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日课堂与一年级孩子们共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当我问“西天取经究竟取什么经”时,有个孩子脱口而出:“取妖精!”童言无忌的回答让课堂瞬间充满欢笑。我却窥见童心的澄澈——在他们眼中,师徒四人与妖精斗智斗勇的传奇,本就是最鲜活的“真经”。 </p> <p class="ql-block">(脱口而出的孩子——小杨同学)</p> <p class="ql-block">新课标强调的“文化认同”,在这一刻悄然生长。孩子们从动画片里认识腾云驾雾的孙悟空,在睡前故事里听说女儿国的奇遇,这些碎片最终在课堂汇成传统文化的星河。当小朋友们如数家珍道出“八戒的钉耙会变大”“观音菩萨总来帮忙”时,当有孩子发现“白骨精变三次是因为‘事不过三’”时,经典名著的种子已破土而出。更欣喜的是,他们开始用童真视角重构经典:“沙僧的行李里可能有创可贴,给师父治妖精抓的伤”“悟空应该教唐僧火眼金睛”。 </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图)</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更坚定“体验式阅读”的力量。下周我们将开启“西游人物剧场”,让孩子们用童声演绎“三打白骨精”的智斗场景。那些看似荒诞的“取妖精”答案,恰是打开文化传承之门的钥匙——在笑声中播种,在体验中生根,终将长成属于新时代少年的文化自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