> <p class="ql-block">  乐寿堂的名字“乐寿”二字出自《论语》“智者乐水,仁者寿”,寓意智者长寿。乐寿堂不仅是慈禧太后的居所,还曾是 她处理政务和 接见重要宾客的场所,一度成为颐和园的政治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  此为乐寿堂前的铜铸仙鹤、梅花鹿、梅瓶。</p><p class="ql-block"> 乐寿堂是不能进去的,只能在外面看看。</p> <p class="ql-block">  这块形似灵芝的美石就置于乐寿堂院内。</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明朝官僚米万钟于北京的房山发现了这块色青而润、状若灵芝的巨石,在运往米氏勺园的途中,由于财力</p><p class="ql-block">不支,不得不弃于郊野,后被乾隆皇帝耗巨资移置于此,取名“青芝岫”,是中国最大的园林置石。</p> <p class="ql-block">  乐寿堂周围种植了大量的玉兰树,这些玉兰树是乾隆皇帝从南方引 进的珍贵花木,慈禧太后当年对这些玉兰树也十分爱护。这些玉兰树在初春时节开花,花香四 溢,为乐寿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 这不,玉兰花开了,好看。</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来到仁寿殿的院内了。</p><p class="ql-block"> 这块太湖石真漂亮,很多游客坐在石头旁休息。</p> <p class="ql-block"> 仁寿殿,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始建于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勤政殿,1860年被英法 联军焚毁,1886年重建后更名为仁寿殿,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p><p class="ql-block"> 仁寿殿坐西向东,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建于汉白玉高石基上,采用卷棚歇山顶覆灰瓦,檐下匾额为满汉双文“仁寿殿”,内檐悬挂“海涵春育”“大圆宝镜”匾额。 </p><p class="ql-block"> 殿前有仁寿门及南北九卿房,构成完整的政治活动区。</p> <p class="ql-block">  清代慈 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在此临朝理政、 接见外国使节,1898年光绪曾于此召见康有为,开启维新变法。 </p><p class="ql-block"> 殿内陈设彰显皇权,如紫 檀木雕九龙宝座、寿字屏风(含200余种书法"寿”字)、</p><p class="ql-block">景泰蓝凤凰等,体现慈禧的 权威与奢华。</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们进不去。只能在外面看看。</p> <p class="ql-block">  仁寿殿台阶的两边各有一个铜孔雀。而殿前两个角各有一个铜铸大香炉。</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内一座座宫殿楼阁,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让人心生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  仁寿殿院内有许多古树,这是其中一棵,它为一级古树,是油松。</p><p class="ql-block"> 年代:清朝(约310年树龄)</p><p class="ql-block"> 好古老的大树呀!</p> <p class="ql-block">  此为寿星石</p><p class="ql-block"> 它是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颐和园时从墨尔根园(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内)移来,色青而润,造型奇异,状如寿星,俗称寿星石。</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漫步在蓝天白云下的颐和园中,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精美的古建筑,无一不是美如画卷!我们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聊着各种各样的话题,有着说不完的知心话,不知不觉中五个小时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和好友彼此之间依依不舍,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只能无奈的告别了。今天的相聚是美好的、开心的并且难忘的!期盼着下次再聚!</p> <p class="ql-block">  拍摄时间:2025年3月16日</p><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北京颐和园</p><p class="ql-block"> 拍摄:修竹、许波、马曜</p><p class="ql-block"> 撰写:修竹</p><p class="ql-block"> 标题:马力</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987636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