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句话精确地表述了文物大省的定位与丰富内涵。是对文物古建感兴趣人士心中的普遍共识。</p><p class="ql-block">文物大省有多大,下面一组数据完全可以惊醒世人。山西现存不可移动文物五万余处,省内各级挂牌保护单位28027处,由国务院认定公布的国保单位531处,居全国第一,地上古建筑占全国70%以上。文物等级更是全国的天花板: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山西有495处,占全国的85%。唐代以前木结构建筑4处,全部在山西。五代之前的5座,有4座在山西。宋辽金建筑全国389座,338座在山西,占87%。作为喜欢欣赏文物古建者,没有一位不为之动容的。我之前曾两次去过山西,晋祠、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平遥古城、皇城相府、大槐树等都留下过足迹。看了上述一组数据,深感阅历肤浅,决定再去山西,今年春天就出发。面对浩瀚的山西大地,星罗棋布的古村落,古庙宇,我认为去晋东南是首选。这里聚集了山西众多的文物古建筑,位置相对集中,便于观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走几处,用以了却心中的愿望。</p><p class="ql-block">3月21日下午,从北京丰台火车站乘座高铁列车,四个半小时到达山西长治,开启了晋东南之行。</p><p class="ql-block">为了更方便快捷地旅行,这次特意选择了定制游,按照我们设定的时间、路线、景点,一辆轿车为我们提供全程服务,以保证山西境内行程的圆满顺利。</p> <p class="ql-block">3月22日早晨,游走晋东南的第一天。</p><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了位于长治市潞州区梁家庄的观音堂。这座创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1)的观音堂,占地6000余平方米,现存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香亭、观音殿,两侧有钟楼、鼓楼及配殿。</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内有大小500余尊塑像,或坐坛上,或依山墙,或悬椽望。神态各异,技艺超群,描金彩绘,大的塑像约有2米,小的仅有2厘米。</p> <p class="ql-block">前往金灯寺,汽车在山间盘旋行驶了两个多小时,一路风景如画,走出车外,留下这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金灯寺位于平顺县背泉村东3000米的山腰,创建于北齐时期,隋、唐、五代、宋、元历代重修,寺院座北朝南,依崖布局,自东而西,共七进院落。东西长171米,现存大小石窟16个,摩崖造像500余尊。木构建筑有延寿殿、关公殿等。</p> <p class="ql-block">九天圣母庙是平顺县一处集宋、元、明、清四代的建筑群。包括山门、戏楼、献亭、圣母殿、财神殿、二仙殿、孔子殿、关公殿等十几处殿堂。各朝代均有修缮,仍不失宋代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圣母殿供奉九天圣母像。</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木结构历经千年,仍不失当年风采。</p> <p class="ql-block">我们驱车来到北社大禹庙前,大门紧锁,墙上挂有寺庙文管员电话号码木牌,我们拨通了文管员电话,就地等待他来开门。原来这里古建太多,参观人又少,文管员不是全天守侯,有人参观,才来开门。过了一会儿,文管员来开门了,老人很热情,还给我们当上了义务讲解员。</p><p class="ql-block">大禹庙坐北朝南,占地989平方米,现存建筑正殿为元代遗构。庙前影壁、山门砖雕细腻精美,额枋雕祥华瑞草,供案仙果图案。</p> <p class="ql-block">参观大禹庙后,文管员又带我们来到了三嵕庙,这里离大禹庙不远,步行几分钟就到了,这里也是他的管理范围,打开庙门,继续为我们讲解。</p><p class="ql-block">三嵕庙是为祭祀后羿而建的庙宇。后羿射日虽然只是上古时期传说,仍被华夏民族崇为英雄,很早就被建庙祭祀,由于发祥地在山西上党地区,故这里保存的三嵕庙为全国最多。</p> <p class="ql-block">三嵕庙正殿元代木构。</p> <p class="ql-block">3月23日,来到了长子县。上午先到了法兴寺。</p><p class="ql-block">法兴寺始建于唐上元元年(674),原名广德寺,北宋治平年间(1064)赐额法兴寺。寺内现存文物主要有石塔、木构建筑、彩塑、碑刻四大类。其中唐石舍利塔、唐长明灯台、圆觉殿宋塑被誉为“法兴寺三绝”,闻名遐迩。宋塑十二大菩萨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内的唐长明灯台、唐石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圆觉殿为北宋元丰三年(1080)重建,殿内现存彩塑19尊,其中12尊圆觉菩萨像造型俊美,工艺极精,为宋代彩塑佳品。</p><p class="ql-block">玻璃罩内唐代燃灯塔。据说可保持塔内燃灯不被各方向来风吹灭。</p> <p class="ql-block">圆觉殿内宋代彩塑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一千多年前的彩塑,容颜依旧。</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毗卢殿,明代建筑(1492年)遗制。殿背琉璃构件,釉色鲜丽,浮雕龙纹造型饱满,各色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为现存明代琉璃制品的上佳之作。</p> <p class="ql-block">崇庆寺,这是一处建在山上的寺庙,整座寺庙坐北向南,东、西、北三面环山。寺前青松翠柏簇拥,寺后山峰环耸如屏,地理位置极佳。寺庙建于北宋大中祥福九年(1016),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寺内主要殿宇梁、枋、柱、额皆为宋代原构。</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为寺院正殿,寺内保存历代彩塑300余尊,坛上供奉一佛二菩萨及背面侧坐观音像,华丽无比。这些塑像大小不一,在国内彩塑领域属于殿堂级别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正面一佛二菩萨。</p> <p class="ql-block">两个背面侧坐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南宋玉皇观——五凤楼,位于长治市南宋村,始建于元代,它是玉皇观的山门,坐北朝南,两旁有钟楼、鼓楼。五凤楼高二十余米,四檐歇山式顶,上铺筒瓦,琉璃剪边脊。由石柱、木柱混合建成,平面近方形,高大雄伟。相传玉皇大帝的五个女儿下凡长治,因留恋人间被处死,后人建楼纪念,楼内塑像据传可祁福美貌。</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时,正值中午,游客很少,我们可以上楼观看(每次只允许叁人同时登楼),一睹五凤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一根五百年树龄的桑木做成的楼梯。(现在已不再使用)</p> <p class="ql-block">五凤楼顶部的八卦藻井,斗拱迭涩,垂莲吊挂,造型别致,结构精巧。代表了中国古代木构技术的颠峰。</p> <p class="ql-block">五凤楼后的拜亭(亦称献亭)。</p><p class="ql-block">如此雄伟而浩大的建筑,偏偏用了一根断梁,这倒底是什么原因,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五凤楼东花园,由景观楼、卧龙湖、假山、凉亭和九曲艺术墙组成。</p> <p class="ql-block">铁佛寺位于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建造年代不祥,金大定七年(1167)重修,同年铸有铁佛一尊,故名铁佛寺。现已无踪迹,据说新中国成立后,大炼钢铁运动中,铁佛被投入熔炉了。</p> <p class="ql-block">殿内中央塑像为明万历十五年(1587)原物。</p> <p class="ql-block">让铁佛寺名震天下的是寺内二十四诸天造像,有如真人高大,造型复杂,极富创造力,想像力,世所罕见,独冠天下。</p> <p class="ql-block">西溪二仙庙位于晋城陵川县,创建于唐乾元年间(758—759),金皇统二年,(1142)扩建,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拜亭、中殿、后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拜亭两侧的柏树已有千年树龄,不断生长的树干迫使拜亭两侧的亭檐分别向内收缩了近一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玉皇庙位于晋城泽洲县,创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是影响较大的道教庙宇,现作为普城市彩塑壁画博物馆,免费向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存放宋代彩塑的玉皇殿。</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内现存宋代彩塑51尊,殿内中央塑玉皇大帝,两侧立有女官、侍女、宰辅、臣尉。其中的侍女像面容秀丽,风彩翩翩,为宋代彩塑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宿殿内彩塑是玉皇庙中艺朮成就最高的部分,由元代艺术大师雕塑。二十八星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运行划分的二十八个区域,古代匠人将其塑造成二十八位不同性别、年龄、性格、身份的人物造型。创造性地把天上星宿人性化、世俗化。整堂彩塑造型生动,体态自然,服饰华丽,衣纹流畅,动静相宜,神形皆妙。为中国古代宋元彩塑的颠峰之作,被誉为海内孤品。</p> <p class="ql-block">3月24日上午,乘车来到湘峪古堡。这里是明代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里,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总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湘峪古堡主人公孙居相居室内古朴典雅,坐在当年的椅子上,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位于晋城市阳城县的海会寺。</p> <p class="ql-block">寺内的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海会寺双塔是海会寺标志性建筑,由舍利塔和如来塔组成。分别建于唐末和明代,两塔相隔五百多年,却彼此守望。舍利塔建于唐末(922),八角十级,高约20米,塔外壁布满佛龛,因此被称为“千佛塔”,由于地基下沉,向西倾斜,却千年不倒,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如来塔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八角十三级,高约50米,塔身主体用砖石叠砌,局部施用琉璃装饰,第十级的琉璃擎檐柱悬空楼阁全国罕见,被誉为“国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从西北方向看双塔。</p> <p class="ql-block">3月25日,前往解(音hai)州关帝祖庙,这是我们晋东南之行的主要看点之一,上午九点到达景区。</p><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陈隋(557—618),历代多次扩建、修葺。是我国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宫殿式关帝庙宇建筑群。庙宇由结义园、主庙区、御园和东西宫构成,极具人文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被誉为“关帝之祖”(武庙之冠)。</p> <p class="ql-block">结义坊,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创建。四柱三楼三开间,木结构琉璃瓦顶,台基宽16.44米,高11.88米,正面题字“结义园”,背面题字“山雄水阔”。</p> <p class="ql-block">端门是主庙第一道门,明嘉靖年间重建的砖结构宫门。面阔三间,歇山式屋顶。端门比例协调,造型典雅,雕饰苍劲,堪称明代砖构门庑中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午门是关帝庙的第三道门,始建于明代,屡毁屡建,现在建筑是民国九年(1920)重建,是关帝庙中轴线重要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午门内的梁柱间布满了当时各界要人题写的匾额,两侧山墙绘有大幅壁画。</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原名“八卦楼”,因楼内设有八卦藻井而得名,后因清康熙帝御书“义柄乾坤”匾额悬于此楼,故更名为“御书楼”。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三檐两层歇山式屋顶,高17.04米。</p> <p class="ql-block">崇宁殿是关帝庙主殿,因关羽被宋徽宗封为“崇宁真君”而得此殿名。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四周设环廊,重檐歇山顶,。殿内供奉关公帝装的宝像,内外悬挂清代康熙、乾隆、咸丰三位帝王所题牌匾。另有石雕蟠龙柱二十六根,数量为全国殿宇之最。</p><p class="ql-block">大殿前设置了祭祀区域,不时有人在殿前虔诚地向关老爷祭拜。</p> <p class="ql-block">大殿四周的石雕蟠龙柱。</p> <p class="ql-block">气肃千秋木坊,清同治六年至九年(1867—1870)重建。四柱三楼庑殿式,瓦顶用黄、绿色琉璃构件覆盖,套兽、花卉各具神态,正脊两端雕琉璃凤吻一对,翘首伏尾,迎面张望,颇具吉祥之意。</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来到了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的普救寺。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中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舍利塔是寺内标志性建筑,因张生和崔莺莺恋爱故事发生在塔下,后俗称莺莺塔。塔身十三层,通高40米,系明代(1564)重建。</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位于中轴线上院北偶,宋代形制,二层三檐歇山顶,通高20米,是寺内最高木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莺莺塔原为唐代建造的七层舍利塔,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中毁掉了,现今看到是1563年重建的,塔内外呈四方形,保留了唐塔的特征。塔高36.76米,十三层,类似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遗址位于永济市西南,蒲州故城西门外,东临普救寺,西近鹳雀楼,地理位置优越。该遗址是唐代至明代的黄河渡口遗存。</p><p class="ql-block">唐代开元十二年(724),唐玄宗下令重修蒲津桥,将原来竹索浮桥改建为铁索浮桥,并在两岸各铸造四尊铁牛作为桥头地锚。</p> <p class="ql-block">浮桥在唐代至元初的500年间,成为连接秦晋的重要交通枢纽。铁索链连接浮桥的所有船只,然后固定在岸边的铁牛身上。随着黄河故道变迁,浮桥废弃,铁牛也沉入地下。</p> <p class="ql-block">1989年至1992年,考古发掘出四尊铁牛及铁人、铁山,国家文物局制定了“原地”“原位”“原貌”保护原则,遗址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让我们今人也能看到唐代铸造的大铁牛。</p><p class="ql-block">每尊铁牛长3.3米,高1.5米,重约50—70吨,旁有铁人牵引,铁牛下设铁柱和铁山,整体工程用铁量达160万斤,占当时全国铁产量的五分之四。</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离普救寺不远,我们很快就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557—571),最初作为军事戍楼使用,元初毁于战火,明清时期,因黄河泛滥,旧址被淹没。1997年,鹳雀楼在黄河岸畔复建,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复建后的鹳雀楼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是中国四大名楼中最高大的一座。油漆彩画采用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专家重新创作设计,成为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闻名。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千古绝唱,激励人们不断进取。</p> <p class="ql-block">登上鹳雀楼最高层,站在高大的匾额下,可看到远去的黄河。</p> <p class="ql-block">万荣后土祠,位于万荣县城西南40公里的荣河镇。是古时历代帝王祭祀地神之地。人们常说的皇天后土,“皇天”代表天神,“后土”为土地之神。</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主要是明清建筑,正殿供奉“后土娘娘”。</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中的秋风楼被称为“山西四大名楼”之一。秋风楼高32.6米,共分三层,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汉武帝刘彻一生六次巡幸河东,五次亲祀后土祠,留下《秋风辞》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清同治九年(1874),为纪念汉武帝刘彻重建秋风楼。</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局部,木构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楼体下部台基是贯通楼外东西两侧的通道,著名的张仪古道在楼下穿城而过。</p> <p class="ql-block">3月26日,首先来到万荣东岳庙,东岳庙座落在万荣县城内西大街。创建年代不祥,唐贞观年间(627—649),即有此庙。现存建筑历经元、明、清各朝多次重修,得以保留。</p><p class="ql-block">庙内飞云楼高23.9米,平面呈方形,飞云楼在建造技术,结构力学与造型艺术方面独具特色,在中国木构建筑中占有独特地位,系中华第一木楼,与应县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也是山西四大名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东岳庙香亭,原为朝拜者焚香行礼的地方。香亭由四根蟠龙石柱支撑,四周设望柱,狮子栏板雕工细腻,造型生动,并留有明正德年间题刻。</p> <p class="ql-block">稷山稷王庙始建于元代,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建。后稷殿是庙内主要建筑,上下两层,高约30余米。四周回廊20根石雕廊柱,琉璃瓦顶富丽堂皇,正脊雕饰华丽美观。</p> <p class="ql-block">后稷殿前檐明间两根蟠龙浮雕石柱,保存完整无缺。</p> <p class="ql-block">新绛龙兴寺位于新绛县龙兴镇,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改称龙兴寺。</p> <p class="ql-block">龙兴寺碧落亭内保存有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韩王李元四个儿子为其母房妃(房玄龄之女)祈福而立的石碑,碑刻被文学家称为独树一帜的碧落碑体,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书法珍品。</p><p class="ql-block">亭后的龙兴塔是寺内主要建筑,塔原为八级,乾隆四十九年(1784),予以重修,且增至十三级,高42.4米,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4.3米,为楼阁式砖塔。在参观过程中,允许两至叁名游客同时进入塔中,因游客稀少,本人只身一人进入了塔内,向上攀登,塔内没有照明,只能借助塔身窗口的微弱光亮行进,时而有光,时而黑暗,而且楼梯很陡,大约呈70度,每上升五六个台阶,变换一个方向,在黑暗中找到另一方向的楼梯,继续前行,石制台阶又高又滑,爬到四层,实在上不去了,想到窗口看看塔外风光,因通道低矮狭窄,只能爬行前进,三四米的距离,艰难地爬了过去,勉强抬头看了看外面的天空,由于难以转身,只能倒退爬着回来。由于看不到楼梯台阶,只能慢慢用脚去感觉,踩到台阶后,缓慢下行。这次登塔就以这种方式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告别龙兴寺,来到了绛州署衙,绛州大堂是绛州署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隋唐,现存建筑为元代遗构,其柱下尚存有莲花柱础,为唐代遗物。大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是全国仅存的三座州县衙中规模最大的。</p><p class="ql-block">在大堂前的地面,考古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建筑遗存,并覆盖了坚实的玻璃予以保护。游客走在上面,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唐代的柱础、砖石地基等。</p> <p class="ql-block">中午品尝临汾的当地美食。</p> <p class="ql-block">尧庙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场所,并进行过多次修葺与扩建,清康熙帝、光绪帝、慈禧太后都曾御驾临此。</p><p class="ql-block">广运殿是尧庙主体建筑,殿高27米,四周长廊内有42根石柱,柱下石基坐雕刻狮子、麒麟,栩栩如生,柱上雕龙刻云,实为国内罕见。由于老的广运殿毁于火灾,现在见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供奉的2.8米高的唐塑尧王像。</p> <p class="ql-block">尧庙内石桥古朴,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3月27日早晨,我们从临汾市出发,前往洪洞县广胜寺,又乘坐景区摆渡车,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广胜寺山门。</p><p class="ql-block">广胜寺始建于东晋147年,唐、元几次重建,现在建筑多为元代风格,寺院分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飞虹塔是上寺最为核心的建筑。它是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塔高47.31米,呈八角形,十三层。采用密檐式和楼阁式塔的结合体,镶嵌五彩琉璃雕饰,为中国琉璃塔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能够保存如此完整、精美的琉璃塔,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被誉为广胜寺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局部可看出精美的琉璃雕塑。</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居寺内中央,又称释迦殿,重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中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为明代木雕贴金造像。</p> <p class="ql-block">下寺后大殿,亦称后佛店,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悬山顶,木结构使用大横额,形成了跨度大、空间大、外观雄伟等特点。殿内主像为三世佛,四壁原有大幅元代壁画,上世纪二十年代被盗,卖至国外,现陈列在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明应王殿,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重檐歇山顶,四周设回廊。殿内四壁有近200平方米元代壁画,被誉为广胜寺三绝之一。1998年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明应王殿内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祅(音xian)神楼位于介休市顺城关大街,始建于北宋,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祆教建筑。祅神楼是一座雄伟高耸,建造风格独特、结构严谨、比例协调,屋顶琉璃精致华美,檐下木雕与众不同的木结构楼阁。</p><p class="ql-block">祅神楼与万荣县秋风楼、飞云楼颉颃,有三晋三大名楼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介休后土庙,我们此行的最后一景观。这是一处道教全真派庙堂建筑。坐北朝南,呈纵向双轴,南北合围布局,占地面积9196平方米,是我们这次来山西看到的庙宇中,除关帝祖庙外,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一座。</p><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三清楼、献楼、戏楼联接成一体,十字歇山琉璃顶,结构精巧,为明清楼阁中难得一见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戏楼。</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内外,这种精美的琉璃影壁随处可见,均是清道光年间雕刻,影壁上刻有多种吉祥之物,寓意颇深。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的建筑,使用了大量的琉璃制品,各种雕塑釉色鲜艳,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内摆放的这组石雕,征集于连福镇南王里村。据村民讲:这组石雕像,原尊安于村南关帝庙中,在二十世记六十年代那场疯狂的运动中,拆庙毁像,砸断造像颈部,身首分离、散逸,残像砌筑了旁边的水渠。1999年,废渠改道,将造像残件收集在村委。2004年,文物部门向南王里村征集这批石像残件,并做了修复。据考证为清早期道教造像,共25尊,完整的有3尊,只有身体部分的有22尊,其中坐像23尊,站像2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月27日傍晚,结束了山西之行,踏上了回京的列车。</p><p class="ql-block">一周的时间,游走晋东南,探访文物古建30余处。这些散落在城镇、乡村、荒野、山间的古建筑,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璀璨的珍珠,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去探寻其熠熠生辉的真面目。</p><p class="ql-block">晋东南大地,穿梭行驶了千数公里,田间、地头、路边,古老的建筑不时映入眼帘,任人们自由前往,即使那些挂牌的文保单位,也显得那么低调,有人参观,就打开大门,接诗游客,没有游客,就是铁将军把门了。当然,一些重点的热门景区,游客相对较多,是需要购票参观了。</p><p class="ql-block">文物大省开阔了我们的眼界。那些千百年前屹立在三晋大地上的亭台楼阁,殿堂佛像,木雕石刻,洞窟宝塔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历史,同时也告知了世界,古老的东方大国是早期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每一个生活在华夏大地的后代子孙,都为之感到骄傲与自豪。</p><p class="ql-block">一路走过来,我们也看到了不少的文物古建遭到了肆意破坏,尤其是在那疯狂的年代,为数不少的庙宇、佛像毁于一旦,能完整保存到今天的实属不易,说来让人痛心疾首。而有些散落在田野、民间的古建,至今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任其自生自灭,让我们深感“文物保护,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晋东南大地,文物古建甚多。我们所到之处,都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周时间,游走三十个景区,只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了,自始至终都感觉有些意犹未尽,鉴于时间、精力有限,只能用照片记录下此行见到的国宝真容,虽有遗憾,但已经是非常满意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目标明确,精心策划”之行;</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学习历史,增长知识”之行;</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陶冶情操,放飞自我”之行;</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赏心悦目,轻松惬意”之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