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市与柳树不相干

乐清郑向群

<p class="ql-block"> 《永乐乐清县志》卷三“土产·木之品”</p><p class="ql-block">  一说到“柳市”,大家就会联想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街中心菜市场外墙上挂着的一行字:</span>“柳树下的集市”。其实这是一个乌龙事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现存最早的县志《永乐乐清县志》,其卷三“土产·木之品”中有柳树的记载,排在末位。其</span>特点虽然是“随地可活”,可在乐清,历史上大多是盐碱地,不适宜一般柳树的生长,适应这种环境的只有柽柳。《隆庆乐清县志》记载:“其下垂者为西河柳。柽,即河柳,皮青似松,可为卷胚。”所以,全市至今没有发现一棵建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9年10月)</span>前的大柳树,柳市是海水里冒出来的集镇,就更不相干了。近几十年来为了名副其实,地方政府在柳市镇许多地方种植了柽柳,我们现在步行到马仁桥村东边的榉川河沿岸,就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  虽名为“柳市”,但从古至今没有一棵大柳树,也不见任何历史文献资料记载。1998版汤一钧主编的《柳市镇志》在概述中说:明隆庆《乐清县志》记载:“西乡有柳市,据传其独龙冈(今龙岗山)古时风光旖旎、山水秀美。龙首桥畔有一棵大柳树,浓荫如盖,乡人多聚集在柳树下交易,以自家之有余易自家之不足,久而久之,得名柳市。”但我翻遍各种版本的《隆庆乐清县志》,从头至尾也没有找到这段半文不白的话,显然是望文生义杜撰而成。</p> <p class="ql-block">  也有人说:南宋永嘉四灵之一的柳市排(一作白)岩头人翁卷(1167~?)有诗“包家门外柳垂垂,摇荡春风满雁池 。为是城中最佳处, 每经过此立多时 。”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包家门外柳垂垂</span>不是写柳市的吗?这首诗的题目是《雁池作》,还真不是写柳市的,而是写永嘉郡城的雁池坊(今温州蝉街乘凉桥一带)。柳市包氏一世祖包汝嘉北宋政和七年(1117)随岳父周行己(1067~1125)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郡城雁池,迁往柳市坊桥(今上园村方桥)。翁卷与包汝嘉的孙子包履常(1154~1217)是姑表兄弟,因此到了柳市包氏的祖居地,写了这首诗。</span></p><p class="ql-block">  那么,浙江省温州市乐清的柳市镇,其名到底取自何处?柳市镇始建于中唐(766~835),其名取自首都长安的九市之一。</p><p class="ql-block"> 从《乐清水利志》上一张乐清古海岸线的变迁图,可以找到乐清西乡历史上第一条古海塘,是紧贴着乐成东门向南延伸的,基本上是沿着乐清塘河又名西运河即古运河外侧到今馆头的瓯江口岸。这条古海塘建于唐代中期(766~835)以前,到北宋后期才最终形成(即刘公塘)。这条塘以南,唐朝时全是海洋,除了排岩头山麓,还有蚓屿、凰屿、蟾屿、庙屿、察屿(《乐清永乐县志》记载:此五山去县西30里,在长山之南,相去一二里,大小不等,若培塿然。)浮在水面上。</p><p class="ql-block"> 宋《宝刻丛编》第十三卷中引《金石录》载:“《唐仙岩四瀑布诗》,路应等唱和,行书,贞元七年(791 )三月。”证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德宗贞元七年</span>路应(745~811)已任温州刺史。韩愈的《襄阳郡王平阳路公神道碑銘》则记其任职经历及在温政绩:“公讳应,字从众,冀公之嫡子,用大臣子谨饬,擢至侍御史、著作郎,选刺虞州,割余雩都,作县安远,以利人属。凿败滩石,以平赣梗。陶壁而城,罢人屡筑。诏嗣冀(其父路冀)封,又加尚书屯田郎中,进服色,遂临于温,筑堤岳城(今乐成)、横阳(今平阳)界中,二邑得上田,除水害。”说明路应任尚书屯田郎中时,来到温州,在乐清、平阳两县修筑堤塘,其间留任温州刺史,时间约在唐贞元六年(790 )。唐在尚书省工部设屯田郎中1员,秩从五品上,屯田员外郎1员,秩从六品上。其职掌是: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之政令。路应来自首都长安<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筑了乐清西乡历史上第一条古海塘</span>,对长安九市之一的柳市自然非常熟悉。</p><p class="ql-block"> 有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路应筑的</span>这条塘后,才有南面的智广塘、八都塘等。明《永乐乐清县志》卷六“桥梁、古迹·塘”中记载:“黄华塘、智广塘、陈家塘、朱家塘、白鹤塘、法空塘、普觉塘、八都塘、十一都塘、磐石屿塘、重石塘。以上一十一塘共一带,去县西四十里,在永康(应为长安)、茗屿二乡,自黄华山至重石四千一百六十五丈。”“八都管图十”包括西浃、河头、洋田、西金、柳市、横带、人宕、蟾屿、崇儒里九个里,八都塘就坐落在其中,与智广塘连接,就是今柳市镇后街村的榉川河堤。横街就建在它的上面,即南宋时从柳市里划出独立成里的崇儒里(朝廷因翁敏之办图南书院,使翁氏兄弟相继中进士而设)。<span style="font-size:18px;">八都塘修筑的时间略迟于西乡古海塘,有了古海塘才可能有其南面的智广塘、八都塘等堤塘。</span></p> <p class="ql-block">  汉唐首都长安的柳市,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班固、班昭的《汉书》,其《游侠传·萭章》记载:“长安炽盛,街閭各有豪侠,章在城西柳市,号曰‘城西萭子夏 ’。”成书年代不晚于南北朝的《三辅黄图》在“长安九市”中也记载:“又有柳市、东市、西市 。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今人陈直校勘的《三辅黄图校注》,按语中说:“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在昆明池南,有柳市。”</p><p class="ql-block"> 历代诗人墨客皆有咏叹,如北周庾信 (514~581)《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的“三辅公侯,五陵鐘鼎,铜街柳市,尘起风飞。” 南朝陈宰相江总(519~594)《紫骝马》的“扬鞭向柳市,细蹀上金堤。”唐朝王维(701~761)《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的“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李端(737~784)《闻吉道士还俗因而有赠》的“柳市名犹在,桃源梦已稀。”皇甫冉(约717~约771)《酬杨侍御寺中见招》的“贫居依柳市,闲步在莲宫。”李益(746~829)《杂曲歌辞·汉宫少年行》的“晚来香街经柳市,行过倡市宿桃根。”权德舆(759~818)《送映师归本寺》的“还归柳市去,远远出人群。”韦庄(836~910)《关河道中》的“槐陌蝉声柳市风,驿楼高倚夕阳东。”唐末宋初刘兼《蜀都春晚感怀》的“谁家玉笛吹残照,柳市金丝拂旧堤。”宋代宋庠(996~1066)《初归咸宁宅坐北斋作二首》的“柳市西头最远坊,归来先扫读书堂。”杨大年(974~1020)《公子》的“细雨垫巾过柳市,轻风侧帽上铜堤。”苏轼(1037~1101)《城南县尉水亭得长字·两慰郁相望》的“挥旗蒲柳市,伐鼓水云乡。”项安世(1153~1208)《夜雨》的“青方归柳市,红未到桃蹊。”元朝何失(约1338年前后在世)《燕都杂题三首·其三》的“花市东边柳市西,矮堂一笑百金挥。”明朝陈献章(1428~1500)《谪仙亭》的“花汀柳市无疆界,尽是乾坤一样春。”徐渭(1521~1593)《郭恕先》的“明朝又是清明节,斗买饧糖柳市西。”袁中道(1570~1626)《入城道》的“柳市特来寻万子,柴车到处指何郎。”清朝钱谦益 (1582~1664)《再次敬仲韵》之七的“鹤盖成阴柳市头,金张赵李互经繇。”等等。可见,“柳市”这个名字在汉唐时已闻名于当时的首都长安,乃至以后风靡全国。</p><p class="ql-block"> 汉唐长安的柳市植满了柳树,我们的柳市镇则是演绎引申了它的商业繁盛,因此,柳市镇确实自诞生之日起其名字就带着商业基因,到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成为温州六务之一。</p> <p class="ql-block">  《宋会要辑稿》食货篇和北宋尚书左丞(副宰相)王存(1023~1101)撰的《元丰九域志》,是现存关于柳市镇的最早的文献记载。《宋会要辑稿》食货篇一六之9记载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柳市镇是温州六务之一,要向朝廷交纳税赋,单熙宁十年一年就缴纳2049贯794文,依据当时的购买力,可以在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买132间房子。</p><p class="ql-block"> “务”这个名称起源于北宋,是宋代负责征收商税的机构。“商税,凡州县皆置务,关镇亦或有之”(《宋史》第一百八十六卷·食货志一百三十九·食货下八)。北宋王朝在全国各地设置的收税机构,大的叫“税务”,小的叫“税场”,商人每经过一个场、务,就要缴纳一次过税,就是通过税,税率是2%,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场、务发给收据称为“引”</span>。熙宁十年(1077),全国州县墟镇税务总数为1993个。税务的名称,四京和南宋临安府称都商税院。各州府称都税务,各军、县、镇称税务或税场。柳市名列温州六务之一,显然经济地位比乐清城关镇高了一截。依照《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六之9前后行文来看,前文称六务的后文除温州城和柳市镇外皆称场,因此后文的乐清场即指前文的六务之一柳市镇。因为作为国家征收税赋的机构“务”设在柳市镇,而不在乐清城关镇,主要对酿酒业、渔业水产品交易与农产品收税。由此可知,北宋时的柳市已是个农业大镇,且酿酒业发达。这并非孤证,有同时期的《元丰九域志》记载:“乐清,州东北一百里,六乡,柳市、封市(今虹桥镇)二镇,天富一盐监,有雁荡山、芙蓉山、大江。”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从公元1078年到1085年。可见,柳市镇在北宋已兴盛空前,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  柳市以历史上的一个“里”(即今行政村),宋元明清归属长安乡,现存最早县志《永乐乐清县志》记载,旧名章安乡,公元1110年因避县令太史章讳而改,见之于以后历代县志。《永乐乐清县志》修编于公元1418年,记载:“柳市,去县西三十里,在长安乡。”又记载“柳市山去县西二十五里,在长安乡,以村为名。”原来今龙岗山古名柳市山,是以村名“柳市”命名的。虽然原来叫章安乡,但阴差阳错在北宋大观四年(1110)还是和长安挂上钩。虽然汉唐首都长安的柳市与我们不太搭界,但建于唐朝中期的乐清柳市,地理位置处在县城的西南,和首都长安九市之一的柳市有异曲同工之合,其得名就是取自当时的首都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