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秋风大散关

赵光

<p class="ql-block">大散关,位于陕西宝鸡市南郊川陕公路19.5公里处的秦岭之中,清姜河岸。因置关于大散岭而得名(一说地处古散国而得名)。散关设于西汉(一说散关之名最晚当始于秦代),废弃于明末。</p><p class="ql-block">大散关是关中通住西南的唯一要塞,自古以来,即是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之咽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历史上,争夺散关之战有70多次。 大散关因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即为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p><p class="ql-block">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曾因入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在大散关驻守二年。他的一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使大散关名扬天下。</p> “铁马秋风大散关”。金戈铁马,秋风瑟瑟。旌旗猎猎,战鼓声声。这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地方。按照这里的说法,已经形成了散关文化,而且博大精深。 在大散关关楼下见到的这篇《战争与和平——大散关命运交响曲》,文案写得不错,认真看一看,不仅可以加深对大散关的了解,丰富了许多历史知识,而且会引人深思在这里发生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确实值得仔细一读。 大散关,原称为“散关”,西周时为散国关隘,南宋后,称“大散关”。大散关比长城早修建近900年(西周初期),长城修建的思路是否来自于大散关,不得而知,但作用和大散关一样。挡住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中原才能长治久安。所以,大散关可以位列中国十大名关,地位十分重要。 <p class="ql-block">历史上争夺散关之战有70多次。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采取韩信之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自汉中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经由此关;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烟芩引兵进入散关至陈仓;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张鲁,自陈仓过散关;蜀汉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南宋初年,金兀术为打通入蜀通道,曾和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反复拉锯于此。</p><p class="ql-block">南宋与金的散关之战,吴玠、吴璘以两千精兵,凭借大散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歼灭金兵十万,从此划定了金、西夏、南宋的重要边界。此次战役,成为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次重要战争之一。</p> <p class="ql-block">陆游是在他48岁时,入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得以在大散关,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当时他曾写过“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的诗句。</p><p class="ql-block">七律 书愤 (宋 陆游)</p><p class="ql-block">早岁那知世事艰,</p><p class="ql-block">中原北望气如山。</p><p class="ql-block">楼船夜雪瓜洲渡,</p><p class="ql-block">铁马秋风大散关。</p><p class="ql-block">塞上长城空自许,</p><p class="ql-block">镜中衰鬓已先斑。</p><p class="ql-block">出师一表真名世,</p><p class="ql-block">千载谁堪伯仲间。</p><p class="ql-block">陆游的这首七律 · 书愤,是他的“书愤”五首之一,作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天。这时的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62岁的老人了。从淳熙七年起,他被罢官已经六年,挂着个宫观的空衔,一直在故乡蛰居。到作这《书愤》诗的时候,刚以权知严州军州事的职位启用。</p> <p class="ql-block">“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回首的是他三十九岁和四十八岁时的两件大事。陆游一生,以驱除北虏,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为不息的壮志。《书愤》五首,几乎是在晚年表达了他一生的激愤。这十四个字,包含着他多么丰富的不甘和辛酸的情感啊!</p> <p class="ql-block">大散关“关控陡绝”,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史记》称:“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固关中”。因而,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七律 大散关怀古</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0日 赵光</p><p class="ql-block">自古边关未曾远,</p><p class="ql-block">中原烽火也连天。</p><p class="ql-block">陈仓栈道草枯荣,</p><p class="ql-block">旧国雄关剑锈斑。</p><p class="ql-block">放翁未许长城愤,</p><p class="ql-block">铁马秋风翰墨翻。</p><p class="ql-block">大散关前多少事,</p><p class="ql-block">风烟一过亦妄然。</p><p class="ql-block">陆游在他的《书愤》其五中,曾有一句“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千百年过去,大散关已不再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的战略要隘。诗人记忆中的铁马秋风,也已经成为大散关的一个符号。蓝天白云,山高水远,站在这里,还能听到战马的嘶鸣吗?</p> <p class="ql-block">大散关关楼里的一处重要展示内容,是说这里是老子写《道德经》和出关之处。</p> <p class="ql-block">七绝 游大散关</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0日 赵光</p><p class="ql-block">老子西出大散关,</p><p class="ql-block">玄留道德五千言。</p><p class="ql-block">雄关旧跡云中觅,</p><p class="ql-block">不费真经传万年。</p> <p class="ql-block">说老子出关,是西出大散关,也有一定道理。看来这些都是当地旅游专家们的一家之言,但还是很有商榷价值和空间的。</p> <p class="ql-block">在大散关里讲《易经》 ,算不算也是一个创造?</p> <p class="ql-block">不知在这里能见到老子出关之说和《易经》的这些知识,是不是也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意思呢?</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大散关,是一个长达几十公里的关隘区域,由于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历经千百年的经营,早已成为关中四大关隘中的首关。如今,历代修建的关城和关隘设施,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民国时期赵祖康的题字,准确的把它定位为“古大散关”,成为关中历史上关隘文化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清姜河岸边悬崖上的“铁马秋风”4个大字,看起来还是很有气势的。只是随着岁月增长,字迹有些斑驳;但历经风霜雨雪,也很难将它抹去。就如同大散关的那些历史旧事,年代越久远,留给人们的印象就应该越深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