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应天门

山木

洛阳应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 年),隋代称则天门,取 “以天为则” 之意。隋末唐初王世充改为顺天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李世民下令将其焚毁,唐高宗显庆元年(656 年)重建,神龙元年(705 年),唐睿宗李旦为避武则天讳,改为应天门,后又改称五凤楼,北宋末年被金兵烧毁,宋绍兴十年(1140 年)彻底被毁。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垛楼和东西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为一体的 “门” 字形巨大建筑群,东西长达 137 米,两侧阙高 36.4 米,城门东西宽 120 米以上,占地面积 30,080 平方米。<br> 是古代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唐高宗诏释百济扶余王、武则天称帝等仪式均在此举行。 应天门全景 其双向三出阙的形制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的最高礼制,这种建筑形制影响了西安大明宫丹凤门和北京故宫午门的建设。 现在的应天门是1954 年开始考古勘察,经过多次发掘,1990 年应天门东阙遗址发掘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6 年 10 月,洛阳市启动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2019 年 9 月,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大厅武则天登基大典图片 双向三出阙(进出三个门)考古发掘遗址。 西阙台遗址地基 东阙台遗址地基 应天门内部分雕塑。重现当年修建时的劳工场面。 <h1><b>谢谢你的浏览 期待您的留言</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