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初七上午在泉州市区自由活动,中午吃过饭后就开始返程。本想去泉州清源山看看,那是泉州市目前唯一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可景区要收门票,同伴不想去看,刷了刷清源山景区的视频,好像景区除了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宋代老君造像外,其他有特色的景点不多,我虽可免门票,但看景区主要还是爬山,出来几天身心有些疲惫了,而且下午还要开车返回,就不去登山受累了,放弃了去清源山,还是在古城里逛逛。泉州城内寺庙多,昨晚去了一些都没开门,今天再去这些寺庙里面看看,由远而近先选择了去开元寺。<br> 据介绍,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尔后开元寺多次被损毁并重修,自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至1981年后,开元寺陆续翻修了大殿、后殿、东西塔等建筑。现存大殿为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郑芝龙重修。中轴线由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又名百柱)、甘露戒坛、藏经阁组成。副轴线包括东廊、檀越祠、小开元寺(准提禅林)、西廊、功德堂、尊胜院(弥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两轴线及镇国、仁寿二石塔组成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群。<br> 考虑在泉州古城内要走的地方多,市区内不便停车,还是不开车去,不过没骑共享电动车了,改成了骑共享自行车。泉州市区共享自行车免费,而且方便随时停放。出发后没有直奔开元寺,而是去了三公里外的金池巷。那里有一棵榕树形状像一颗爱心,成为泉州新晋的网红打卡点,先到“爱心树”下去打个卡。这株榕树长在金池巷土地庙旁,横跨东街过去,进入巷子后一眼便能看到,榕树高有10多米,树冠呈大大的“心”形,不过这棵榕树并非天然就是现在的样子,据说榕树的枝叶以前也是呈粗放的“心”形。修剪在未动大枝干的情况下,根据初步轮廓精修成更接近“心”形。修剪后的榕树看起来更为精神,显著的爱心外观,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欣赏,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打卡。树边有一座石亭子,上有福德亭厝边话仙亭等字样,话仙是闽南话中聊天畅谈的意思。 离开爱心树后,直接骑车沿东街来到钟楼下。在附近归还了共享自行车,开始逛了起来。泉州现有四座钟楼,最古老的还是这座建于1934年的西街钟楼,也是泉州市民心中的钟楼。其他三座为近现代所建,分别为海关钟楼、金帝商厦钟楼和东海大街钟楼。 此时时间尚早,中山路上的店铺还没开门,空荡的街道上也没什么游客,只有一些途经的路人。要走西街去开元寺,就不再去中山路上逛了。 进入西街不远,在泉州影剧院前面有一个“半城烟火半城仙”宋风市集,这是一个新春市集,里面有泉州特色文创、各类小吃,晚上热闹,白天都还没营业。 泉州是一个“半城烟火半城仙,千古风华千古情”的城市。 在西街寻找打卡点,在影剧院对面,带有“泉州”城市地名元素的红色大字海报墙上,现在是“世遗泉州欢迎您”的蛇年宣传画。几个可到楼顶观看西街风景的奶茶店、咖啡店都没开门,来到橘若里面找到了日历墙。 泉府小西埕也是一个网红打卡点,可在入口看到巷子里面比较杂乱,都是一些民房、巷口招牌上是一些民宿、簪花馆、私房菜等店铺,就没进去了。看介绍里面也有一堵墙上有“泉州,这是你一生要去一次的地方”—白岩松,昨晚在泉州侨批馆那里已经看过同样的。 前行至西街肃清门广场,这里也有一个“润物市集”。这个市集主要涵括世遗元素、非遗传承、美学制物、原创品牌、文创手作、艺术设计、生活好物等多个种类。同样,上午还没开始营业。 看到了镇国塔,来到了开元寺南大门前。大门对面是一面高大的照墙,墙上有“紫云屏”三字。紫云屏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四角飞檐翘起,墙面宽大,“紫云屏”三个字由明代书法家陈于王所刻,分别刻在三块方形版石上。 进入山门,山门是开元寺的正门,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是进入寺庙的第一道门。天王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具有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和历史感。 过了山门,便是拜庭,正对面建筑是大雄宝殿,大殿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字。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的主体建筑,因拥有86根大石柱又被誉为“百柱殿”。 大雄宝殿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构架复杂,风格独特。通高20米,九开间进深,占地面积1387平方米,由近100根大石柱支撑屋盖。石柱造型多样,殿内前儋柱正中二根,外檐柱正中四根,后檐柱正中有二根十六角形青石柱,屋顶构架大致由柱网、斗拱及屋盖三部分构成,重梁叠架。在大雄宝殿后面还有甘露戒坛、藏经阁等建筑。 开元寺东、西两塔是中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由于上午阳光照射的原因,两座塔的色彩有所不同,黑色是东塔“镇国塔”,高48.27米,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黄色的是西塔“仁寿塔”,高45.06米,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 在开元寺主轴线上依次是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紫云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檀越祠等建筑,拜庭东西两侧则是高耸的东西双塔。主轴两侧还有放生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安养院等建筑。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从木塔向砖石塔转向的开端和尝试,突破了将石头当木头用的建造过程,既保留了石头的坚固性,又承接了木头的美观、受力体系,是一次伟大的创造。 在拜庭与大雄宝殿之间用回廊相连接,中间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两旁种植了八棵古榕树,树下布置有石五轮塔和石经幢,共十余座建筑小品,整体空间严谨且富有秩序。 开元寺建筑受闽南文化对当地建筑风格的影响,主要分为官式建筑、皇宫起建筑、中西合璧建筑三类,反映了佛教的教义与规矩制度,体现了中原、海外对开元寺建筑风格的影响,展现了本土文化的个性,迎合了当地的居住、审美和精神需求。 往后来到甘露戒坛,最上方有一块庄俊元题写的“上品莲台”匾额。庄俊元曾任西宁道台,与林则徐交往甚密。下方还有一块红底金字匾额,上书“清净法身”,为清代洪承畯的杰作。甘露戒坛顶层为八角攒尖式结构,造型独特。在甘露戒坛后侧是藏经阁,建于元代,但在元、明时期多次重修,在民国十四年(1925 年)被元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二层楼阁建筑,留存至今。 在藏经阁的左侧还有一处檀樾祠,这是当年黄守恭施舍桑园给高僧匡护建道场,寺僧感念黄守恭的大德,在原来的露天戒坛东边建檀樾祠奉祀。黄守恭一族亦称“江夏紫云黄氏”,后裔奉黄守恭为紫云派始祖,堂号“紫云”。400多年来,开元寺的檀樾祠皆由紫云黄氏族人管理、祭祠与修缮。 继续往左是佛教博物馆,门口有一座石牌坊,上有一副对联“作一切智善巧船师,度诸众生使到彼岸”。往里走是一栋两层的建筑,楼上栏杆中间匾上写着“本生院”,里面是释加牟尼生平事迹的雕刻陈列馆。 沿着长廊继续左走,来到了弘一法师纪念馆,这里陈列有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院子中间有一座弘一法师花岗岩雕像。 来到了镇国塔下,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初为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易为砖塔;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 东塔一层东西南北有门,其它面有窗,门窗两边是金刚力士浮雕。塔须弥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传图,故事多取材于佛经及古代印度的民间神话传说,然后用绘画雕刻的手法表现出来,更显得生动、精致、珍贵。 离开东塔镇国塔,走石阶步道,横穿拜庭,去看另一边的西塔仁寿塔。这时的开元寺,来上香的人和游客就比较多了,也没停留直接往右边走去。 西塔仁寿塔前梅花已经绽放,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木塔;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易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 西塔上同样有不少浮雕,据介绍双塔上共雕有人物浮雕160尊(东西塔各80尊),东塔须弥座有图雕54方,西塔须弥座有图雕56方。但双塔的浮雕又各有不同,从佛教的角度讲,东塔代表东方娑婆世界,西塔代表西方极乐世界。东西塔须弥座的图雕也不尽相同,东塔须弥座的图雕以佛教故事为主。西塔须弥座据传雕刻了泉州民间整套舞龙舞狮的动作,并辅之以各种花卉飞禽。 在仁寿塔旁边有一麒麟壁,建于乾隆乙卯年,该壁由三垛组成,左右两垛镶嵌各种神兽和植物,均为砖红色泽,而中间最大的为麒麟,身上的鳞片呈现多种颜色,显得尤为抢眼。麒麟壁原来在泉州府城隍庙前,后来才搬到现址。 另一边还有“万山第一”碑,是清初福建晋江人黄志遴仿米芾“第一山”三字,补“万”字而题写的。古时寺院被称为“山”,而唐代始建的泉州开元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寺院之一,因此被称为“万山第一”,这碑原位于泉州东岳庙口的“大石坊”之上。<br><br> 走到开元寺西门这里了,打算从西门离开开元寺。以前来过开元寺,第一次过来时拍了不少照片。这次过来也只是随处看看,在每个地方没有过多停留。 从开元寺西门出来后,走西街去了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全长1700米的西街,被横亘其中的新华北路分成两段。昨晚与刚才走的一段是大家所熟知的人挤人的东段。现在去产业园走的是另一段充满市井烟火的西段,历史上,这一片区曾聚集着一大批泉州国营老企业,面粉厂、蜜饯厂、电视机厂、机床厂、油厂、麻纺厂、衡器厂等。 现在要去的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就是改造自源和堂蜜饯厂、电视机厂、面粉厂等中侨集团下属厂房,据介绍这是一个集创意空间、艺术广场、时尚街区、商务办公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创意园区。 据介绍,这是一个以保护工业建筑,保护工业遗产业态,展示文化创意产业魅力的示范园区,园区充分利用现有厂房的规模、分布,保留厂房、办公楼的钢架结构与LOFT(阁楼)基本结构,对建筑进行有必要的改造、修补、装饰,注入新的产业元素,借此成为一个创意企业的孵化器,一个创意企业的培育地。 也许春节放假的缘故,园区里没什么人。园区前身为享誉海内外的百年老字号源和堂蜜饯厂,由著名华侨庄杰赶兄弟始创于1916年,基于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纪念,所以命名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 我去一个城市,还是比较喜欢去看那个城市里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艺术区,也去过不少地方。但这个创意产业园还是让我有些失望,在园区走了走,也许没走对位置,并没有看到什么比较有创意的建筑或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