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3日,17点30分,嫂子走过了她88年的人生旅程,离开了她眷恋的亲人和朋友,离开了她钟爱的事业,步入了金碧辉煌的天堂。嫂子性情耿直,为人坦诚,坚持真理,不说假话,不阿谀逢迎,不会巧言令色。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容半点虚假,从不敷衍塞责。不贪图金钱和名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嫂子出身于革命老区石家庄市新乐县农村,是家中的老小。她的父辈、兄长、大姐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就参加人民军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都任职于中央机关。嫂子于50年代末就读于昌黎农专,在那里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品学兼优,被保送至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继续深造。1963年7月,农大毕业后,来景县林业局工作,一干就是40年。景县这片黑龙港流域的贫瘠的土地,多少年来,人们奋争着,渴望着摆脱贫困。当地乡亲们根据土壤,气候条件试种果树(苹果树梨树枣树)获得成功,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新路,这也是当年上级领导分配她来景县工作的主要目的,大学毕业的高级农艺师,有了充分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嫂子是一位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园艺专家。对果树栽培与管理有着丰富的经验,果树的修剪与嫁接技术尤为高超。经她修剪的果树,增产效果十分明显,经她嫁接的果树,成活率几乎为100%。凭着对乡亲们的一片深情,对园艺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她走遍了景县的所有果园, 亲自动手修剪,亲自示范,耐心讲解,耐心辅导,手把手地传授技术,不厌其烦。她亲手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全县形成一支专业的果树管理技术队伍。她一年有近半年的时间“泡”在乡下,她常说,我的工作在田间,在果园,不在机关,不在大楼。即使在她退休以后请她做技术指导的仍络绎不绝,她一如既往的那样认真,甚至登上梯子攀到高处,亲自示范,边做边讲,而不是在下面指手画脚。作为一名入党60余年的老党员,几十年来,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她不忘初心、牢记宗旨,践行使命,矢志不渝。她的生命与春花烂漫、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果园息息相关,40年沧桑岁月,她默默耕耘在景县的田间果园,挥洒着汗水与心血,无怨无悔。这位在百姓中享有盛誉的农业专家,已融入了父老乡亲们的心中,融入了景县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繁忙的工作之余,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在家庭中,她又是一位慈祥的“严母”,严格的家教,使孩子们明理守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不忘照顾家庭。七十年代初,家庭生活困难,她千方百计争取到一个招工名额,让家中小妹去林场工作,缓解了家中的经济压力。1980年春天,景县招待所处理一批旧洗衣机,她一下买了三台,三个家中亲戚,一家一台。1982年春天,家中盖房,她又千方百计从林场购得平价木料,解决了家中缺少物料的难题。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宵衣旰食地工作,获得人民群众尊敬,得到党组织的认可和褒奖。先后被评为县、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县、市级先进工作者,2024年7月,景县县委组织部为她颁发了50年党龄党员纪念章和纪念荣誉证书,享受这一殊荣,是实至名归,嫂子平凡、奉献、又光荣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脚踏实地的工作。她的汗水洒遍了景县的每一寸土地,他用双手剪出了丰收的硕果,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用行动证明她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成为董氏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传承。我们深深地悼念嫂子,愿她在天堂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202504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