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征路·独立团》之:一口井见证鱼水情深

阳光

<p class="ql-block">  在孩童时代的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一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经典课文,它以简洁的叙事风格讲述了毛泽东主席在江西瑞金沙洲坝领导革命时,带领群众挖井解决饮水困难的故事。这一个课文的宣传,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p> <p class="ql-block">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江西瑞金沙洲坝,探访那闻名遐迩的红井。</p><p class="ql-block"> 踏入红井景区,远远便望见那座刻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石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近红井,井口由砖石砌成,虽历经岁月,却依然坚固。</p><p class="ql-block"> 不远处,挖井场景的雕像栩栩如生,毛主席手持工具,神情坚定,战士与群众们齐心协力,那股子干劲透过雕像传递出来,让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1933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迁至瑞金沙洲坝。当地因地质条件恶劣,长期缺水,村民饮用浑浊塘水,疾病频发。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水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正是真实写照。毛泽东实地调研后,力排众议决定挖井,破除“旱龙脉”迷信,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和群众勘探水源、选址动工。</p><p class="ql-block"> 1933年9月,毛泽东与警卫员清晨开工,划定井位后发动群众共同挖掘。经过数日奋战,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竣工。为确保水质,井中还铺设了砂石和木炭当过滤层。此后,中央机关掀起挖井热潮,沙洲坝及周边村庄陆续解决饮水难题。</p><p class="ql-block"> 1934年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多次填埋红井,村民夜间偷偷挖开,反复较量后最终保住水井。1950年,当地群众修缮水井并命名“红井”,立碑刻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成为党心民心的永恒见证。</p> <p class="ql-block">感受红井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尝一口红井的水,饮水思源!</p> <p class="ql-block">  在井的周围,是一片金黄的油菜花田,微风拂过,花浪翻涌,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火热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这次红井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意。先辈们为了人民的幸福,无私奉献,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正是他们用汗水与热血换来的。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定要珍惜当下,传承红色精神,让红井的故事永远流传,让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代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