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人之品位

贾美孙

品 位 ——人之品位 “品位”,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一,指官吏的品级、官阶;二,指物品质量、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也就是说,品位是针对人、物和艺术品这三者而言。 先说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人品位高,某人品位低。而决定一个人的品位高低确切地说是指其品格修养和思想境界的高低。 因素仰慕后汉光武帝时大隐士严光,曾专程去浙江桐庐寻访严子陵钓台。据【后汉书.严光专】载:严光,字子陵,年少时便以博学多才、清高孤傲出名,与光武帝同为游学。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寻他来做大官,可他却隐姓埋名隐居富春江畔,做起垂钓翁来。光武帝亲自找到他,夜来与他同榻,他竟然袒胸露腹将大腿跷在光武帝的肚子上,光武帝也只好受着。无论光武帝怎样求他,他愣是拒绝入世为官。终身与“沧波浮云”为伴。我站在富春江畔的严子陵钓台上,不由颇多感慨:1900年前身为皇友的饱学之士,尚能如此高韬旷达、睥睨名利、笑傲江湖,确实让人肃然起敬、有高山仰止之感!不能不敬佩严光品位之高. 还有一位让我无比崇敬的高品位仁人志士——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也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才学过人,深谙老庄之学,而且仪表堂堂、伟岸挺拔、风度翩翩,属当时一流帅哥。可是他生性倨傲狂放,不事权贵,隐居竹林,常与阮籍等隐士友人们在一起清谈玄理,抨击朝政。司马昭执政后要他入宫做官,他愣是不从。嵇康有两大喜好——打铁和弹琴。有一次司马昭派一官员下来想和他套近乎,可他头都不抬照常打他的铁,并讥讽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官员碰了一鼻子灰,惺惺而去。得罪了官员和司马昭,司马昭怀恨在心。结果司马昭将嵇康抓起来以“言论放荡、诽谤朝廷”为罪名,判其死刑。当时,有太学生3000余人集体请愿,要求赦免嵇康,但遭拒,仍被拉赴刑场。临刑前嵇康神态自若、大义凛然!并要求将他的古琴拿来,弹奏一曲【广陵散】。琴声激越壮烈,声震霄汉,惊天地、泣鬼神!观者无不掩面而泣。突然间弦断——琴声戛然而止,从此,【广陵散】成绝响。嵇康从容含笑赴死。一代英豪化作磅礴之气充盈天地之间! 1800年后的今天,嵇康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活于我心间,激励着我,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力图做一个高品位的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刑场弹奏古琴的嵇康(自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华夏子孙不乏高品位之士,外国人令人叫绝的高品位者亦大有人在。1793年1月21日,在法国巴黎协和广场,一对行将被处死的囚徒——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与王后走上断头台时,王后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立即柔声道歉:“对不起,先生!”而此刻,她的丈夫路易十六面对围观民众和杀气腾腾的刽子手,毫无畏惧的发出铿锵有力的坦言:“我清白的死去,我原谅我的敌人,但愿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须臾,双双人头落地。两个世纪之后,法国总统密特朗在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庆典上真诚地说:“路易十六是个好人,把他处死是件悲剧......”这里,我也不得不说,路易十六夫妇是一对高品位的人!</p> 在美国南北战争最后面临南军失败之际,南军最高统帅罗伯特.李将军部下建议,到老百姓家里,进入山区打游击战,伺机反攻。可李将军坚决不同意,他说:“战争是军人的职业,我们要这样做,就等于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老百姓,我虽然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军人,但我决不会同意这样做。如果能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南方老百姓的安宁,我宁愿作为战犯被处死”。而他的对手——林肯总统也同样表现出宽宏大量的君子风度。他对李将军说:“您也到了退休的年龄,还是告老还乡吧”!于是李将军就以这种方式光荣退休,回到自己的庄园撰写回忆录去了。无论是战胜者或战败者,两者都属于富有人性的高品位的人格! 我发现到一个现象,即:金钱、地位和名声并不与品位成正比,有时恰恰相反。有一种人,越是富有、地位越高、名声越大的人,品位反而越低!历代朝廷奸佞小人、无耻政客,到今天的贪官麇集、“土豪”出丑,能说这些人品位高么?君不见,如今那些在老百姓面前大谈“反腐倡廉”的“谦谦君子”,结果被挖出来是一条专食国帑的大蛀虫时,其丑恶嘴脸顿时暴露无遗! 曾有媒体曝光明星“炫富”照片:有一男明星蹲在马桶上,马桶周围撒满一地的钱,他就随意捡起一张钞票擦屁股......一女明星在领取美钞奖金时,为配合赞助商作秀即兴恶搞,手举现金卖萌大摆POSE,让媒体拍照......这,就是他(她)们的“品位”、形象!影星劲爆艳照门;富二代打架嫖娼入狱门,还有什么“表叔”、“房嫂”,也竞相表现他(她)们的拜金、贪婪的“品位”、形象! 这不由使我想起昔日的穷古人品位倒是蛮高的。众所皆知的孔子,其收入可能还不如我们今天一个普通公务员的薪水。他并不富裕,充其量是个靠学生束修为生的穷教书匠,但这不妨碍他成为我们的“万世师表”!那是因为他的学术思想和高风亮节成就了他高品位的人格。【论语】中两段话可窥一斑。 子曰:“饭疏食饮,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还有晋代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陶渊明,虽辞官还乡过起隐逸生活,但这种生活有时是很清贫而艰辛的:“晨兴埋荒秽,带月荷锄归”;“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朝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才得以升华;才能产生出他那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他才能将隐逸文化推向仕人之高峰,成为一个彪炳千古的高品位的人! 另外,在明末也出现了一批人穷志不穷的高韬之士,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他们不事新朝(清),而结庐山林间,过着“日入开我卷,日出把我锄”的耕读隐居生活,虽然清贫,但却浪漫潇洒、豪放独立。特别是大学问家黄宗羲在【山居杂咏】里的两首诗,更是感人至深。 其一云:“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二十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者多。” 其二云:“数间茅屋尽从容,一半书斋一半农。左手犁锄三四件,右手翰墨百千通。牛官豕圈亲僮仆,药灶茶铛坐老翁。十口萧然皆自得,年来经济不无功。” 何等旷达的胸襟;何等从容的气度;更是何等崇高的品位! 今有学者将现代人分为四等人品:一等,物质精神均富有(如比尔.盖茨等富人);二等,物质不太富有,但精神较为富有(我等爱学习、求知欲盛的处于生存中底层的知青大多属此类型);三等,物质富有,但精神贫乏(现代“土豪”应为此列);四等,物质精神皆贫乏(行骗盗窃、低级庸俗、混世魔王之流)。随着人类物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这种对人的品位或人格的界定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在人类需求金字塔等级演绎表中,就已将人类如何达到高品位的境界(真、善、美)所需要的物质、精神两方面的要素,阐述、诠释得极为深刻而透彻。 人活着是要讲个品位的,人的一生活着如何有质量、有尊严、有品位,我想,一个活着不仅仅是混吃等死的人,是否应该考虑人活着的品位。德国大诗人大文豪歌德早就给富于有品位的人生定出了九条标准: 健康——足以有好的身体,能使工作成为一种乐趣; 富有——足以满足自己高层次生活的需要; 力量——足以与困难斗争并战而胜之; 文雅——足以有雍容大度的气概和优雅高贵的举止; 毅力——足以吃苦耐劳、坚忍不拔; 仁慈——足以与人为善、与邻人同乐; 爱心——足以使自己有益于、有助于他人; 信仰——足以把上帝的训导付诸于实践; 希望——足以摆脱对未来的一切焦虑、相信人类的终极美好。 但是,若要做到符合歌翁九条标准有品位的人,则何其难矣。正如木心睿智之语曰:“到了壮年中年,想一想,少年青年时期羡慕的那个壮年中年人,是否就是目前的自己——是,那很好。否,那恐怕是来不及了。 到了老年残年,‘否’了者不必想,‘是’的者再想一想,壮年中年时期非常羡慕的那个老年人残年人,是否就是目前的自己——是,那很好,否,那就怎么也来不及了。 而对于两度‘是’者,还得谨防死前的一刻丧失节操。” 歌德 木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窃以为,力求为人品位之高者,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语);需“上善若水”、“人之道,而为弗争”(老子语);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