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4 <p class="ql-block">今天吃过了早饭,我们就来到了蒂卡普湖。</p> <p class="ql-block">蒂卡普湖坐落于新西兰南岛的著名旅游城市基督城与皇后镇之间,位于库克山盆地与Mackenzie的心脏地带。</p> <p class="ql-block">蒂卡普湖位于新西兰南岛,是南阿尔卑斯山东麓的一个著名旅游胜地。作为大洋洲最大的淡水湖泊,蒂卡波湖以其壮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湖泊长约24公里,宽6公里,面积达96平方公里。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由青绿色的岩石构成,使得整个湖面呈现出一种翠绿迷朦的梦幻景象。</p> <p class="ql-block">蒂卡普湖周围环绕着白雪皑皑的雪山和被金色阳光笼罩的树丛,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壮丽的自然景观。在湖的南侧有一个小镇,虽然人烟稀少,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一个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我没有搞懂,桥头为什么会有水井?难道湖水不能喝?而且取水方式是中国古老的辘轳。</p> 老桥墩 过桥到湖边 <p class="ql-block">在湖边,可以看到好牧羊人教堂,从教堂圣坛的窗户望去,可以看到库克山(Mount Cook)壮丽的景色。沿着湖岸有很多条人行道,你可以徒步登上海拔1031米的约翰山观测台或考恩斯山,观赏麦肯奇盆地的宏伟景色。蒂卡普湖是新西兰欣赏南极光的最佳地点之一,最佳观赏时间是四月至九月。</p> <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由著名建筑师本杰明·伍尔菲尔德·芒福德于1935年建造,其设计的哥特式木结构和石结构建筑,是为了纪念麦肯奇山区的开拓先锋而建。许多新人会选择在这里办婚礼。</p> <p class="ql-block">好牧羊人教堂附近有一只牧羊犬的雕塑。<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尊青铜雕像,上面镌刻着:“没有牧羊犬,就没有小镇的今天”。</span>这是为了纪念牧羊犬在新西兰为牧主保护羊群所做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新西兰定居者依靠牧羊犬来保护羊群,防止它们被野生动物侵害。这些牧羊犬不仅帮助定居者建立了稳定的畜牧业,还为小镇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游客来到蒂卡普湖时,常常会停下来与牧羊犬雕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蒂卡普湖边的中餐馆吃午饭</p> <p class="ql-block">然后继续前进,奔向基督城。</p> 途中休息区 <p class="ql-block">基督城到了。基督城位于新西兰南岛东岸的坎特伯雷平原,东临太平洋,西靠南阿尔卑斯山脉,面积607.73平方公里。人口约37.5万(2017年数据),是新西兰仅次于奥克兰的第二大城市。</p> <p class="ql-block">爬上基督城制高点,俯瞰全景。</p> <p class="ql-block">基督城所在的坎特伯雷平原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毛利人居住,最初以狩猎为生,后由Ngāi Tahu部落主导,该部落先祖Paikea的传说与鲸鱼救赎相关。</p> <p class="ql-block">基督城是新西兰南岛最大城市,1815年欧洲人首次抵达,1840年定居者增多,1850年坎特伯雷协会(由英国教会支持)组织移民,主要来自英格兰南部,奠定了城市的英伦文化基础。1856年建城。</p> <p class="ql-block">1848年由英国主教约翰·G·李托尔德提议命名“Christchurch”,结合“基督”(Christ)与“教堂”(church),象征宗教传统。华人称之为基督城。</p> <p class="ql-block">基督城拥有740多座公园,因英式花园景观多,被誉为“英格兰之外最具英伦风情的城市”,2013年入选全球十大度假城市。</p> <p class="ql-block">基督城是新西兰重要工商业中心,羊毛、牛羊肉及农产品集散地;利特尔顿港为全国第三大港。</p> <p class="ql-block">基督城还是新西兰的教育重镇,拥有坎特伯雷大学(工程与商科突出)和林肯大学(农牧研究知名)。</p> <p class="ql-block">2011年地震后,这里虽然在积极恢复正常的生活环境,但是经费不足使得整个城市里还有一些类似废墟的建筑存在。</p> <p class="ql-block">基督城大教堂(The Christchurch Cathedral)位于市中心,是基督城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建筑之一。1864年开始动工,直到1904年才真正完工,其间经历了三次地震。塔顶可鸟瞰全市。歌德式建筑风格充满优雅情韵,高达63公尺的高耸尖塔可说是基督城最重要的地标与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1856年7月31日通过皇家特许状建城,成为新西兰最古老城市之一,哥特式建筑如基督城大教堂(1864年始建)成为地标。</p> <p class="ql-block">此外,尖塔中也仿英国圣保罗教堂,装设了12座钟,可演奏出不同的旋律。2010-2011年,两次强震(7.1级和6.3级)造成185人死亡,2万栋房屋损毁,标志性建筑基督城大教堂塔尖部分无法修复被拆除。震后重建中,纸板教堂(纸教堂)成为象征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2013年8月,这座硬纸板教堂正式开放。它由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坂茂设计,耗资530万纽币,可容纳700人。这是全球唯一一座由硬纸板建造的教堂,采用“A”型结构,造型简约大气。教堂的混凝土基础加上近百根直径60公分、长23.8米的硬纸管,每个硬纸管重约120公斤,构成了一座结实安全的抗震建筑。教堂的彩色玻璃来自地震中受损的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尽管硬纸板教堂的设计寿命为70年,实际使用寿命约为50年,但这座教堂在2023年3月已经迎来了开放10周年。经过基督城市议会的批准,市政府于2019年启动了大教堂的全面修复工程。预计到2027年,大教堂的整个修复工程将全面完成,耗资约1.6亿纽币。</p> <p class="ql-block">硬纸板教堂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建筑师的创意和智慧,也成为了一个城市在灾难后重建的象征。它的存在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临时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成为了基督城市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老教堂地震后没有倒塌的剩余部分</p> <p class="ql-block">广场还摆放着一副巨型西洋棋盘,每一颗棋子都有相当重量。</p> <p class="ql-block">教堂广场的雕像是纪念1850年约翰·罗伯特·戈德利率领人们来到坎特伯雷平原的功绩。这座雕像由约翰·罗伯特·戈德利本人左臂托着折叠好的外套,右手拿着帽子,站立在石制基座上,基座上刻有相关碑文。</p> <p class="ql-block">基督城公民战争纪念碑(The Citizens' War Memorial)是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士兵而建立的。这座纪念碑原本位于基督城大教堂广场,但在2011年基督城地震后,大教堂受损,纪念碑被围在损毁的大教堂隔离网内。直到2021年,纪念碑才被修复并向西移动了50米,移到了现在的位置。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反映了基督城的历史和战争中的牺牲。它不仅是一个纪念场所,也是对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们的敬意和缅怀。通过修复和移动,纪念碑得以在新位置继续发挥其纪念意义,成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国际会展中心,震后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和延宕,终于在2017年开工,2021年向公众开放,项目总成本达到4.5亿纽币,43000块的外墙砖据说表达的是凯特伯雷大区著名的辫状水系,河流的概念渗透到建筑物的每个部分,包括窗子的形状甚至地毯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中心图书馆,也是地震后重建的,原有的中心图书馆遭到损坏,经过与丹麦设计师的联合设计,2018年10月12日开放,并一跃成为南岛第一大图书馆和新西兰第三大图书馆(另外两个分别是奥克兰和惠灵顿中心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来到基督城的人很快就会发现,在这个城市,满眼都是涂鸦。</p> <p class="ql-block">涂鸦一词起源于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顽皮之行,后逐渐演变成了带有时代色彩的艺术行为。涂鸦主要的介质为墙,但进入20世纪后期,涂鸦所创作的介质不只是墙了,其创作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并且其一度成为前卫时尚的设计师的专利。</p> <p class="ql-block">新西兰基督城的涂鸦艺术源于城市重建与文化融合的独特背景,尤其以2011年大地震后的街头艺术复兴为标志性转折。</p> <p class="ql-block">2011年基督城遭遇毁灭性地震后,涂鸦成为城市重建中表达乐观与自由的符号。原本颓败的建筑被色彩鲜艳的涂鸦覆盖,形成“整栋楼包裹式”创作,既缓解了灾后压抑氛围,也塑造了“嬉皮城市”的新形象。当地年轻人热情参与,通过艺术传递勇气与社区精神。</p> <p class="ql-block">基督城涂鸦不仅受全球涂鸦文化影响(如美国费城的起源),还融入毛利土著元素,如传统图案、神话形象等,展现新西兰独特的文化交融。部分作品结合英伦殖民历史与现代艺术风格,形成“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街头景观。</p> <p class="ql-block">基督城的涂鸦,从墙面扩展到建筑废墟、公共设施,甚至成为旅游打卡点。主题多样:涵盖卡通、政治口号、宗教符号等,部分作品具有临时性,体现涂鸦的动态魅力。与纽约、柏林等城市齐名,被列为“艺术之都”。</p> <p class="ql-block">总之,基督城涂鸦既是灾后重生的情感宣泄,也是文化认同的视觉表达,通过街头艺术将创伤转化为城市新名片。</p> <p class="ql-block">新西兰的有轨电车历史悠久,至今仍在运营,但票价稍贵,每日票价为$40。</p> <p class="ql-block">新西兰基督城植物园内的学校是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坎特伯雷大学成立于1873年,由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学者共同创立,是新西兰历史悠久的学府之一。其主校区位于基督城,紧邻海格利公园、植物园和伊拉姆花园,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市中心和购物区仅有几分钟车程。</p> <p class="ql-block">坎特伯雷大学不仅是新西兰历史悠久的学府,还是21世纪学术联盟和英联邦大学协会的成员。学校提供广泛的专业选择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生前来就读。</p> <p class="ql-block">我们穿过大学校园,去看看基督城的植物园。</p> <p class="ql-block">基督城植物园始建于1863年7月9日,为纪念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子艾伯特·爱德华王子(后为爱德华七世)与丹麦亚历山德拉公主的婚礼。政府园丁Enoch Barker在园内栽种了一棵英国橡树,象征植物园的创立。这棵树至今仍是园内的重要历史标志。</p> <p class="ql-block">当年是湿地和沙丘,如今成了繁花似锦的美丽园林。植物园占地30公顷,拥有10座风格各异的附属花园,种有一万多种本地或引进的植物品种。</p> <p class="ql-block">创建初衷兼具纪念性与园艺展示功能,现为新西兰南岛最重要的植物园之一。</p> <p class="ql-block">植物园很大,我们时间有限,小范围的浏览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植物园内的塑像人物是威廉·塞夫顿·摩尔豪斯(William Sefton Moorhouse)。摩尔豪斯曾在1858-1862年间以及1866-1868年间担任坎特伯雷省的领导职务(Superintendent)。这座塑像位于植物园入口处,以纪念他对坎特伯雷省的发展做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基督城中餐馆里吃过晚饭,就到机场乘飞机飞往新西兰首都奥克兰。我们开始了回国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飞机飞行了一个多小时就到奥克兰啦。我们住在奥克兰市中心靠近码头的宾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