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前世今生(二十一)——改换门庭金川门

婉约天空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英雄迟暮的朱元璋对当年填湖建造的皇宫(明故宫)已经“知其误”,他在《祭光禄寺灶神文》中坦言:“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序。惟宫城前仰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29年后(1421年),他的四子燕王朱棣称帝,迁都北京,大明得以续命276年。燕王以非长子长孙登上大位虽有悖祖制,但进入京城走的却是城门——金川门,从此,大明江山虽由朱姓延续,但未必真是朱元璋血脉——颇应了太祖老朱所言,“只得听天”了,金川门见证了朱元璋后人为大明改换门庭。图为民国时期的金川门。</p> <p class="ql-block">一、金川门位置及特点(图为1949年南京地图,城墙轮廓线完整)</p> <p class="ql-block">金川门位于南京主城西北鼓楼区金川北街南端,铁路北街北端。在所有消失的城门中,它的位置是最准确的——人头像形城墙轮廓线头顶发髻根部。是一座单孔券门,座南朝北,旁边是金川河(古代设有水关,现有水闸),故称金川门,是城北重要通道。上世纪50年代已拆除,现已不存。图为1928年首都(南京)地图,铁路从城外穿过金川门进城。</p> <p class="ql-block">特点一:金川门遗址位置在所有拆除消失的城门中,是最明确确认的,是唯一立有石刻记忆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特点二:金川门是金川门事变的发生地,在所有城门故事中,这是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特点三:金川门位于金川河流域,早年是漕运通道,通达长江,附近曾有大型粮库,图为1898年南京地图,金川河标注为运粮河。</p> <p class="ql-block">特点四:1908年通车,1958年拆除的京市铁路在这里留下地名信息。</p> <p class="ql-block">特点五:护城河在此与南北向的金川河交汇,建有调节水位的泵站,与东水关、西水关泵站共同构成与城外连通的防洪水系。</p> <p class="ql-block">二、金川门前世。</p><p class="ql-block"> 金川门是南京十三座京城门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71年设千户所(驻军单位),永乐年间(1402年后),在此建成大型粮库,是明代重要粮仓之一。朱棣对金川门守备格外看重,委派了朱元璋第十六皇女宝庆公主(比朱棣小26岁,红颜薄命,39岁病故,墓在南京南郊板桥)的丈夫赵辉充任金川门的“千户守”,这一守就是三、四十年。赵辉寿终90岁,相当于现在的百岁老人了。明嘉靖年至成化年间封堵。1892年,清江宁府重修十三座城楼,金川门得以重开。1908年,宁省铁路(后改名为京市铁路,南京人俗称小火车)通车,铁路在下关车站起,绕行狮子山,从金川门入城。1930年,曾一度改名为三民门。1957年,金川门及附近城墙拆除。图为南京城墙博物馆介绍金川门。</p> <p class="ql-block">三、金川门今生。2000年后,护城河改造整治,金川北街一带商品房开发,2004年重建金川门桥,并立“金川门”石碑于东北侧,金川门地域唯留地名,面貌一新。</p> <p class="ql-block">护城河与金川河交汇处金川门闸旧址</p> <p class="ql-block">金川门内在永乐年间曾建有大型粮库,民国时期曾通过地藉普查,为仓储用地,1956年,国家粮食部在铁路北街建立了粮食学校,后升格为南京粮食学院——南京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是否与当年的粮库有渊源,有待考证。</p> <p class="ql-block">四、历史瞭望</p><p class="ql-block"> 1988年至2000年,我曾经在金川北街北端附近,住过十多年,其中后期基本上在金川北街灯泡厂厂区改建的菜场买菜,但对近在咫尺的金川门一无所知。此门故事虽然不多,但意义其实重大。</p> <p class="ql-block">1、靖难之役。发生在1399年至1402年间,朱棣为争夺皇位发动的战争。朱元璋登基后,承接祖制,立长子朱标为太子,然人算不如天算,太子英年早逝,遂立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太祖驾崩,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为巩固其统治,开始削藩,尤其对25个皇叔中军力强大的九塞王下狠手,作为实力最强的四叔朱棣(1360—1424),在姚广孝的献策下,以“清君侧”名义,发动“靖难之役”,南军节节败退,但在济南遭到铁铉顽强抵抗(铁铉在朱棣登基后,誓不降棣,被凌迟处死,尸骸下油锅,妻女充官妓,铁铉在南明时得到昭雪,济南大明湖建有铁公祠,表彰其忠烈)。后改变策略,绕过济南徐州淮安等重镇,直取大明首都南京。靖难之役是朱元璋接班人问题上重大失误埋下的祸根;是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削藩建议,建文帝六亲不认,宗亲人人自危引发的;是明朝大将耿炳文等无能,李景隆交战疑似放水,南军节节败退造成的;是兵临城下时,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开门迎敌的致命一击结束的。朱棣进城后登基,改年号为永乐,是为明成祖。</p><p class="ql-block"> 诡异的是,历史上对朱棣是不是朱元璋的血脉多有争议。明史学家马渭源通过大量详实史料考证:朱棣生母不是马皇后是䂵妃,他爹可能不是朱元璋是元顺帝。</p> <p class="ql-block">2、金川门之变。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兵临长江,总掌舟师都督佥事陈瑄反节降燕王,使燕军在瓜州顺利渡江,并从龙潭直扑京城应天府。当时京师城墙“高坚甲于海内”,强攻难以得手,为达“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目的,燕王策动统战之计,负责金川门防御的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燕军入城,京城遂陷落。</p><p class="ql-block"> 金川门之变宣告了建文朝的终结,朱棣登上帝位,开创了永(乐)宣(德)盛世。</p><p class="ql-block"> 打开金川门迎接燕王的朱橞,是朱元璋第十九子,自恃开门有功,日渐骄纵,竟意图策动其他亲王谋反,被贬为庶人,另一位曹国公李景隆是李文忠之子(李文忠是朱元璋外甥,其府邸在中山门内李府街),后被关押,郁郁而死,总之开门投降者均未得善终。而忠烈文人方孝孺坚贞不屈,被诛十族(连带学生,中国历史上最大诛连案)。方孝孺墓在雨花台,颇受后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3、金川门之变对后世影响。金川门之变是皇室成员内斗,但成就了一代魔鬼与枭雄合一化身的明成祖,他做的三件大事(基本都是形象工程)使得他青史留名:遣郑和下西洋(详见定淮门篇),迁都北京(1421年),编篡《永乐大典》(1403—1408年,主编解缙、姚广孝,全书达3.7亿字,2.23万卷,现存400多卷。解缙后被诛杀)</p> <p class="ql-block">4、京市铁路。1907年,清政府为方便南北交通,将沪宁线与市内火车连通,1908年通车,从金川门入城,初期终点站设在今白下路第三中学(原安徽中学)附近,1936年延伸,经过雨花门出城,与江南铁路连通。</p><p class="ql-block">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乘沪宁铁路到下关车站,转轨走京市铁路,到达督署站(今总统府),宣告临时共和政府成立。金川门再次见证历史。</p><p class="ql-block"> 图为在铁路北街铁路复制再现。</p> <p class="ql-block">5、大市桥。在金川门遗址北侧的铁路北街上,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石拱桥,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五、美哉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  金川门之变让南京失去了明朝都城地位。除了地名踪迹全无,它的遗址左右全是居民区,唯有护城河依旧静静的流淌,似乎是仅存的参照物。我们向东,继续寻找历史的印迹,下面有一个神密的城门,它来无影去无踪,但它确实存在过,有新门口的地名为证。</p><p class="ql-block"> 虎踞600年,龙蟠70里,下期我们将去寻找小北门——传说中的幕府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