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前,在一本旅游杂志上认识肇兴侗寨后,一直被那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侗族鼓楼所陶醉。这些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气度不凡的鼓楼成了我向往的地方。于是,在结束了岜沙苗寨的游览后,欣然开启了肇兴侗寨之旅。</p><p class="ql-block"> 岜沙苗寨离肇兴侗寨不远,全程不过四十多公里。沿着旅游公路一路行驶,车窗外层层叠叠的梯田与零星的苗族、侗族传统的木屋村寨缓缓掠过,无边的山野在车窗外层层卷去。也不知过了多久,一道气势不凡的寨门拦住了我们的去路,问了问门口保安,得知原来是已到了肇兴侗寨的游客中心。与国内的大部分景区一样,游客在游客中心需要换乘区间车,方能进到核心景区。不过有所不同的是,肇兴侗寨的区间车是免费的。</p><p class="ql-block"> 区间车在树丛密布山路间大约行驶了两三公里的路程后,转过一个山口,车停在一处宽阔的台地上,视野豁然开朗,脚下一个被青山环抱着的山中盆地跃入眼帘,一座规模宏大的寨子静静地卧于盆地中央。向往已久的肇兴侗寨终于岀现在眼前,高耸的鼓楼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黔、湘、桂三省交接地段,属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肇兴侗寨历史悠久,建寨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目前寨内居民有1200余户5200余人,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肇兴侗寨游客中心坐落在距寨子入口几公里外,建筑外观采用了侗族传统的木质结构风格,以青瓦覆盖屋顶,配以雕花窗棂和木柱,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国内的大部分景区一样,游客从游客中心进入核心景区需要乘坐区间车,不过有所不同的是,肇兴侗寨的区间车是免费的。↓</p> <p class="ql-block"> 区间车在树丛密布山路间大约行驶了两三公里的路程后,转过一个山口,车停在一处宽阔的台地上,视野豁然开朗,脚下一个被青山环抱着的山中盆地跃入眼帘,一座规模宏大的寨子静静地卧于盆地中央。↓</p> <p class="ql-block"> 时值三月,寨门前这片田间的油菜尚未完全或熟,黄绿相间,走在油菜花田的小径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令游人未进村寨便感受到一番喜悦。↓</p> <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田埂上很快便来到寨门前,寨门前的迎宾仪式刚刚结束,围观的人群尚未完全褪去。↓</p> <p class="ql-block"> 一道壮伟宽阔的寨门横亘于两山之间,正中,巍然矗立一座气派非凡的七檐六角攒尖顶牌楼,楼顶七节圆形宝塔,塔尖直插云霄。牌楼一二层之间高悬四个一米多高的红色大字:“肇兴侗寨”,色泽艳丽,十分醒目。↓</p> <p class="ql-block"> 门楼两边分节的长廊依次延伸到山脚,整座寨门与左右山峦浑然一体。既美观大方,又似一道坚固的城防。↓</p> <p class="ql-block"> 穿寨门而后前行不远,迎面一方巨石立于丛竹之前,上刻余秋雨书写的:“千年侗寨,醉美肇兴”。以此为界,路分两支。左边是一条沿着池塘的蜿蜒小路,右侧一条水泥路绕竹林而行,最终两条路在村头汇合。↓</p> <p class="ql-block"> 向来喜水的我沿着左侧池塘边的小路蜿蜒前行,在池塘水车发岀的“吱吱呀呀”声中,很快就到了寨子里的侗族文化展示中心。↓</p> <p class="ql-block"> 展示中心里陈列着不少侗族服饰、芦笙、牛腿琴等文物,每日有免费大歌表演,我晚到了一步,大歌表演刚刚结束,表演队员正在退场。↓</p> <p class="ql-block"> 出展示中心后左手即为村寨的主街,右手是一座新建的风雨桥。整个侗寨共有六座风雨桥,其于的五座皆为与鼓楼相匹配的老桥,唯有此座为独立的新桥。↓</p> <p class="ql-block"> 站在风雨桥中向下俯视,下方池塘岸边的民居尽收眼底,古老的吊脚楼在大水车的映衬下,成了寨子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离开风雨桥很快就来到寨子的主街肇兴街。这条街道是侗寨的主要商业和交通枢纽,街道两边商铺林立,沿街有许多餐馆及买各种地方小吃的摊位,满是生活的烟火味。↓</p> <p class="ql-block"> 这一段老街大都是商铺,街道还算比较宽敞,各类商户都有,都是一些侗族特色工艺品和黔东南土特产。↓</p> <p class="ql-block"> 于此小巷左转便来到位于主街南侧的水街。水街上分布着许多吊脚楼,这些吊脚楼依山傍水而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形成了独特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与苗寨喜欢依山而建不同,侗族人喜欢逐水而居、以水定寨,肇兴侗寨的房屋基本上都围绕着山间的溪流来排布。↓</p> <p class="ql-block"> 绿水滢滢,垂柳依依,木桥座座,瓦屋鳞鳞,宛若来到了古韵十足的水乡,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建筑布局精巧奇妙、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寨的粗犷风格,又富于江南水乡的迷人韵味。↓</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寨子里,感受这里的生机勃勃,青瓦木墙木檐,蕴含着侗族人丰富而又细腻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寨子完好的保留了属于自己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所以看上去十分的古朴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 走在寨子里,随处可见当地独特的非遗文化扎染蜡染手艺作品。据说染料均为植物萃取,然后在布上融蜡作画,十分奇特。↓</p> <p class="ql-block"> 蜡染之美,始于蓝白,用心雕琢,惊艳时光。吊脚楼的工坊里,蓝靛染料正与蜂蜡碰撞出独特的冰裂纹理。↓</p> <p class="ql-block"> 肇兴侗寨居民全为陆姓侗族,因为规模过于庞大,为了管理方便,分为五大房族,当地称作五“团”。每一团一两百户,各自拥有一座以本团名字而命名的鼓楼,寨中五团,共建有鼓楼五座。同时与鼓楼相匹配的还有五座戏台、五座风雨桥,楼桥相依相伴,相映成辉,构成了最引人入胜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戏台:戏台是肇兴侗寨的重要建筑,也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因为戏台与风雨桥一样都是鼓楼的辅助建筑,因此,整个侗寨共有这样的戏台五座,每个都以鼓楼为中心,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p> <p class="ql-block"> 风雨桥: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最具特色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大都设置于村寨入口部位,一则作为地域范围界定的标志,二来用以锁水口、通龙脉,进而聚蓄财气。↓</p> <p class="ql-block"> 风雨桥是侗族最具特色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由桥、塔、亭组成,全部都用木料筑成,用桥面铺板,在两旁设有栏杆、长凳,来形成长廊式的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很多层,檐角飞翘,顶上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p> <p class="ql-block"> 风雨桥大都设置于村寨入口部位,一则作为地域范围界定的标志,二来用以锁水口、通龙脉,进而聚蓄财气。↓</p> <p class="ql-block"> 廊道两侧设长凳,供人休憩,为行人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风雨桥的柱、枋、檐板均绘塑彩画,这些精美的彩绘,充分地展现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 肇兴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当属鼓楼,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公共建筑物,是村民集会议事、社会交往之所。鼓楼是侗寨的标志,侗语叫“堂卡”或“堂瓦”,鼓楼分多柱和独柱两类,不论何种建筑形式,其顶层均置放齐心鼓,故人们称之为鼓楼。↓</p> <p class="ql-block"> 鼓楼全楼为木结构建筑用四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顶层,另立副柱加横竖瓜于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穿合,其外观像一座宝塔,飞阁重檐,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 鼓楼的底部多为正方形,楼底四周设有木质长凳,供人歇坐,中间是圆形大火塘,天气寒冷时生火供围坐的村民取暖。↓</p> <p class="ql-block"> 鼓楼正面一至二檐之间塑有“双龙抢宝”,栩栩如生,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 明代以前,五座鼓楼的命名主要是源于血缘关系。明代以后,汉族文化传入贵州侗族地区。清朝时期,吸纳了儒家文化的侗族人民,将五座鼓楼的名字命名为“仁、义、礼、智、信。” ,这五座鼓楼象征着寨内的五大房族,或称之为五大村团。↓</p> <p class="ql-block"> 由于肇兴侗寨的布局设计灵感来源于船的形状,整个寨子形同一艘大船。因此,寨中的五座鼓楼又分别象征着船头、船尾、船舱和船篷,与船的各个部分相对应。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寓意着肇兴侗寨像一艘航船一样,稳稳地航行在历史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 仁团鼓楼:位于肇兴侗寨的“船头”位置,象征着“仁”,即仁爱、宽厚。它是侗族人民团结互助精神的体现,也是村寨中重要的集会场所。↓</p> <p class="ql-block"> 义团鼓楼:位于“船桨”位置,代表“义”,即正义、道义。这座鼓楼强调侗族人民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是村民商议村务和解决纠纷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礼团鼓楼:位于肇兴侗寨的中心区域,象征“礼”,即礼仪、规范。它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用于举办传统仪式、庆典和祭祀活动,体现了侗族人民对礼仪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智团鼓楼:位于“船舱”位置,代表“智”,即智慧、学识。这座鼓楼是侗寨的知识中心,用于举办读书会、讲座等文化活动,旨在传承智慧和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p> <p class="ql-block"> 五座鼓楼中智团鼓楼是其中造型最特殊的一座,其于四座皆为常见的攒尖顶,而智团鼓楼则是歇山顶,与众不同。这种设计据传是为了避火灾,因此鼓楼前还特意设置了两洼池塘作为防火措施。↓</p> <p class="ql-block"> 信团鼓楼:位于“船尾”位置,象征“信”,即诚信、信任。它是五座鼓楼中最为雄伟的一座,高达25.9米,共11层。侗族人认为船尾的风帆需要更高,才能让船行得更稳更快,寓意诚信是侗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 信团鼓楼不仅是五座鼓楼中最高的一座,还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象征着信任和道义,镌刻在木牌上的“《论语·学而篇》”中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强调了信誉的重要性。信团鼓楼的建造体现了侗族人对集体意识的依赖和高度的互助精神。↓</p> <p class="ql-block"> 鼓楼作为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集散地,老年人在这里教歌,成年人唱歌,小孩听歌学歌,传承2500多年的侗族大歌宛如“天籁之音”,生生不息。侗族大歌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鼓楼、侗族大歌等让肇兴侗寨更加广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i><u> 时日变迁,当下许多的古村寨风貌都已经淡化,而肇兴侗寨却还仍旧保留着更多历史旧貌,更多的历史痕迹。行走在寨子的街头巷尾,或者走进鼓楼、风雨桥、古戏台,观赏着侗家儿女的歌舞,依然能够感受到那少数民族历史的厚重感。</u></i></p> <p class="ql-block">图片:宋老头</p><p class="ql-block">编辑:宋老头</p><p class="ql-block">文字:宋老头(部分景点介绍摘自网络,谢谢网络作者!)</p> 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