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的沟通分为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暴力沟通的表现方式有:说服、争吵、冷战、谈判。非暴力沟通的表现为一致性表达,说事实,谈感受,表达需要,提请求。</p><p class="ql-block">生活中有四种不良沟通模式,分别为: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打岔型,有效的沟通模式是一致性表达。</p><p class="ql-block">指责型的人总是指责别人。我和我爱人都以指责型为主,一旦意见不一致,互相指责。比如昨天晚上10点时,我让他思考回答,“如果再重新选择一次,你认为我还会选择你吗?”他回答:“你自己想的,我哪知道。”我再问他:“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会选择你做配偶吗?”他说:“这是些什么问题?我不知道。”我一下子就来气了,便指责他:“你脑子怎么不转呢!不要光看电视剧了,再看就老年痴呆了,多学点东西吧。”老公立即回击:“走一边去,不要打扰我,没事去把洗衣机的衣服晾上。”我一看形势不妙,赶紧睡觉去了。</p><p class="ql-block">讨好型的人经常委屈自己,想让对方认可自己。比如我的孔子像被风水先生拿走后,没勇气表达要回来的需要,但却通过认可对方来讨好。在他刚拿走的头一个星期,我鼓起勇气问他孔子像被送到寺庙里了吗?我的原意是如果没送走我就去拿回来,他说送走了,我没勇气问他送到哪里,却表达了感谢,我在讨好。我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感受,说了恭维对方的话,其实我内心是不舒服的。</p><p class="ql-block">超理智的人不走感受,只走头脑。比如我把儿子的猫头鹰🦉绒毛玩具扔掉时,我就处于超理智状态,认为这个不适合放在家里,趁儿子不在家,赶紧扔掉,我从来没想过儿子会什么感受。在扔儿子玩具的同时,我把老公97年买的一个美女瓷像放在袋子里准备一起扔掉,被老公发现,和我大吵了一架,即使如此,我也没想到给儿子扔掉,会引起他怎样的感觉,结果儿子的反应比老公还激烈。此时我完全只走头脑,讲道理,不知道心会是什么感受。</p><p class="ql-block">打岔型的你说东他说其它的。比如大家正在谈论孩子的教育,他说苹果好吃,不和大家一个频道。</p><p class="ql-block">非暴力性沟通是说事实、谈感受、表达需要、说出请求,这就是一致性表达。需要内心勇敢、坚定、自信、有力量,情绪稳定,遇到冲突时不被情绪带走,才能够一致性的表达出来。比如,我没学心理之前,我对象的语气一不好就会引发我的情绪,互相指责攻击,偶尔也带着讨好、超理智。随着我不断的自我认可,我的心理需要逐渐得到满足。爱人说话语气还会不好,我的情绪却很少被引发了,我逐渐能一致性表达了。</p><p class="ql-block">比如我献血后一个月内,容易疲劳。爱人说:“告诉你献血影响身体,你不听,还非去献。”我说:“我知道献血影响身体健康,我的领导就是因为献血得了过敏性鼻炎,我在献血之前觉的感冒也是吓的。但给单位下了任务,报名的人不多,我既然已经献了,你再说这些话让我感觉后悔,对我有好处吗?我需要被认可。”我表达了以后,他再也不说我做的不对的话了。</p><p class="ql-block">再比如,我那张孔子像被拿走后,我一直没勇气表达我的感受和需要。上周六晚上,我看了一段时间的书,内心感觉充满力量,便趁热打铁发微信告诉风水先生:“我看到一尊伟人像被放在外面,蒙了一些土,感觉不舒服,就想到了我那张孔子像。你放到哪个寺庙里了,我想去请回来放到我母亲家里。”对方很快给我回应,说他距离近,可以去替我请回来。虽然孔子像已经被人请走,但我把需要说出来了,感觉很舒畅。</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沟通模式,上述几种方式都会出现,只是以哪一种为主。要想做到非暴力沟通,需要先修炼自己,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才有能力去一致性表达。另外,按这个语言模式有意识的多练习,成为一种说话习惯,也会提升自己一致性表达的能力。</p><p class="ql-block">比如,我练习一遍:如果您看了我的文章,给我点赞或发表评论,让我感觉很高兴,我需要被欣赏认可,您的点赞评论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谢谢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克富:“沟通”断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前我曾把“交流”分为五种,并用箭头的方向表示感情色彩渐淡、理智色彩渐浓,即沟通→说服→争吵→冷战→谈判。它的逻辑是,沟通不成就会变成说服,说服不了则进一步导致争吵,以此类推,直到以没有任何情感色彩的谈判方式来结束关系;其临床操作即将其逆推,把谈判式的交流往冷战方向引导,把冷战变成争吵,以此类推。当然,前来咨询的求助者更多以争吵或说服不了对方为主,自然得往沟通的方向引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从学习了非暴力沟通,我便把交流的五分法变成了沟通的二分法,也不再用“交流”这个模糊的概念了,毕竟“沟通”和“人际沟通”在社会心理学上是有着明确定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沟通的内涵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外延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这是它的内涵,至于外延都包括什么,社会心理学上没明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给出的答案是: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暴力沟通包括说服、争吵、冷战、谈判。在我看来,既然称之为沟通,那就一定是非暴力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思我自己所做的工作后,我才意识到既往过于盯着说服、争吵、冷战和谈判了,也可以说,我经常是被求助者的这些问题带着走的,其深层原因是我头脑中的病理模式作祟,我在门诊上让求助者停止暴力沟通的努力很多,但正面教求助者如何非暴力沟通的机会却很少,之前我想当然地以为,人人都具备非暴力沟通的知识和能力,当一个人不以自我为中心或不去试图去说服别人时就是非暴力沟通。</p><p class="ql-block">其实不然,如果没读过《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即使那些非暴力沟通的高手也不见得知道,它们是:事实、感受、需要、请求。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这四个要素前边加上一个动词: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不能表达,哪怕这四个要素你的心里再清楚,也难以让对方知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我为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有个毛病:自己可以在书上随意涂画,可一旦有人把我的书给涂画了,这本书我就会扔掉。因此,每次看到归还的书上有涂画的痕迹,我都会非常生气。按照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我知道首先应该告诉这位借书者把我的书涂画了这个事实,再表达我对此非常生气的感受,然后告诉他我需要一本未被涂画过的书,于是我会请求他给我买本新的,那本他涂画过的给他。结果却总是,这四个要素在我头脑中兜兜转转甚至会变成口中的嘟囔,可就是无法说出口,人家也不知道所谓的事实、感受、需要、请求,最后我只能自己去买本新书,把那本旧的送人或干脆丢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心理咨询师该如何帮我?如何让我把“知道”的“做到”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