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一:“江淮第一园”里赏景问史

恩献

<p class="ql-block">“烟花三月下扬州,老兵豪情南国游”。——乘着大巴游中国</p> <p class="ql-block">当年囤垦戍边,建设兵团农场、奉献青春热血的一行老战士们,怀揣着豪情壮志,重拾年轻时屯垦戍边的记忆,在烟花三月的时节,豪情满怀,一路歌声中直奔南国水乡。</p> <p class="ql-block">只要你留心,到处是知识,处处皆学问。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路过郯城高速休息区,喜见郯子的半身塑像,欣然拍照。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出身于山东临沂的郯城县,以贤明和孝道闻名,因高尚品德和治国赢得百姓尊敬。毋忘历史,崇敬先哲,民族复兴!</p> <p class="ql-block">进入淮安市,大巴车在淮安市里行驶着,高大的古城楼一闪而过。因周一闭馆,我们暂时无法瞻仰周总理纪念馆和故居。因此组织方“俏乐一族”决定临时增加淮安的著名园林清晏园、民俗景点下河古镇,真棒!</p> <p class="ql-block">淮安市,简称"淮",旧称淮阴市,江苏省辖地级市。秦时置县,有2200多年建城史,境内有"青莲岗文化"遗址。曾是漕运、盐运要冲,"南船北马交汇之地",驻有江南河道总督府,漕运总督府,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p> <p class="ql-block">网络得知,淮安的清晏园,是苏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她兼具北方的开阔与南方的玲珑于一处,使游人于玩乐中得到美的享受。您只有徜徉其中,才能深刻的感叹到:清晏园园林打造的特别别致,不愧为江淮第一园林!</p> <p class="ql-block">一座清晏园,半部淮安史!一座被低估的宝藏公园,已经美了600多年。清晏园不仅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丝毫不输江南各处风光的私家园林,而且</span>是我国治水和漕运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衙署园林。也是我国治水和漕运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级别最高、延续时间最长、任职官员最多的古衙署。全国文保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有“江淮第一园”之称。</p> <p class="ql-block">下车后,我们从从清晏园的西北门“澹园”进入。为什么又据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澹园"?后来得知因</span>嘉庆五年,河道总督吴敬因堵淮河决口有功,见御碑亭上康熙当年赐河道总督张鹏翩的“澹泊宁静”四字,遂改园名为“澹园”。“澹园”亦是清晏园的另一名称呀<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花木遍地,牡丹初绽。景色新雅,处处悦目。</p> <p class="ql-block">草木葳蕤,古建幢幢,空气清新,心情愉悦。进入园区后,我们按顺时针方向游览。</p> <p class="ql-block">走进园内,耳木一新: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堆山理水布局精妙;四季植物花繁木盛,兼具南北园林特征,处处方显灵秀雄奇。这就是淮安的清晏园,是清·乾隆帝下榻过两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一片青悠悠的湖面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湖中一双檐尖顶的小亭俏然矗立,湖亭相映,非常令人瞩目。一打听湖心这个小亭名曰湛亭。</p> <p class="ql-block">清晏园湖心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湛亭”</span>,亭顶是两层青灰的宝塔形状,给人以飞动之感。亭柱上的对联“云影涵虚,如坐天上;泉流激响,行自地中”由麟庆所书,体现了登亭观景的心旷神怡之感‌。网络查得,此亭由清乾隆时期河道总督李宏所建,他主要负责疏浚淮扬、徐海、凤、颍等河道的百数十处工作。由于他的治水贡献显著,曾得到了朝廷的嘉奖。</p> <p class="ql-block">令人称奇的是座落湖心中的湛亭,最令人喜欢:重檐六角攒尖顶,尖顶格外高耸,像收起的帷幔,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气韵生动。飞檐翘角,碧波玉立,行云款款亭上,曲桥脉脉水中,让人过目难忘。</p> <p class="ql-block">湖的东岸有曲桥通往湛亭。呵呵,只是背景的高楼群,显得有所煞风景了。</p> <p class="ql-block">呵呵,湖的西岸一侧,闪现出石制的“清晏舫”景观。石舫,又名清晏舫,其含义为有水就有舟取,又取“河清海晏”之意。</p> <p class="ql-block">湖水泛蓝天,红桃映亭阁,美景惹人醉。</p> <p class="ql-block">景色秀美,战友们纷纷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湖的北面有白墙灰瓦,古色古香的“紫藤花馆”,游客们兴趣浓郁,纷纷进入参观。《清河县志》记载:“漕督陈夔龙见一古藤傍于院中,满地落荫,起名紫藤花馆,作读书、待客所用。”</p> <p class="ql-block">“紫藤花绕苍松树,嫩蕊垂垂丽几多。”4月的淮安市清晏园,园内的百年紫藤缀满新蕊,淡紫色花穗如瀑垂落。这株种植于清道光年间、有着约200年树龄的紫藤,在这个春日又一次焕发生机,将这座清代古典园林装扮得格外鲜亮。</p> <p class="ql-block">“紫藤花馆”的东面,即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建成的“荷芳书院”。史记第二年即乾隆十六年正月,乾隆第一次南巡经过此地,高斌就在荷芳书院接驾。“荷芳书院”门前楹联“名园自有天地,老树不知岁时”,此联为《金刚经》集字联,说明园的历史之悠久。1987年9月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第六次南巡,亦驻践在此。该院亦是文人墨客的会友之所,清代文人袁枚曾多次来游,留有脍炙人口的《留别荷芳书院》诗四首。</p> <p class="ql-block">案桌,凳子,书法字画,浓郁的书香气息。“荷芳书院”室内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呵呵,“南船北马,舍舟登陆”,小壁墙上的注释,点明了此处重要节点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清晏园是一座衙署园林,没有皇家园林的奢华宏伟,也没有私家园林的精巧玲珑,营造方式和建筑风格更加中庸,大气从容,自带一种官宦园林的淡泊气度。</p> <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了一处“序园”,里面假山池塘,花木遍地的园院落。</p> <p class="ql-block">“清晏园”的石碑,赫然在目。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为了更好地治理水患,正式在清江浦设立了江南河道总督署,负责江苏河道的疏浚和堤防工作。历任河道总督都对淮园进行了扩建和经营。嘉庆五年(1800年),淮园更名为“澹园”,嘉庆十二年(1807年)再次更名为“清晏园”,寓意“河清海晏、五谷丰登、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朱漆花柃,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叫“甲袁堂”。</p> <p class="ql-block">甲袁堂的介绍,点出了清晏园的历史和秀丽之处。“”甲袁”源于《续纂清河县志》“于是泉石花木之胜甲于袁浦”之句。三国时,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曾为袁术领地,而淮安主城区明清时称为清江浦,故这一带又称袁浦。</p> <p class="ql-block">由太湖石叠成的一片湖山,湖是睡莲池,山则重叠高低,卷曲,假山形态各异,玲珑别致,树木与奇石相互掩映,展现了典型的江南园林的持色。</p> <p class="ql-block">塘边的这株金连翘,亮黄色的花朵在庭院里极为醒目。</p> <p class="ql-block">真稀奇,我在池塘边发现了一棵名为“蚊母”的树。这是一种过去不熟悉的树种,连忙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池塘、花木、古建,安静、秀丽,构成一幅和谐的美图!</p> <p class="ql-block">沿着曲亭、长廊,我们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清晏园里的重点景点“御碑园”。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曾多次在驻跸园中,留下御碑嘉奖治河功臣,园内至今仍存有14通珍贵御碑,见证着明清漕运与治水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呵呵,进入庭院,带有“御制”的碑首、碑座,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呵呵,历史上,黄淮运河一直是水患不断。后来淮南官员因治水有功,乾隆帝曾赐高斌五块御碑,道光帝御碑一块。御碑园里面的御碑园很有看头呀!</p> <p class="ql-block">御碑园中展示了历代皇帝赐给历任河督的御碑真品,主要有“绩奏安澜”、“底绩宣勤”等御碑。碑文为清朝的康熙、乾隆、道光等皇帝表彰张鹏翩、高斌、高晋等河道总督的治水功绩。</p> <p class="ql-block">这里矗立着康熙当年赐河道总督张鹏翩题写的御碑,亭内矗立着四边龙纹盘错,上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澹泊宁静</span>”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乾隆皇帝也多次在淮安停留,巡察河务,整伤官员,题诗作赋。</p> <p class="ql-block">在清晏园内,便留下多通乾隆皇帝御书的碑刻。其中,最早的一通是乾隆五年(1740年),乾隆皇帝赐予时任河道总督高斌的“绩奏安澜”碑。</p> <p class="ql-block">拍照乾隆八年(1743年)赐高晋碑。</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年赐高晋碑“底绩宣勤”碑</p> <p class="ql-block">光绪十九年,赐山西阳曲某女节孝碑。</p> <p class="ql-block">“治重黄淮运,事关天地人”的楹联,言简意赅的点出了,淮安在历史上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展馆门联:“束水攻沙疏堵两难双刃剑,蓄清刷黄聚凝众志一堤难”,感叹治水的艰难感悟。</p> <p class="ql-block">序言:1194年黄河南徙夺淮、元代京杭运河全线贯通后,黄河、淮河与运河交汇于今淮安清口地区。由于黄河含沙量高,屡屡侵扰淮河和运河。明清时期,清口地区的治理问题十分复杂,实现漕运畅通和黄河、淮河安澜的双重治水目标,使清口地区的治理在国家水利建设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为解决黄河泥沙淤积和漕船平稳穿黄过淮等问题,明清两代采取"束水攻沙"、"蓄清刷黄"、"避黄引淮"等技术措施,在淮安清口地区持续兴建了洪泽湖大堤、束清御黄坝等一系列水工建筑物,最终形成清口枢纽工程。可以说,清口地区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为密集的水利工程和最为复杂的管理问题,其枢纽工程代表了当时中国在水利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的最高水平,许多技术领先西方国家数百年,且至今仍在发挥效益。</p> <p class="ql-block">宽大明亮的束水攻沙地图面前,团员们仔细的听着导游的解说。</p> <p class="ql-block">“黄河夺淮”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南运口工程”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倒塘灌运”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束清御黄坝”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里运河工程”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乾隆十年(1745)运口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结语:在黄河夺淮后的近700年间,针对淮安地区黄、淮、运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河湖水文特性,围绕治黄、导淮和济运等多目标的治理要求,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的君臣遵循"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等方针,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持续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使淮安地区成为当时水利工程最为密集、工程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区,将淮安地区的水利工程运用和管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并由此衍生出丰厚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文化。可以说,淮安地区近700年的水利治理历程就是一部浓缩的明清中国水利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进入这间展室,主要是“清代江南河道总急督表”及人物介绍。</p> <p class="ql-block">中堂上方标记为“河清海宴”横匾,形容国家安定、社会和谐,如《九日曲池游眺》中“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塑有一组清官员升堂办公治水的情景图。</p> <p class="ql-block">走出“御碑园”、“治水展馆”,深刻的感受到,作为治水衙署的“后花园”,清晏园的每一处景致都与水息息相关。荷池象征“河防安澜”,御碑亭镌刻帝王治水决心,就连“清晏舫”亦以船形建筑隐喻漕运之重。水不仅是景观元素,更承载着“水利万物”的文化内核。</p> <p class="ql-block">清幽高洁</p> <p class="ql-block">清晏园现已开设了总督馆、水利科技馆、康乾南巡馆、河道总督奏疏馆、荷芳书院。面前的这座柳凭轩,也是一所展馆展室。</p> <p class="ql-block">一侧山坡上,闪现一秀立的“唱晚亭”。</p> <p class="ql-block">天晴物明,景色新丽。</p> <p class="ql-block">嗅着初开的紫藤花香,走在紫藤长廊里,感觉如同行走在历史文化的时间隧道里,收获满满的。</p> <p class="ql-block">清晏园的美,是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美学的完美交融。它用六百年时光,将治水史诗镌刻于古建自然之间;将南北风韵凝练于方寸之地;若想读懂中式园林的“中庸之道”,这里无疑是最生动的课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