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书体大全文字演变

Lao K

<p class="ql-block">石鼓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而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骨——中医药物,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性甘、涩、平。功能主治镇静,敛汗涩精,生肌敛疮。用于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多梦,自汗,……;汉末张仲景于伤寒之邪气未尽者亦用之。可见龙骨是一味在中国医药史上使用了一两千年的常用药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一位有心者偶然中发现中药方剂中的龙骨上似乎有人为刻制的字符,他认定为古文字,急命人到药材铺收集带有字符的龙骨。这一发现,成就了一百多年后,公元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就是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编修。),于是开始了对此的搜集和研究,其他尚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端方、胡石查等人,都是最早的购藏研究者。1903年,刘鄂《铁云藏龟》出版,是为第一部甲骨文著录</p> <p class="ql-block">金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前221年~219年)</p> <p class="ql-block">大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篆,也称箍( zhou )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箍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箍》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箍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箍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箍》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箍文,六国古文之别。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小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籍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籍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p> <p class="ql-block">秦代简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写材料除少数纺织品外主要是简牍,一般为竹、木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学界称为《睡虎地秦简》,又称《睡虎地秦墓竹简》、《云梦秦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汉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两汉时代(公元前202﹣公元220)遗留下来的简牍。早在北周时代就有人在居延地区发现过汉竹简书,北宋人也曾在今甘肃等地获得过东汉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6年,匈牙利人 M . A .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县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了少量汉简。次年,他又在甘肃敦煌一带的一些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700多枚汉简。这是近代初次发现的汉简。此后陆续有新的汉简出土,至今共发现4万余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由于材料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内容不同,形制不同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帛书是指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又名谦书、素书,大约在竹简、木牍盛行的同时,便有帛书传播于世,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于春秋时期</p> <p class="ql-block">隶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魏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结束了黄河流域的混乱局面。孝文帝雄才大略,提倡汉化,发展教育,洛阳再次成为书法艺术的中心,一种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间的独特风格的新书体﹣﹣魏碑体产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p> <p class="ql-block">爨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爨体字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字体之一,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爨体字用笔方峻,起收果断,似昆刀切玉笔力雄强,结体茂密,继承汉碑法度,有隶书遗意,运笔方中带圆,笔画沉毅雄拔,兴酣趣足,意态奇逸。曾被康有为、潘天寿等大家奉为书体中的"国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东晋安帝乙已年(公元405年)刻,用笔结体与《中岳嵩高灵庙碑》极相似,在隶楷之间,康有为评其:"端朴若古佛之容","朴厚古茂,奇姿百出",现碑石在云南曲靖市第一中学校园内,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章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瑾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章草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经过长期流行通用,继而约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逐被取代</p> <p class="ql-block">楷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行书/草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王羲之用的就是草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