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前 言</b></p> 一、论题价值与意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为应对内优外患形势作出的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军事和经济计划。一线指东北及沿海各省市, 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及豫西、晋西、鄂西、湘西等11省区, 一、三线之间为二线。三线建设又有大三线和小三线之分,西南、西北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省、区的腹地为小三线。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当时毛泽东主席提出要在沿海各省建立后方基地的要求,福建省委将闽西、闽北地区设为小三线区域,在该区域创建一批军工项目、军工配套项目、国防公路、邮电、通讯、战备广播、物资仓库等,同时从福建沿海地区和上海迁入一部分民用工业企业。其中,上海迁厂占主要部分,先后迁往福建11家轻纺工业项目,包括近万名职工及其家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福建省计划委员会通过的1966年福建小三线建设计划项目表,上海迁往福建的11家轻纺工业分别是:静安棉纺织厂(迁往三明, 更名为三明纺织厂)、立丰印染厂(迁往三明,更名为三明印染厂)、经昌染织二厂(迁往龙岩,更名为龙岩色织厂)、华光被单广厂(迁往龙岩, 更名为龙岩被单厂)、勤余织造厂(迁往南平,更名为南平针织厂)、锦新丝织厂(迁往邵武,更名为邵武丝绸厂)、曙光锁厂(迁往南平,并入福建无线电厂)泰昌胶合板厂(迁往三明,更名为三明胶合板厂、永昌五金厂(迁往三明,并入三明市无线电元件厂)、上海农药厂(迁往三明,并入三明农药厂)、桃浦化工厂(迁往建阳,并入建阳化工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三明的三家企业:螺丝厂(1960年9月从上海迁入)、中国金属制品厂(1961年1月 从上海迁入)、傅振兴锁厂(1961年11月从上海迁入),三厂于1969年合并成立三明标准件厂,同时生产军、民用产品。笔者认为,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应当包括这类企业,因此也将相关档案和口述资料纳入本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采用档案资料、口述历史、回忆录和学术论文等方式,记录和谱写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中的一桩桩工作事迹、一个个鲜活人物,试图呈现那个火红年代的生活图景。选择这个课题,有以下几方面考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受法国年鉴学派和新文化史的影响,将研究视角下移,注重以人为叙述的中心。三线建设研究领域在近五年来亦呈现出由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转变,关于三线职工婚姻、后勤保障、教育等社会生活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因此,本书力求与学术前沿问题及时跟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仅是上海参与全国三线建设的一部分,其迁厂规模并不算大,但有其特殊性。一般而言,三线建设工业门类均以军工及军工配套项目为主,辅之以学校、医院、运输、管理机关等服务项目,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但福建小三线工业门类除以上项目外,还包括不少与战备无关的民用企业,这部分民用企业主要来源于上海支援。在资金方面,除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外,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还引入了华侨投资,揭示了三线决策在落地过程中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目前关于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的研究,仅见之于对福建小三线的整体性考察中,专门、系统的研究尚有不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目前学界虽已出版不少优秀的三线回忆文章,但相关档案资料的整理与出版成果仍屈指可数,仅见之于陈夕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2014年)、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的《上海支援全国(1949-1976)》(2011年)等。本书力图开掘整理一批价值较高的档案史料,供学界使用,兹与三明市档案馆合作,力求研究拓展三线建设领域新的学术成果。</p> 二、相关研究现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三线建设研究已得到学界充分关注,相关论著不断涌现,与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方面是小三线建设研究。据笔者考察,“小三线”建设最早出现在公开出版物上,是丁之铮写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章《我省小三线军工企业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建议》(《浙江经济》1985年第11 期),该文介绍了浙江小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概况。20世纪末至21世纪,得益于官方文献和地方档案的逐步公开,区域小三线建设研究形成热点,如张永斌的《上海的小三线建设》(《上海党史研究》1998年第4期),段伟的《安徽宁国“小三线”企业改造与地方经济腾飞》(《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等,二文对上海、安徽小三线的建设过程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这一时期还涌现出诸多以企业为个案的相关研究,如徐有威、李云的《困境与回归:调整时期的上海小三线--以新光金属厂为中心》(《开发研究》2014年第6期),徐锋华的《东至化工区建设述论-上海皖南小三线的个案研究》(《安徽史学》2016年第2 期)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关于福建小三线建设研究成果不多,但仍具借鉴之处。最早是钟健英的《六十年代福建的“小三线”建设》(《福建党史月刊》1998年第5期),大致梳理了福建小三线建设的决策、搬迁、建设、调整改造过程。谷桂秀的《闽北的小三线建设及其对当前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福建党史月刊》2012年第21期),介绍了南平市小三线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小三线建设对南平市工业和经济社会方面的积极效应。 黄腾飞的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一1978)》(2018 年),该文资料扎实,内容丰富,细致梳理了福建小三线建设发展历程, 但对上海支援方面着墨不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方面是三线建设相关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主要包括口述和档案两类。目前学界十分重视三线建设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诸多口述类作品被刊出,如南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难忘岁月--闽北小三线建设实录》(1999年),袁德俊主编的《崛起在沙溪河畔:忆三明建市初期迁明企业》(2009年)等。再如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著的《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 (2013年),张勇主编的《多维视野中的三线建设亲历者》(2019年),唐宁的《归去来兮--一部亲历者的三线建设史》(2019年)等,诸书为保存和利用三线建设珍贵资料做出不可磨灭的成绩。档案方面,相关资料整理工作还比较薄弱,学界引用较多的是陈夕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2014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体而言,三线建设研究经历了一个由粗及精、由宏观到微观的变化过程,已有成果在视角和方法上对笔者具有启发意义。当然,目前三线建设研究仍有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的空间。从研究区域上看,四川、湖北等大三线,以及上海、安徽、江西等小三线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福建小三线研究相对薄弱。从资料整理上看,三线建设口述、回忆资料居多,档案资料较少。本书力图弥补此方面不足,以期丰富三线建设研究成果。</p> 三、本书主要内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档案篇、口述篇、回忆篇和研究篇。 档案篇资料全部为三明市档案馆馆藏,包括三明市标准件厂档案(18份)、八四七O厂档案(36份)、三明印染厂档案(17份)、三明纺织厂档案(20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口述篇整理了11位三线建设亲历者的鲜活故事。受时间、精力和身体因素的影响,他们不能亲自撰写回忆录。本书通过口述访谈的方法,力图真实记录他们的生命历程和生活图景。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忆篇由三线建设亲历者个人撰写,共7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究篇集中展现了本书作者关于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5篇,或试图捕捉三线职工的复杂心态,或仔细爬梳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的历史<span>脉络</span>,或比较审视福建小三线的特点,或系统呈现本书作者进人该研究领域的心路历程,或将时间拉到更早, 探寻当代上海对福建的文化支援。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附录是本书档案资料影印原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后 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越山海: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资料整理与研究》从我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时开始酝酿,2023年与三明市档案馆确定合作, 并立即筹划撰稿。三明市档案馆在此期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并予以资助。曹荣军馆长、池明娥副馆长和梁艳斌副馆长一直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工作,魏素凤科长和陈琳科长在我2017年第一次到馆查阅档案时就提供了大量的帮助,至本书完稿,她们不厌其<span>烦</span>地沟通出版事宜、帮忙调阅档案、审校档案文字,在此由衷地对他们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谢上海师范大学高红霞教授,我硕士生和博士生阶段的导师, 也是本书作者之一。与老师第一次见面是2014年春季硕士生面试, 认识至今已有十年。十年很长,我已从青涩懵懂的学生蜕变为站在三尺讲台的高校教师,老师见证了我的十年成长;十年很短,校园时代老师每每将我叫到办公室耳提面命的场景,至今我仍记忆犹新,仿佛昨日重现。当我提出合作编著本书建议后,老师表示十分支持并愿意解囊相助。也许,本书可以作为纪念我们认识十年最有意义的礼物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感谢原福建省驻沪办陈广蛟主任、原上海三明商会秘书长顾忠发先生,在他们的热情帮助下,我结识了诸多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亲历者。感谢接受采访的傅春连先生、闪福香先生、余震岳先生、 徐嵩古先生、蒋蓉娟女士、马凤琴女士、顾以强先生、严筱莉女士、傅振华先生、虞铭娣女士、骆国清先生、樊峰先生;感谢愿意撰写回忆录的范维平先生、蔡意达先生、黄克华先生、陈金昌先生、王键先生、(何幼方)先生和王文奎先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编撰过程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赵博翀老师及其团队成员史唯鉴,在田野采访、收集资料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此深表谢意。感谢上海大学廖大伟教授帮忙联系出版,感谢责任编辑贾素慧女士对本书的辛苦付出,感谢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王安妮老师在整理资料、校对文字等方面的付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选取的三线建设档案仅为三明市档案馆部分馆藏,所收录的口述和回忆文章也不能涵盖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全部三线亲历者,不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刘盼红2024年3月19日于沪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编后语:本篇原文选自《跨越山海: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资料整理与研究》的前言、后记。刘盼红、高红霞编著,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25年3月第1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盼红,历史学博士,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三线建设史、纺织史。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代中国》《戏曲研究》《都市文化研究》《北大史学》等CSSCl刊物发表论文近十篇。出版专著《报中经纬:(纺织时报)与近代中国纺织工业(1923—1937)》《衣被天下:上海纺织》《织造救时: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高红霞,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历史学系主任、中国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史、上海移民史。专著《上海福建人研究(1843—2008)》、论文《近代上海同乡团体医院研究》分别获福建省社科优秀著作奖和上海市社科优秀论文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项目《近代上海传统行业及行业群体研究》,教育部项目《近代上海商帮比较研究》等主讲课程《中国当代史》为上海市高校精品课程。曾获上海市育才奖,教育部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团队名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