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凑个热闹来荐书</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万木披上新绿,阳光照去,哪个角度都散射出柔嫩的亮色,一派生机,甚是养眼,正是读诗好时节呀。夜幕落下,停立窗前,仰望朦朦弯月,听着手机里的读书声,清风从脸庞徐徐吹过,好惬意!</p><p class="ql-block"> 之前,购得两书,名为《唐诗寒武纪》和《唐诗光明顶》,作者是王晓磊,网名曰六神磊磊,他用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来形容初唐诗人们及其作品在宫廷之外的边塞大漠、田园河畔大量涌现。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达尔文的进化论是解释不了的,但王晓磊却试着去解答唐诗大爆发的原因。文脉的探究是要倒追历史的,王晓磊只选了隋朝和六朝,并没有远追到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那毕竟太过遥远,只有诗证,没有人证。而唐朝之前的隋朝、南朝和东晋,甚至更远一些的汉魏,也不过三百年左右,血缘和文缘相比来说更可考,这里有着丰富的诗人故事和诗作证据。作者评价六朝之于唐朝道:“大师和混蛋辈出,风流和动荡并存,不远又不近,非古又非今,说近则物是人非,说远则又血肉相连,可叹可惋可恨,难说难描难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就如说到王勃的才情,则不能不说其爷爷王通和王绩兄弟俩,都说杜甫的律诗要数一流,就必须追溯至他那自负狂傲,工于律诗的杜审言爷爷,同样精于宫廷律诗的上官仪与上官婉儿祖孙俩也自有其地位,何况婉儿作为女性亦能独树一帜。如果说这只是家学渊源的基因相传,那李白洒脱飘逸的诗风之于谢朓、谢灵运和曹植,孟浩然之于陶渊明归隐田园,那可是一脉相承。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隋朝杨氏父子的文风改革虽不及建安曹氏父子的成就,但上演的却是唐诗大爆发的前奏。作者曰:“伟大的时代往往都是这样开启的:当门被推开时,并没有什么大动静,大家都在沉睡。只有光照进来之后人们才被惊醒,发出赞叹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那是怎样的一道光?是自带光芒的“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和骆宾王在长安汇聚成焦,引燃唐诗寒武纪大爆发而发出的光,是李白、杜甫等唐代巨人登上唐诗光明顶散发的金光。千百年来,这道光成了多少代人心中的亮光!</p> <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父亲曾躲在房间里点燃了一堆书,弄的满屋子的浓烟,当时怎么也不理解,父亲一脸的严肃,哪还敢问?可那本郭沫若所作的《李白与杜甫》却保留下来了,并一直摆在父亲办公桌的书架上,猪肝色的封面给我印象异常深刻。那时尚小,无法走进此书,但父亲给我讲了很多李白饮酒赋诗的故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便是我记下的第一句唐诗。读高中,正值恢复高考,全国上下一片新气象,我在作文中用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诗句,没想还得到语文老师当面的夸赞呢。其实,我是从报上看来的,连岑参这位边塞大诗人的名字都不知道。直到上大学,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唐诗三百首》,甚是珍惜,用厚一点的电影画报纸包上封皮。打开书的第一页便是张九龄的《感遇》,居然不是李白与杜甫的诗。当然,那时也不能理解蘅塘退士的编写用意,今日读了王晓磊的书方才明白,原来张九龄竟是唐诗这个文学时代的典范和先驱,“葳蕤”两字一接触便入心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 “六神磊磊”这个名字,怎么看都似乎与武侠神功相关,的确如此。作者最先是研究武侠小说的,二书中常将金庸笔下人物与唐诗作者作比较。按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文武二道怎么对比?但在作者看来,很多诗人和武者的性情气度都极为相似,追求修为境界的过程是相通的。至于“唐诗光明顶”则是借用了《倚天屠龙记》明教的光明顶,象征盛唐年代唐诗达到的艺术顶峰,而每位诗人的诗作就像是群芳斗妍的花朵,各具独自的芳香。</p><p class="ql-block"> 中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的占比很重,优美的唐诗、宋词和古文分布在各个年级学段,但总给人以散落的碎片感,这也是教材编写者的无奈。就唐诗来讲,王晓磊弥补了这样的缺憾,他把诗歌放回到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让我们也跟着诗人的脚步去大漠和田园游历,体会他们“醉、月、歌、雪”之后的喜怒哀乐,这样才对唐诗有个整体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王晓磊说读唐诗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消解我们的孤独,非常正确!这主要是针对后人读者说的。我想补充的是,写诗是诗人疗伤最好的方法。试想,历史上有几个诗人不是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遍体鳞伤,作诗的过程也是悟道、参禅和见佛的过程,顺便也弥合了伤口,所以才有了名流千古的诗作。</p><p class="ql-block"> 王晓磊的此书并不是研究唐诗的学术专著,也不是纯文学作品,但他旁征博引,几乎每个小节后面都有大篇幅的注释,标明出处,哪怕在你读到那些主观想象的附会故事和戏谑调侃的网络语言之后,感觉仍不失其学术严谨性。作者在诗歌赏析上独具功夫,单说品读张若虚那首“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吧,他构想了一幅宏大的画面,把古人和今人甚至是外国人关于月的诗句一起搬来进行意境对比,找到他们的文脉承接点,让我们能从一个极为宽广的视野去体会这首诗的独特性,才明白闻一多为什么用“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给予极高的评价。作者还将自己化身成张若虚,独步江边,遥望海天,喃喃细语地描慕那个至美月夜。足见其对唐诗倾注的款款深情。总之,书的趣味性就在这里,适合大小朋友阅读,收获绝不止一点点。</p><p class="ql-block">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有了诗,就可诗意的栖居,也便有了远方。</p><p class="ql-block"> 王 冉</p><p class="ql-block"> 2025.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