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挤麻油 我们小时候的冬天特别的冷,河里结冰可以走人是很平常的事。加之以前穷,很多小伙伴冬天都还穿单衣打赤脚,连袜子甚至鞋子也没有,更不要提羊绒衫、羽绒服、保暖内衣和保暖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教室玻璃碎了没钱装不起来,就用塑料布挡一下,可还是透着风,实在冷得不行,再加个草帘子挡着。数九寒冬,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吹着,风还是从窗户的缝隙里灌了进教室。同学们尤其是座位在北边靠窗户或正对门口的同学,脚冻得跟猫抓一样,好多同学手和脚上都生了冻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实在太冷了,老师也会让同学们跺跺脚,这个班开始跺脚了,隔壁班马上也跺起脚来,像被传染了一样,整个学校跺起一条声来,那此起彼复的声音,犹如万马奔腾,蔚为状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节课下来,双腿、双脚已经冻麻了,似乎已经不是自己的了。下课钟声一响,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冲到太阳底下,学校大门一边一个立柱,正好以它为支点支撑,小伙伴们依次排列,紧靠着墙壁,互相肩膀抵着肩膀,使劲往前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挤的过程中,有人会被后面的人挤出人墙,又赶紧到队尾排队重新往前挤,循环往复,直至全身发热、头上冒汗。有时候,一个人不小心跌倒了,十几个人跟着倒下去,我们叫做“堆草堆”。压在最下面的那个人可惨了,连喊救命,扶起来的时候,常常是面色发白,半天喘不过气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伙伴们边挤边喊:“挤、挤、挤麻油,挤下油来泡焦屑……”在此起彼伏的欢呼中,耳畔猛然响起了急促的上课钟声,意犹未尽的同学们轰然四散。虽然仅是十分钟的狂欢,而此时同学们都已面红耳赤,大汗淋漓,鞋里暖和得像放了一个小火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 斗公鸡 “斗公鸡”同“挤麻油”一样,特别适合冬天玩,一是冬天冷,斗公鸡可以暖和身子,驱除寒冷,二是冬天衣服穿得厚,摔倒了不痛,也不容易受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斗公鸡时单腿撑地,一只手提着一只脚的裤腿或握着脚踝,把对方打倒为胜,多少有点骑马打仗的感觉。 三五成个群,可分组开展“大乱斗”活动,像极了冷兵器时代两军对阵。分组单打时,两个人拉开较远距离,以备冲锋蓄力,发起冲锋时,向前一跳一跳,步幅逐步加大。迎面撞上,两方或硬碰硬,或一方机智闪躲,寻机偷袭;这种玩法还讲究排兵布阵,按单兵作战能力安排,强对强,弱打弱,胜多者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斗公鸡也讲究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对方从快速向自己奔来时,站在原地不动,给对方认为你在沉着迎战的假象,等对方跳到跟前,准备以泰山压顶之势往下压时,你迅速往外一闪,使对方扑个空,立刻摔倒。斗公鸡一天玩下来,小腿要疼几天,但小伙伴们仍依然乐此不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滚铜板 铜板即清代铜元和民国铜元。清代铜元正面上书"光绪元宝",背面图案为大清龙;民国铜元通常为十文铜钱,背面图案为国民党党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滚铜板不受场地限制,在地上斜支一块砖,手握成空心拳,铜板顺拳头的斜势往下滑,磕在砖面上叮的一声,顺着地面一路往前滚。 谁的铜板滚得远,谁夺得"先发制人"权。其实,滚铜板不单单比滚得远近,更比“捡铜板”、“打铜板”、“量铜板”的本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谓捡铜板,就是指在近距离内,双脚合拢,蹲在地上,努力延伸身手,去捡别人的铜板,捡起来算成功,如果身体失去平衡摔倒,那就算失败;所谓打铜板,就是指在远距离内,用自己的铜板瞄打别人的铜板,打中了算赢,打中并翻了个身则加倍;所谓量铜板,就是如果自己的铜板打不中别人的铜板,落在别人的铜板一侧,别人可以张开拇指和中指来量,看是否触到两个铜板,能触到就算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个年代,比我们稍大的男孩利用滚铜板赌博,场面紧张而刺激。我们小孩没钱,也不敢那么做,寻求刺激办法很简单——刮鼻子,有时“现刮现”,有时“零存整取”,游戏结束后一五一十地刮。 不友好的小朋友下手也狠,从眉宇到鼻尖一点不放过。失利的小孩常常被刮得脸红鼻肿无脸见人,回家时低着头擦着门框溜进屋,家长一见这情景便明白了三分:准是滚铜板又输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砸钱堆 铜板的另一种玩法是找一砖头,将一分,二分的硬币置于其上,如果参与者较多,就将钱叠起来,参与者站在一定的距离,做出各种瞄准姿势,然后将手中铜板向这些硬币砸过去,打下来的钱就是“战利品”,收归己有。如打不尽,后面的孩子接着打,直至打完。这种玩法叫“砸钱堆”。玩法带有赌博的性质,但孩子们乐此不疲,特别是逢年过节期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抽陀螺 我们这里抽陀螺被称为“抽黄牛”,大概是抽陀螺的鞭子与放牛用的鞭子差不多吧。陀螺多是用木制成的,上半部分圆柱体,下半部分圆锥体,为了减少摩擦圆锥尖部会嵌入一个滚珠,这样陀螺转的速度会更快,转的时间也会比较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抽打陀螺的鞭子是用鞭鞘绑在木棍上制成的。头脑灵活的小伙伴,为了增加鞭打时的摩擦力,会在陀螺缠绕鞘的地方刻上两三条圆形的印痕;为了显示自己的陀螺与众不同,一些小朋友们会别出心裁,有的在陀螺上用彩笔画上几个不同颜色的圆圈,然后拿去和大家一起比赛。这时候再看一个个旋转的陀螺,各种怪异的图案都在地上旋转着,别具一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玩陀螺时,用鞭鞘缠在陀螺上面,急扯而起,陀螺就转起来了。陀螺旋转过程中,用鞭子抽打,陀螺便不会停下来,陀螺旋转的时间长,证明技术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常见的玩法是大家各自抽着自己的陀螺,当客串裁判的孩子一声令下,大家纷纷收起了鞭子,谁的陀螺转得最久,谁就是最后的胜出者。这样的玩法因为没有人数的限制,所以显得特别热闹。偌大的场地上,阵阵的加油吆喝声不绝于耳,简直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刺激也最令人向往的是冬天在冰上抽陀螺。进入腊月,天气寒冷,庄子后柴塘里的冰已有几厘米厚了。放了寒假,小伙伴们拿着陀螺、鞭子相约去冰上抽陀螺。冰面上,嬉闹声、欢笑声伴着鞭子抽动的“啪啪”声此起彼伏。在陀螺旋转的舞姿中,我们尽情享受着快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