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七)

流浪绅士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乘桴居士</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7年的深秋的一天晚上,我到高中在读时的班主任、语文课的任课老师萧老师家,还书,随便再借书。我下乡插队期间,一直从萧老师家拿书看。那晚上见面后,萧老师特地提醒我准备参加高考。我说估计我不会被推荐读大学。他说大学招生可能要改革,实行文化课考试与群众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他建议我抓紧时间复习功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隔了没多久时间,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宣布恢复高考,1977年10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了恢复高考的消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得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我又特地去萧老师家里一次,汇报我的想法。告诉萧老师我的志趣还是想当作家,所以打算报考文科。萧老师提醒我说,学文科,不只是可以当作家,也可以从事文学评论或其他文化方面的研究工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开始按参加文科的考试要求准备高考。不久我又去萧老师家里讨教问题,他郑重地告知我:我读高中时教数理化三门课的老师,得知我准备报考文科的消息后,一起找到他家里,让他向我转告他们的想法:建议我应该报考理科,认为我考理科的话,应该是能考取北大或清华的学生。萧老师最后同意了他们的意见,建议我改为报考理科。1977年高考,理(工)科考试科目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物理和化学一张卷),文科考试科目前三门与理工科相同,后两门考历史和地理(两门课一张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那特殊的年月里,而且我已离校两年多了,几位老师对我的前程,依然是如此的尽责。用心之良苦,令我感佩终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最后报考了理科——可以说这是我今生第一次背离心心念念地想当作家的梦想——且第一志愿选择了北京大学,并有幸被北京大学地球物理专业录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生不能重来,以往岂可假设。如果我1977年高考报考了文科,用近些年来的一种日渐时髦的说法,结果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否能直奔当作家的梦想而去,也是很难说定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无须讳言,由于读中学期间课堂教学的贫乏,以及读高中期间和离校后课外阅读的缺乏,我当时的历史、地理基础薄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所了解的古代历史,无外乎就是一些农民起义的干巴巴的条目,诸如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东汉的黄巾起义,唐朝的黄巢起义,明朝的李自成起义,清朝的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远动等等,此外另加一鳞半爪的花边知识,如背得过起义领袖(并非都是农民,尽管领导所谓农民起义)的豪言壮语——如陈胜的豪言“……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喜爱诗词的我,自然也背得过黄巢的言志诗《咏菊花》:“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所了解的现代历史寥寥,主要集中在十次党内路线斗争。当然,如果当时要考问我的话,我能背出(今天也能背出)机会主义路线头子的名称,他们犯下的到底是左倾还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我的记忆,与教科书的标准答案比对,恐怕也不会出现差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当时的地理知识几近空白。我曾在一篇随笔里说过,年少时的我,深信“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民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知道“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但依托当时我所具备的地理知识,想去解救,都不知道从那条陆路或水路出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未完待续</span></p>