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走出“鸡肋”式教研困境?

清水芙蓉

<p class="ql-block"><b>  站在教育革命的临界点,我们需要的不是恐慌性地追逐技术,而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当我们的孩子既能与AI共舞,又保有叩问星空的能力时,他们便真正掌握了未来世界的通关密码。</b></p><p class="ql-block"><b>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作为教研员,我曾与许多教师聊天,试图了解教研活动的真实效果。</b></p> <p class="ql-block"><b>  在聊到“教研活动是否能够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促进专业发展”时,有教师说:现在的教研活动主要就是听课、评课,听的那些课是“磨了又磨”“演了又演”的课,叫我们怎么学?</b></p> <p class="ql-block"><b>  还有的教师说:听完课,就是接着听专家或教研员凭经验“说三道四”(对该课说三个优点、道四条建议),一点实用价值也没有,还不如用这个时间改两套作业本!</b></p> <p class="ql-block"><b>  甚至有教师说:现在的教研活动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b></p> <p class="ql-block"><b>  听完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吐槽”,不得不让人陷入沉思。</b></p> <p class="ql-block"><b>  传统的教研着眼于“推广经验”,采用的形式是“观教”,其主要功能是评课,其“受益者”往往只是上课教师,其他教师俨然就是“旁观者”“陪听者”。</b></p> <p class="ql-block"><b>  难怪教师对这样的教研活动有怨言:不参加,有点不好意思;参加了,实在没有意思,所以只好“意思意思”。</b></p> <p class="ql-block"><b>  怎样让教研不再是“鸡肋”?这可能是一个普遍性的教研话题。</b></p> <p class="ql-block"><b>  首先,从人的本能出发,每位教师都会思考:参加这次活动,对我有什么好处,我能有什么收获?因此,如果教研活动仅仅停留在“观他人的教”的形式,不符合大多数教师的本性——为什么投入这么多时间与精力,做一件价值不大的事儿呢?</b></p> <p class="ql-block"><b>  其次,从满足教师的需求来看,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不同教学追求的教师、不同个性特征的教师、遇到不同教学困难的教师,他们对参加教研活动的需求往往是不一样的。仅仅通过观摩一两节课、听几个专家“评教”,“众口难调”,满足不了诸多不同需求。因此,往往会给观课教师造成“不解渴”“不实用”“不接地气”的感受。</b></p> <p class="ql-block"><b>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找到大家都感兴趣、都想研究、都想知道、都想学会的“共同点”。而这个“共同点”只存在于所有教师共同的好奇心,那就是:这样教,学生到底学得怎样?</b></p> <p class="ql-block"><b>  所以,传统的教研活动要改进。“观教师的教”是表面现象,“察学生的学”才能由表及里。</b></p> <p class="ql-block"><b>  “察学生的学”不是笼统地看全班学生的学习概貌,而是仔细观察一个或几个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尝试看清学生在具体问题中的思维轨迹,理解学生对当下问题的“理解”以及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b></p> <p class="ql-block"><b>  有效教研要从“观教”走向“观教+察学”,将“观教”与“察学”相结合,形成彼此关联、相互印证的观课视角,这样才能够牵动所有观课教师的心灵,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些许本质的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最后,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来看,要想通过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必须引导教师既与他人对话,也要在内心深处与自己对话,即反思。</b></p> <p class="ql-block"><b>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学习是三种对话:是自己与他人的对话,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以及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对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依赖于“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b></p> <p class="ql-block"><b>  所以,观课教师不但要以观课的证据和数据为依据,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与认知,给上课教师适当地提出教学改进建议,以发挥“同伴互助”的教研功能;而且要将自己的专业发展“代入”其中、“卷入”其中,以他人的课为镜反思自己,即“观他人的课堂,省自己的教学”。</b></p> <p class="ql-block"><b>  只有探索“观教·察学·省己”的教研范式,追求观课教师“人人参与”到“人人投入”再到“人人收获”的深度教研,让每一位教师在研修活动中的学习都真正发生、让更多教师的学习研修能够深度发生,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走出“鸡肋”式教研的困境。</b></p> <p class="ql-block"><b>  《道德经》有言:“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真正厉害的人,懂得筛选去繁,活得通透简单。简单,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修行。</b></p> <p class="ql-block"><b>  学会制定目标很重要,没有方向的船,很难行得远。拥有明确、具体、清晰的目标的人往往更可能获得成功。目标不是越多越好,越简单的目标越管用。</b></p> <p class="ql-block"><b>  心理学上有个“半途效应”,发现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目标选择的不合理就是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之一。我们往往有太多想要完成的目标。但实际上人的大脑在短期内只能处理好少数任务,贪多求快的结果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b></p> <p class="ql-block"><b>  首先,学会精简目标。比如,短期内不要超过三个,才能让大脑更专注地去执行。其次,要让目标更加具体。例如,可以将每天学习,改成每天早起坚持看新闻、每天睡前读半小时书。‍定期复盘目标的达成情况,去除掉不合适自己的方式,不断耕耘。</b></p> <p class="ql-block"><b>  《诗经·大雅·荡》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能够做到纯粹地坚持、有始有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生活中也有许多人,做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大多事情都浅藏辄止,最终一事无成。</b></p> <p class="ql-block"><b>  《道德经》中也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也是危险的。就好像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有些人就放弃了。前面的工作也就成了无用功。</b></p> <p class="ql-block"><b>  一件事,要么不做,既然开了头,就要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曾国藩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给自己定的“修身十二日课”,从三十岁开始,坚持了半生。世上有很多失败并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缺乏善始善终的精神。真正的强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坚持到底,有始有终。</b></p> <p class="ql-block"><b>  “所有对未来的恐惧,无非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很多时候,人之所以会感到焦虑,就是因为现阶段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能力,无法应对未来复杂的状况。</b></p> <p class="ql-block"><b>  实际上,没有人天生强大无比,也没有人天生什么都会。成功者之所以能够登高望远,并不在于先天高人一等,而在于后天全力以赴。</b></p> <p class="ql-block"><b>  与其总是活在对未知的恐惧里,不如试着冷静下来,克服内心的焦虑,专注眼前的行动。静下心,沉住气;不会就学,不懂就问。</b></p> <p class="ql-block"><b>  踏实走好每一步,才能到达想要的地方。最好的生活,从不是在将来,而是过好现在。</b></p> <p class="ql-block"><b>  一线教师对专家的课堂画像可以参考和对照,但最终需要自己为理想课堂画像,让自己的课堂有方向,实践有梦想。</b></p> <p class="ql-block"><b>  教研改变,教师改变”“教师改变,课堂改变”“课堂改变,学校改变”。“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改善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对教学内容做有价值的选择和组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方式,实施有效教学”。</b></p> <p class="ql-block"><b>  教师对课堂要有理想,但这个理想应该是教师在自己心中确立的。</b></p> <p class="ql-block"><b>  每间课堂都是教育创新的重点实验室,每节课都在重新塑造孩子的大脑,每一位教师都是科学教育的梦想魔法师。我相信,我们更多的学校,都会在人工智能时代创造我们全新的教育。</b></p><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17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