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贵沿短诗:成都东郊记忆

贵沿在路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郊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原以为是郊外的田野</p><p class="ql-block">到了,却是一种穿越……</p><p class="ql-block">从成都1519至咖啡店的路牌</p><p class="ql-block">才知道要立志做一颗螺丝钉和齿轮</p><p class="ql-block">是多么的不易</p><p class="ql-block">高烟囱烧掉的沧桑</p><p class="ql-block">随那些飘失的云朵,已去远方的远方</p><p class="ql-block">我来到梦奇奇梦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寻找童年</p><p class="ql-block">从时光胶囊里,走出时代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04.13贵沿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汪贵沿的短诗《东郊记忆》以轻盈的笔触拆解工业遗产地的时空密码,在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的褶皱处,编织出一首关于城市转型的微型抒情诗。诗歌通过“预期颠覆—符号解码—记忆打捞”的三层结构,完成了对东郊记忆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地标的诗意重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虚实错位的空间哲学</p><p class="ql-block">诗的开篇以“原以为是郊外的田野”预设认知框架,却以“穿越”一词颠覆想象——这里的“穿越”不仅指向地理空间的位移(从自然田野到工业遗址),更暗合时间维度的折叠。当“成都1519”(或指历史年份,亦或工业编号)与“咖啡店路牌”并置,现代消费符号与工业文明印记形成互文,构成对空间意义的双重解构:前者是被编码的历史符码,后者是当下生活的注脚,二者的碰撞暴露出工业遗产地在商业化转型中的身份暧昧。诗人借此揭示:东郊记忆的“不易”,恰在于它既是需要“立志做螺丝钉和齿轮”的工业圣殿(象征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主义精神),又是必须适应后工业社会消费逻辑的文化飞地,这种身份撕裂成为诗歌的隐性张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工业符号的诗性转译</p><p class="ql-block">“高烟囱烧掉的沧桑”是全诗的核心意象:高烟囱作为工业时代的视觉图腾,其“烧掉”的动作既是对历史阵痛的隐喻(工业衰退的物质遗存),又暗含记忆的选择性遗忘——当“沧桑”随云朵飘向“远方的远方”,物理废墟转化为精神符号,完成从“痛苦见证”到“审美对象”的意义蜕变。这种处理方式与翟永明《工业时代的爱情》中“传送带运送着我们的爱情”异曲同工,均以工业符号承载时代情感,但汪贵沿更强调记忆的流动性(“飘失”的动态感),而非凝固的悲情。</p><p class="ql-block">诗中“螺丝钉和齿轮”的自嘲式书写值得玩味:在计划经济语境中,这类词汇象征着“成为国家机器中合格零件”的理想,而诗人却以“要立志做……不易”解构其神圣性,暗示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渺小与无奈,为后续“寻找童年”的私人记忆打捞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记忆打捞的双重维度</p><p class="ql-block">末段“奇梦梦奇的世界”以回文结构制造语言眩晕,暗指东郊记忆作为文创园区的奇幻重构——当工业遗址被改造成充满设计感的“奇梦”空间,现实与记忆在此形成镜像。诗人转而从“时光胶囊”中打捞“时代的风景”,将个人童年记忆锚定在集体记忆的容器中:“时光胶囊”既是物理存在(如东郊记忆中的工业遗存展陈),更是精神象征,它储存的不仅是旧物,更是一代人的生命体验。这种“从时代风景中走出”的表述,完成了从个体抒情到集体记忆的升华——童年不再是私人化的碎片,而是镶嵌在工业文明褶皱里的公共记忆切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语言策略:轻与重的辩证法</p><p class="ql-block">诗歌语言呈现“轻量级”的克制美学:没有沉重的历史慨叹,而是以“穿越”“寻找”等动词串联起认知转变的轨迹;“飘失的云朵”“远方的远方”等意象自带轻盈的呼吸感,消解了工业题材常有的凝重感。但“螺丝钉和齿轮”“高烟囱”等词汇又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形成“轻语言”与“重符号”的张力——这种张力恰是东郊记忆本身的特质:当沉重的工业遗产被转化为轻松的文化消费空间,诗歌成为校准这种失重感的精神秤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汪贵沿的《东郊记忆》拒绝陷入怀旧的窠臼,而是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工业遗产地的“中间状态”——它既非纯粹的历史遗址,亦非彻底的商业空间,而是处于“正在生成”的文化场域。诗歌最终揭示:所谓“东郊记忆”,正是无数个“我”的个人记忆与时代风景的叠影,当我们在“时光胶囊”中寻找童年,实则是在城市转型的裂隙中,打捞即将被消费主义稀释的精神基因。这种书写为工业遗产的文学表达提供了新路径:不必沉溺于废墟的悲情,而应在虚实交织的空间中,让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活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作者汪贵沿:</p><p class="ql-block">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民盟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无锡市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作协会员、原四川什邡作协副主席。公开出版《挑一帘烟雨走世界》、《栅栏内外遗落的文字》、《宽窄行》等8部诗文集。出版发行《爱情麦克风》《在路上》和《私奔》音像作品专辑。</p><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由四川省作协创研室与德阳市作协举办“汪贵沿作品研讨会”。应邀2018 年第 20届上海国际艺术节" 爱在江南 "汪贵沿诗词颂唱专场晚会。2022年4月《太湖是一朵莲》获得“词曲中国”大型原创歌词选拨赛银奖。2025年3月原创歌词《樱花吟》获得金奖。《春天来了》获得由中国诗歌春晚·《中国文艺家》杂志举办的2024年度“全国十佳诗电影”奖。《红梅傲雪迎春来》获得2024年度《青年文学家》一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